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半文艺沙龙第九期走进王仁裕故里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213655.html

第九期七点半文艺沙龙:

早些时候,我读到一位朋友写的诗,其中就有这么两句:“鱼儿不会滞留原地/它会游遍属于它的所有水域/唯有这般/才对得起孕育它的父母。”我们天生下来,总是对世界感到茫然无知。面对脆弱的地球生态,拥挤不堪的人群,脆弱的生命个体总要无条件的承担种种责任,然而困惑总是难以解除。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认为这是消解人的困惑的最好方法,然而人毕竟只有两条腿,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事情,对于别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对自己往往是间接经验。从书中读到古代先贤的事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忧世逢伤,他们的励志与奋斗经验,常常温暖着我们。年5月26日由石桥镇站龙小学承办的第九期七点半文艺沙龙,我们走进了王仁裕故里,卸掉身上厚厚的铠甲,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围绕着这次沙龙活动的主题“讲好中国故事,走进王仁裕故里”,写作界与书画界的朋友在一起进行了有益的交流,就像一只只快乐的鱼儿游到了很广的水域。

——王宏斌

王仁裕神道碑及相关人物探述

---讲好中国故事走进“诗窖”王仁裕故里

主讲:王明

进入后世王朝藏书王仁裕神道碑位于礼县城城南三十华里石桥镇斩龙村正中,东对礼县八景之一的雷峰夕照,西靠岷峨山系之峰,北邻赤土之麓,南接铁笼古战场之地,侧有西汉水穿流而过,依山傍水,川阔地碧,风光旖旎,群峰卧云,钟灵毓秀。我国五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诗人王仁裕就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现就其神道碑及相关人物概况一一分述,拙谬之处,敬请方家学者不吝赐教。

王仁裕神道碑基本概况

该碑是由北宋神宗时宰相李昉撰文,雄武军节度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张贺书并撰额,天水江得山刻。雍熙三年(公元年)由其孙王永锡为其祖立于墓前,迄今已有年的历史。

全碑通高厘米,由三部分组成,碑首80厘米(雕四龙盘首)、碑身厘米(正文)、碑座。碑宽厘米,厚35厘米(图纹)。碑身正面刻有篆书“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字样。碑身正面为碑文,从左至右竖刻36行,每行71字,共余字。碑首背面刻有明代文林郎伏羌令王调元等人和宋哲宗时期岷州姚雄题字。

王调元题字:明嘉靖28年己酉仲春朔日,元以公务同徽州郡二守,东齐寿光李公靖西和令山西薄坂史公资德,过太保故里,见公石表为莓苔剥落,共拭读之,始知公学,而概公之将论於晦也。次日,佥谋立小亭,以覆之俾勿敝,以永公之誉,亦近厚之道也,使后之过公者,肯相继为之,其庶于前口之遗烈,可垂诸不朽云。”

文林郎伏羌令西蜀梓潼王调元

儒学训导西蜀成都朱轮

典文东鲁堂邑李钿按部过汉阳,恭謁少师祠下。绍圣三年七月十一日知岷州姚雄题,第起,男友仲侍行。一石洲军事推官管口,洮东安抚司文字口钓同制。

该碑的历史价值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五代更迭的部分史实,完整地保存了王仁裕的生平资料及李昉情文并茂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碑记文章。其艺术价值在于;书法艺术在继承唐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唐宋时期的广度风貌。故该碑碑甘肃省人民政府于年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九三年在同村国墓出土的一方王仁裕墓志铭边长为93厘米,内容与碑文相符,只是文字有所减少,该墓志铭由王仁裕三代孙进士王聓为其祖重迁葬祀的,时间是大宋崇宁三年即年,其墓志铭葬在恒农杨氏与渤海郡欧阳氏合葬墓中,距立神道碑已有年。

王仁裕神道碑所涉及的相关人物

王仁裕出生于唐末宦官世家,书香门第。

曾祖父王约方历任陕西洋县录事参军。

祖父王义甫出任成州军事判官,赠屯田员外郎。公元年徏家秦陇,定居于长道县铁笼山前汉阳川。

父亲王实任阶州军事判官,赠太子少傅

母亲;河南郡太夫人尤氏

长兄;王仁温,秦州观察推官

次兄:王仁鲁,秦州仓曹参军

长子;王傅圭,成州军事判官

次子;王傅璞,长道县县令

长孙:王全禧,出锦州西昌县县令

次孙;王永锡当朝(北宋)秘书郎

女婿:长女婿党崇俊为校书郎,次女婿刘湘为殿中丞,三女婿薛继昇河东人氏。

恒农杨氏,渤海欧阳氏分别是王仁裕前后夫人,逝世年后由王公三代孙王聓(进士)徏迁合葬故里。

李昉:王仁裕门生,是王仁裕仕后汉知贡举时擢选的进士,北宋出宰相,中书侍郎兼工部宰相,陇西郡开国候,食邑一千一百户。

张贺;雄武军节度推官,将仕途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是神道碑碑文校对并书写者,碑首篆书由其手书。

