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艰难与艰难的选择论明清之际滇云遗

文学研究

选择的艰难与艰难的选择——论明清之际滇云遗民诗人涌现及其生存方式

周雪根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

摘要:明遗民是清初极富观照意义的文人群体,明遗民的生活方式复杂多样。滇云遗民文人的生活形态,可分成隐居、僧道、耕读、讲学、行医、文艺方伎6大类,身兼数任或一生数改生活方式者亦不乏其人。透过明遗民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明遗民的文化内质。考察明遗民的生存境况,检视他们的治生言说,有利于发覆明遗民的精神价值。

关键词:滇云;遗民;治生;生存方式;生存状态

每当改朝换代、国破家亡之际,都会产生遗民。归庄在《历代遗民录·序》中说:“遗民则惟在废兴之际,以为此前朝之所遗也。……故遗民之称,视其一时之去就,而不系乎终身之显晦。”[1]卷三明清鼎革,天崩地裂,天荆地棘,这种特殊时期正是对传统知识分子最好也是最残酷的考验。生死、出处、去就、辞受、交接、名利声誉,是无法逃避的现实。不少人选择以遗民自处,誓不仕清,威武不屈,甘于贫寒,忍受煎熬。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和洗礼,他们与殉国、殉节、殉难之士一样,以铁骨铮铮的行为、高尚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让后人无比崇仰①。

明末,在苟延残喘的诸多南明政权中,以西南的永历王朝影响最大、存时最长。然而,随着形势的急转日下,原有的抗清领地慢慢地被清军蚕食,李定国最终奉桂王进入云南。由于永历帝入滇,滇云成为中华之畿辅,“神州正朔之所在”[2],滇云也成为抗清的重要根据地,残明政权与清军在此展开了最后的厮杀。南明政权在李定国等大西军的辅佐下,自顺治四年至十七年(—年)的10多年间不断与清军对抗,转战粤、桂、湘、川、黔、滇数省,艰难地维持着朱明王朝的一线国祚。西南边疆自然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在时代风云的感召下,涌现出一大批遗民,造就了众多仁人志士。秦光玉在《明季滇南遗民录·序》中云:“至于遗民之多,更有一原因在焉。盖尝反复推求,按时论世,而知其与永历帝有绝大关系也。……而永历偏安一方,志图光复也。永历播越西南十有五年,而在吾滇建邦设都、开科取士,回旋于金碧苍洱间者亦历有年。及至铁壁出奔,国事已去,金蝉遇害,明祀遂绝,一时忠义之士,靡不遁迹荒郊,吞声饮泣,兴松柏之悲,寄麦秀黍离之慨。”[3]卷首诚然,如赵炳龙、高应雷、胡璇、陈佐才、陆天麟、担当、钱邦芑、杨永言、郝太极、胡一清、何星文、何蔚文、袁润、邓凯等,或积极参战,或献计献策、谋划联络,或同情反清革命,后见事不可为乃避世隐居、寄情山水、放浪形骸、遁迹空门,或采取消极的不合作态度与之对抗。他们言为心声,以手写口,留下了一批激荡人心的作品,构筑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成为时代的号角,成为划破滇云天空一道耀眼的光芒。

近代学者金天羽曾说:“方清之代明也,滇独于中国为后亡。中原义士,故家遗献,间关从永历遁荒南服,长往而不返者,多有其人。”[4]清代诗人卓尔堪辑《明遗民诗》,属滇籍者只有读彻,宦滇者唯有费经虞、释大错,及流寓者有汪蛟、熊开元、钱澄之;孙静庵纂《明遗民录》,隶滇土者只有担当、苍雪、杨永言、张应星、铁道士5人,此外关系滇事者唯刘僖、林英、余鹍翔、贺奇、轮庵和尚5人;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属滇籍者仅见释读彻、钱秉镫;钱仲联《清诗纪事·明遗民卷》滇产者也仅有陈佐才,流寓者仅费经虞、钱邦芑、熊开元、陈斌、钱秉镫5人。著录滇遗民稍多者数陈田《明诗纪事》,然亦不过杨永言、王锡衮、钱邦芑、文祖尧、费经虞、赵炳龙、陈斌、何蔚文、陈启相等9人。秦光玉《明季滇南遗民录》是迄今纪滇云遗民最为详备者,所录明末遗老人数总计人,上卷收遗民中之云南乡贤93人,下卷收遗民中流寓云南者54人,另补遗5人。

何以永历小王朝得以汇集如此众多文化精英,获得外省及本土籍士子的响应和追随?一是在于其历时较长。自年李定国拥永历帝入滇,至年永历被吴三桂缢死于昆明,前后7年的时间,足以培育、酝酿他们的爱国精神。二是在于其建立了一套行政机构,定制度,开科举选人才,擢录了何蔚文、刘联声等54人为举人,同时还超拔了一批贡生。浪穹何蔚文乃永历丁酉举人,“志欲有为,会世变沧桑,士多丧节,独与兄星文隐居宁湖,尝叹曰:‘吾生时,父梦金花豹入室,盖先作南山雾隐兆’”[3]卷上。楚雄刘联声也曾中永历丁酉举人,永历覆亡后,“逃隐琅井深山中,巡抚朱国治屡威胁之,不畏,复礼聘之,亦不就,卒以布衣芒鞋终其身”[3]卷上。广西(今泸西)陈王廷曾举永历丁酉副贡,“值鼎革,遭坎蹇,遂甘肥遁而厉苦节,纵情诗酒,放浪山水间”[3]卷上。昆明高应雷“举永历丁酉乡贡,当事才之,授中书舍人,从军趋黔楚”[5]24。胡璇、熊才等也都在永历朝参加科考,取得了功名。他们当然感恩戴德,对永历王朝忠心耿耿,甘愿为之奔走卖命,怀抱“人生感意气,杀身为知音”(申涵光《送赵秋水入都》),“壮士不为金,感君重士心”(申涵光《咏史》)的念头,为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以道义自勉,杀身成仁也在所不惜。永历政权覆灭后,心有不甘,终毅然选择归隐,誓不仕清,守节至死。

