作者
殷万妮
编辑
孤鸽
吴郁的情绪处于焦虑中。老师的那道“指令”迟迟未到。
原本,他和家人计划外出,但是每天老师会在某个不确定的时间发布当日要完成的习题集页数。在通知前,具体完成哪一页是未知的,唯一确定的是,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上传打卡。
目的是为了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防止擅自写完,但对学生来说,就成了“楼上的靴子”。
等到中午,生物老师还没布置当日作业。吴郁的姐姐只得提前跟老师报备下午一家人的计划,并说明吴郁不能守在平台前,打卡作业的时间可能会延后。
那天吴郁玩得并不安心。“孩子有一种压力,看得出他有点恐惧脱离集体,跟别人的进度不同让他有点不安。”姐姐回忆道。
这是发生在刚刚过去一个半月的寒假里的情景,13岁的初中生吴郁又回到了被线上平台紧紧“捆绑”的状态里。
年3月,受疫情影响,国内各地学校开学日期一再延迟,钉钉、腾讯会议等移动办公软件为老师线上授课创造了条件,也让师生实时互动成为了可能。
学生线上学习。图/视觉中国等到正常开学后,有的学校不再使用线上软件,而有的学校却将线上软件作为假期管理学生学习的工具。线上打卡,成为了一些学生早已习惯的假期日常。
虽说打卡有方便统计作业、防止学生抄袭等作用,但另一边,老师和学生被禁锢于线上,在精准的时间表划分中,同一个班级里的几十名学生做同样的任务,过同样的生活,连焦虑都没了差异。
线上平台犹如一张细密的网,将一天切割成众多的时间碎片,而学习效率,真的就提高了吗?
打不完的卡
每天早上七点半,吴郁会准时出现在直播镜头前,开始早读,内容不受限制,但要发出声音,直至八点半结束。老师可以通过点击放大的方式抽查某个学生在镜头前的状态。
老师通过线上平台与学生交互的方式,被吴郁就读的公立学校从疫情爆发初期延续至年的寒假。
吴郁是一名初三学生,也是一名优等生,在期末的考试里,他拿了班级第一的成绩。他还没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却已熟练地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