姚雄;宋朝知州,掌钓场为其实石州军事推官,与洮州按抚司,距立碑时有年。

王调元;明嘉靖伏羌令,李镜郡守,史资德(西和令),朱轮(训导),李钿(典史),以上均为刻字留名。

西江神:是王仁裕神道碑具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亦是王仁裕西江浣肠经典之笔,更是王仁裕大彻大悟,学成从侍的转折点。据西和州《雷王山盖国大帝官佑族谱.雷王家族》《礼县国本,仙释》等资料记载,西江神姓雷,排行老二,东晋时人,其兄王保,又名雷牛,秦州城东人,其父仲华,其母高氏,因梦吞金象,于东晋元帝(司马睿)大兴元年五月十一日生,传闻其实祥云满庭,异香馥郁,身后纳敏慧悟。咸康元年()年仕历耀、襄、瀛等州刺史,后辞官行医,卒,葬太华峰,享年八十余,时郡人思其恩德,立祠祭之。后传给唐玄宗贵妃治病有功,加封“盖天盖地盖国龙王”。正庙在雷王山,行届西和太华山,石桥镇二土村。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水生性情,一个地方的人文涵养与水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适宜人们生活的西汉水两岸,浩浩江水,给了人们足够多的生存之需,也丰润着人们的想象。由于西江浣肠,西江神的传说闻名遐迩。宋代由于礼县的西南部,和武都与四川较近,人们经常肯到四川贩卖茶叶。据说有一年四川的一个地方干旱无雨,田地干裂,江河断流,人们的心情异常焦虑,天天盼望着老天爷能够降一场甘霖,可是天公总是和人作对,依然是不见一丝雨点。这件事情恰好被赶往四川贩茶叶的马帮队伍给碰上了,不知怎的,恰好马帮主的一个仆人,像是得了神通一样,忽然在拥挤的人群当中呼喊到“我三天之内,能够求到雨”,人们以为他是神灵附体,便信了他说的话,但是这个人的话一说毕之后,他便变得紧张兮兮,左顾右盼,生怕有人将他抓走,这时候,他真想变成土行孙,从地下钻了下去。人们见他这样,不由得生气起来,说到:“如果三天之内求不到雨,砍头示众。”仆人也被当地群众控制了起来,仆人也变得惶恐万分,不知所措,也只有死马当作活马医,便要了一些求雨的器具,大大方方地做起法来了,但是他挥动着法器做了两天,竟然没有起一点雨,眼看第三天马上就要过去了,天公不作美,仍然没有下雨的迹象。就剩下最后一个时辰了,仆人只能故作镇静,手里挥舞着法器,口里念叨着,忽然他感觉到他的脸上有了一丝凉意,紧接着,风突然越刮越大,风驰电掣,接下来便是倾盆大雨,这雨也整整下了三个时辰。

这场雨让庄稼田地喝足了水分,此地当年庄稼获得了丰收。人们也相信是马帮组的仆人是礼县的西江龙王神附了体,求得了这场雨。便跑到礼县的西江神庙前去祭拜,他们由此相信,王仁裕之所以能够西江浣肠,仕途一路顺风。做了五朝宰相,全是西江龙王神的庇护所致。他们抬头仰望围绕着石桥的山脉,蜿蜒起伏,多像一个龙的身子,在宋代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经常有四川客商拿着他们产的川茶和礼县的花椒进行交易,久而久之,这些客商便揣了一点私心杂念,经常跑到石桥附近的山上,挖上点土带回去,意思是他们要将这里的龙脉斩断移植到四川去,时间长了,王仁裕的出生的这块地方,因为有了龙脉,就被人们称之为斩龙湾。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建国伊始,一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人们便在年将站龙湾,改称为“曙光村。”改革开放之后,曙光村又改名为“站龙湾”

王仁裕的出生地“站龙湾”之前的地域名叫“碑楼川”,但在南北朝的时期,就叫汉阳川,这是因为石桥当时地处礼县的西南方,又是典型的川坝河谷地带,阳光照射充足,雨水丰润,也是礼县典型的产粮区。而中国古代又有“南为阳,北为阴”之说,在人们的长期生产实践与生活实践当中,地理纬度越是接近南面的地方,不仅仅会饱受雨泽之露,而且光线照射充足,利于万物生长。中国古代帝王都有“南祀天地”的礼乐规范制度。所以当时,王仁裕的诞生地被称之为汉阳川就不言而喻了。宋雍熙三年因当朝秘书郎王永锡为其祖父王仁裕坟墓树碑立传,为使墓碑免遭风吹雨淋。便修建碑楼一座,其华构宏伟,雕梁画栋,再加上皇帝御赐的“昌德维贤”金匾,当朝宰相李昉亲笔撰联。远远望去王仁裕的墓碑碑楼好像是护佑着石桥与盐官两道川以及天水一些川坝河谷的一方百姓。四时总是祭拜不断,久而久之人们便将王仁裕的这块诞生地,称之为碑楼川。

王仁裕故里的地名沿革,反映出中国古代圣贤文化的历史变化轨迹,相对于西方人神共处的商业生态文化构成模式。华夏文化多是现实意义上的人格神,比如关羽生前为人,死后为神,这些人格神反映出礼乐文化影响下的尊卑森严的等级制度。如果僭越一定的礼仪是会受到惩罚的,比如牛郎和织女,因为打破了人神的界限,必然要受到惩罚,被限制在七月七才能够相见,但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上,人神通婚是很正常的事情。反应在现实生活当中,华夏美学注重感情的节制,像《荷马史诗.奥德赛》上诉说的,奥德赛在特洛伊城战争结束之后,回归故里的流浪生活中,遇见巨人,对巨人恐怖暴力的吃人生动描写,在华夏美学中并未真正出现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歌最终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就是让人们回归于高尚的情操与境界。原始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过程中,发生的奇崛、怪异、恐怖、血腥与暴力性的东西,全被掩饰在“思无邪”的境地中,有节制地发泄着,这对于华夏美学来说既是优点也是缺点。直到五四时期,华夏大地的文本上才出现毫不妥协的悲剧主义精神。

朱光潜先生总结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特点时认为,文艺复兴有两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一是人们普遍从神学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另一个方面的成就就是人们普遍解脱了个人迷信与个人崇拜的桎梏,能够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的一切。就是直到今天,经济学上争论的自由市场经济与社会市场经济,反映的东西方不同的生存发展模式,孰优孰略的问题仍然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反应在行为美学上情绪的极端发泄,还是有节制的发泄亦是困扰我们的永恒命题。现在有一个悖论认为凡是世界主义的东西,必然是西方的,岂不知中国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说到世界主义文化的时候,也应当说到中国。今天我和大家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凭吊王仁裕,对于王仁裕身上折射出来的圣贤情结,我们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既要看到圣贤身上体现出来的伦理价值的引领作用,又要破除个人迷信,不搞人云亦云,解放个性,发展独立人格,获得积极地自信。这才是纪念王仁裕,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

西江神元敕封为“西江灵济惠文泽王”,现庙(即西江庙)位于石桥镇刘坪清水村,西江水畔。

三弟俗称“三爷”,加封“岳坪灵潭广济王”。正庙在岳坪,行庙中坝黑池庙村,江口八房,城关东台。

四弟俗称“四爷”,加封“四府龙君”,太塘潭水灵湫是正庙,城关的魔石为行庙。

五弟俗称“五爷”,加封“金子山文萱显齐王,雷王的五家湾有行宫。

王仁裕生、葬及从仕简况

王仁裕字德辇,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年),祖籍太原。年由祖父王义甫陈徏秦陇,定居于秦州长道县汉阳里(今甘肃省礼县石桥镇),51年后王仁裕出生,故王仁裕为礼县石桥人无疑,后周显德三年()七月十九日,王仁裕以七十七岁的高龄病逝于开封宝私坊私第。八月一日,其灵柩暂厝于开封县持中村。十八年后,即宋开宝七年(公元年)三月十八日。由嫡孙秘书郎王永锅护柩归葬故里秦州长道县汉阳川祖茔。宋雍熙元年(公元年)王永锡忧虑祖父“虽马鬣之坟已封于故,而龟趺之刻未表于长阡,虑陵谷之变更,致声尘之销歇”,就带着祖父的“行状”去请此时已声名显赫于当时的祖父门生李眆为祖父撰写碑文,李眆抱着“辱蓬邱之见托,感绛账之旧恩”的感激之情,“谨稽首抽豪两叙”,至碑文鸠工,已经是两年后的雍熙三年七月了,王永锡不畏路途迢遥,将碑运至长道县汉阳川树立于墓前,其祖父从逝世到归葬至立碑完毕,共历时三十年。大宋崇宁三年(公元年)四月十八日,嫡三代孙进士王聓又将杨氏夫人、欧阳氏夫人重迁间穴合葬祭祀,并葬置一方墓志铭,以颂功德。

在归葬的整个过程中,一是嫡孙王永锡为使其墓碑免遭风雨侵蚀,便建造碑楼,其楼华构宏伟,雕梁画栋,加之当代帝王赐画,相撰挽联,一时汉阳声名煊赫,誉满秦。二是置田建寺,颂扬功德,昭示后人,至今其祖茔山上叫掌坪寺,并留有遗业,大凌云梵文经幢(现存县文物局)。

2、王仁裕仕途生涯。

王仁裕生年正是大唐帝国走向没落,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藩镇割据,群雄纷起,以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故王仁裕生不逢时,仕途崎岖,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政权更迭,却因才华横溢,备受皇室器重,成为横贯五代的社会活动家和诗人。

他仕途之初为秦州统帅李继崇从事(公元-),后蜀时,被后主王衍招至成都(公元-),备受重用,连升为尚书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后唐时,曾归“汉阳别墅”(公元-),公元年王仁裕被后唐庄宗降授秦武军节判官,潞王称帝后,先是让其起草赦令诏告、榜喻,后诏任尚书郎都官郎中,翰林学士。后晋石敬瑭将过都迁入开封(公元-),“以本官归班,稍迁左司郎中,历任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左散骑常侍”(碑名)。后汉时(公元-),公元年,后汉刘知远即位,官拜尚书户部侍郎,永充学士承旨。知掌贡举,选取进士33人,李眆、王傅为冠。乾佑初(公元)放榜人,放榜得人。公元年转任户部尚书,次年又授兵部尚书。后周太祖即位(公元-),进位太子少保。逝世后诏赠太子少师。

3.王仁裕学识渊博,一生著作丰富,能诗善赋精《易》。尤以诗为最,是一位五代乃至以后都不可多见的多产诗人,有“诗窖”的美称。仅记入《碑铭》的篇目有《秦亭篇》《锦江记》《入洛记》《归山集》《南行记》《自紫集》《华夷百题》《西江集》共卷,《开元天宝遗事》3卷,《乘略集》5卷,《紫阁集》5卷,《紫泥后集》40卷,《诗集》10卷,《十国春秋》还记,又撰《国风总类》55卷,时人多称道之。

王仁裕诗选(《全唐诗》)

《从蜀后主幸秦川上梓潼山》綵仗拂寒烟,鸣驺在半天。黄云生马足,百日下松巅。盛得安疲俗,仁风扇极边。前程问成纪,此去尚三千。《和蜀后主题剑门》孟阳曾有语,刊在白云棱。李杜常挨托,孙刘亦恃凭。庸才安可守,上德始堪矜。暗指长天路,浓峦蔽几层。《荆南席上咏胡琴妓二首其一》红妆齐抱紫颤槽,一沫朱弦四十条。湘水凌波渐鼓瑟,秦楼明月罢吹箫。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丹禁旧臣来侧耳,骨清神爽似闻韶。《荆南席上咏胡琴妓二首其二》玉纤挑落折冰声,散入秋空韵转清,二五指中句塞雁,十三弦上啭春莺。谱从陶室偷将妙,曲向秦楼写得成。无限细腰宫里女,就中偏惬楚王情。《题麦积山天堂》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身自题。《题斗山观》霞衣欲举醉陶陶,不觉全家住绛宵。把斋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岐遥,三清辽阔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飚。《题孤云绝顶淮阴祠》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和韩昭从驾过白卫岭》龙旆飘飖指极边,到时犹更二三千。登高晓蹋巉岩石,冒冷朝冲断续烟。自学汉皇开土宇,不同周穆好神仙。秦民莫遣无恩及,大散关东别有天。《贺王溥入相》一战文场拔赵旗,便调金鼎佐无为。白麻骤降恩何及,黄发初闻喜可知。跋敕案前人到少,筑沙堤上马归迟。立班始得遥相见,亲洽争如未贵时。《与诸门生春日会饮繁台赋》柳荫如雾絮成堆,又引门生饮古台。淑景即随风雨去,芳樽宜命管弦开。谩夸列鼎鸣钟贵,宁免朝乌夜兔催。烂醉也须诗一首,不能空放马头回。《示诸门生》二百一十四门生,春风初长羽毛成。掷金换得天边桂,凿壁偷将榜上名。何幸不才逢盛世,偶将疏网罩群英。衰翁渐老儿孙小,异日知谁略有情。《过平戎谷吊胡翙》立马荒郊满目愁,伊人何罪死林丘。风号古木悲长在。雨湿寒莎泪暗流。莫道文章为众嫉,只应轻薄是身雠。不缘魂寄孤山下,此地堪名鹦鹉洲。《奉诏赋剑途中鸷兽》剑牙钉舌血毛腥,窥算劳心岂暂停。不与大朝除患难,惟余当路食生灵。从将户口资嚵口,未委三丁税几丁。今日帝王亲出狩,白云岩下好藏形。《放猿》放尔丁宁复故林,旧来行处好追寻。月明巫峡堪冷静,路隔巴山莫厌深。栖宿免劳青嶂梦。跻攀应惬白云心。三秋果熟松梢健,任抱松枝彻晓吟。《遇放猿再作》嶓冢祠前汉水滨,饮猿连臂下嶙峋。渐来仔细窥行客,认得依稀是野宾。月宿纵劳羁绁梦,松餐非复稻梁身。数声肠断和云叫,识是前时旧主人。

王仁裕的诗歌作品有十五首被收入《全唐诗》收录,两部笔记小说《玉堂闲话》《开元天宝遗事》分别被《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所收录,王仁裕的这些著作能够进入后世王朝藏书国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经典性。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光芒,唐诗已经将其走完。任何一门艺术成熟的发展模式,都有其自身规律的限制,当古典精英主义的抒情模式,精炼性词组,内似性感受,所产生的押运与格律的东西,走向高潮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另一种艺术成熟的方式,能够取代它,这是语言艺术发展的必然。王仁裕虽然作诗万首,但是流传下来的也只有《全唐诗》的这十五首,对于此中的变化,我不做过多解释。任何一个时代都会遇到由于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消费主义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抗乃至于融合。“力穷难拔蜀山蛇,运去不逢青海马”。(李商隐)盛世不再,大唐的挽歌到来,作为一个与兴盛王朝息息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唐诗已经辉煌不再。除了宋词之外,笔记小说,也逐步发展起来了,鲁迅先生在论及唐宋的小说成就时,以为是乃“始有意为小说”,并认为到了唐宋时期“演进之迹甚浓”。笔记小说的兴起,与民间艺人在酒肆瓦砾中宋元话本的说唱有关。这在知识分子心头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固守固有的精英主义的文化操守,在诗词园地中坚守着他们的那方神圣,另一个方面民间说唱艺术新鲜、生动、活拨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那样的吸引着他们。他们既坚守又从俗,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焉。”作者既不爱代表高洁孤雅之志的菊花,又不爱代表富贵与地位象征的牡丹,而独爱莲花。这说明士人的审美兴趣,由原先的不爱从俗,变得爱从俗,但却又在从俗的世界中,保持自己高洁的志向风骨。从晋人赏菊,到唐人赏牡丹,再到宋人赏莲花。是社会经济发展与士人内心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被斥之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宋元话本,还不是引发了明清小说的繁荣吗?像王仁裕这样的士人,还不是放下姿态向民间的说唱艺术积极学习,创作出来堪当风俗史的《玉堂闲话》《开元天宝遗事》吗?就是在今天如何通向底层,更好的将消费主义文化与精英主义文化融合起来,仍然是一个面临的时代课题。融合好了就能引发文化的繁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毛泽东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总结,继承一份珍贵遗产”。”对待历史文化只有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和精神,“去伪存真,取粗去精”,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真正发展与文化的兴旺发达。今天我和朋友们一起站在神道碑的神像前,凭吊先贤王仁裕,就是希望从他的身上找寻到一点文化自信与文化之根的东西。

作者简介:

王明(字子奇)礼县石桥镇斩龙村人。生于年3月,大专文化程度,年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石桥中学、礼县一中任教。93年9月调礼县水务局工作至退休。现居王仁裕故里,石桥镇斩龙村。喜爱文学、政历、人文地理、民俗研究。現为礼县民俗研究会会员,礼县老年书画协会会员。其作品《仁裕故里话仁裕》、《石桥刘氏家族考述》、《礼店守御千户所正千户刘聚及后裔初探》等先后在甘肃政协报、礼县文史资料、《祁山》等报刊发表。叙情诗《苗河水库放歌》在甘肃水利报发表。

顾问

赵文博式路王若冰小米赵殷张中定

包苞

(按受邀时间排序)

编辑:夏沫

投稿邮箱:whlxtg

sina.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dmyh/8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