揭示遗民诗人生存状态、处世态度和心理特征,对研究遗民文学甚有裨益。遗民个体的生存方式直接影响着遗民诗人群体的结构形态,也对遗民诗歌创作产生诸多影响。职是之故,很有必要对遗民的生存形态及生活方式予以考察。

著名遗民杜濬述及国变后文士的选择,“当时同学十数人,两人引颈先朝露。一人万里足重茧,一人入海随烟雾。三人灭迹逃空门,四人墙东长闭户。一人卖药不二价,一人佯狂以自污”[6]。当日的“同志”,或杀身成仁,或南疆效命,或东海聚义,或隐居,或逃禅,或佯狂,或行医,或漫游,或讲学。

清初黄容《明遗民录·自序》将遗民分为“深潜岩穴,餐菊饮兰”“蜗庐土室,偃仰啸歌”“荷衣箨冠,长镵短镰,甘作种瓜叟”“韦布介士,负薪拾穗”等类型[7],他着眼于遗民在新朝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钱穆先生将明遗民的生活状况分为出家、行医、务农、处馆、苦隐、游幕、经商7类[8]。

今考史传记载及诗文集之记录,明遗民的生活方式复杂多样,其中身兼数任或一生数改生活方式者不乏其人。在全面考察滇云遗民诗人的生活形态及参考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分成隐居、僧道、耕读、讲学、行医、文艺方伎6大类。当然,无法避免其中有交叉、重叠之可能。滇云遗民诗人以这样的方式以示自己与新朝的疏离和隔绝。

第一,归隐山林,遁迹岩穴。亦即明亡后栖居山林池沼,托迹深山穷谷者。此即黄容《明遗民录·自序》所谓的“深潜岩穴,餐菊饮兰”者。隐居在文人笔下常常美化为“诗意栖居”,而就遗民言,其实“苦隐”才是其真实面貌。抗清复明失败后,眼见于事无补,这些忠义之士心忧故国,又无能为力,只有退隐山林,遁迹湖海,备极艰辛。剑川段晅闻烈皇殉国,乃“飘然岩伏,建刹于石宝之巅,自称石宝弟子。晚节尤好山水,手不释卷。间有谈及恭节公(段晅父高选之谥号)暨甲申都门之变,惨然泣下”[9]。时刻不忘君父如此。顺治辛丑(年),滇南甫定,平西王吴三桂召段晅至,曰:“老先生近况何如?”段晅曰:“多有愧于君父。”及欲其仕,曰:“亡国之臣,不见诛于尧舜足矣,先帝之恩,不敢忘也。”[9]遂归田,作梅菊圃。通海艾廷献屡辞伪官,“或抱膝山阿,或长啸湖舫,立品高介,不干世事”[3]卷上。昆明赵廷琯不受孙可望伪官,“避地禄劝山中,诛茅种蔬,读书自乐,与牧樵为伍,以终其身”[3]卷上。腾越胡璇随跸奔缅,至铁壁关,与永历帝散失后“归隐宝峰山,绝意仕进”[3]卷上,题一联“行来地少天多处,坐到山高月小时”以见其志。保山辛和国痛流寇据滇,当迫以官时逃入山中避之,以诗酒自乐终其身。浪穹何星文在明亡后,与弟蔚文、从子素珩隐居宁湖。楚雄刘联声明亡后逃隐琅井深山中。昆明王琦“明末父殉国难,遂隐居安宁山中,以诗酒自放”[3]卷上。邓川高桂枝“睹明末世事日非,不欲进取,筑室德源山下,名曰畸庵,隐居其中,筑圃莳花,啸咏自适”[3]卷上。晋宁方世瑜,为明季守节之士,与唐泰、黄都友善,“明亡,隐州东清凉山,诛茅种蔬,与牧樵为伍。时袖书树林中读之,歌哭兴亡一寄之于诗”[3]卷上。宁州陆天麟“躬际鼎革,复值沙定洲、孙可望之乱,携孥避地转徙澄江、临安、云南诸郡县间。卧病山寺,乞食荒村,极人世不堪之苦。晚始定居江村,与二三僧侣徜徉山水间”[3]卷上。

太和施心极“遭鼎革之乱,隐于海滨,杜门却扫,读书自适,日惟与渔父、农夫相往来”[3]卷上。鹤庆赵以相,鼎革后感愤时局,隐居不仕,筑“问山草亭”,吟咏其中[10]。安宁李恪,“明亡,远隐青蛉,结庐波淜山下,杜门著书”[3]卷上。石屏袁润“会同乡怀德将军许名臣集乡兵以应永历……将军兵败……主仆三人绕道遁之易武茶山,终不薙发。……遗命曰:吾生为明臣,死为明鬼,尔曹毋薙我发,毋去我鬓,葬则向东西,不宜向北”[3]卷上。保山叶奕,明清鼎革后绝意仕进,与雷跃龙、肖道明(一作萧道明)、徐宏泰、周东华等隐腾越雪山[11]。不一而足。

众多遗民在易代变革中避世自处,坚守清名高节,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身份,草衣木食,过着窘迫和常人难以忍受、难以想象的生活,宁可饿死绝不仕新朝,他们无怨无悔,抱着对故明的忠心,甘愿在穷困不堪的日子里舔着亡国的伤痛。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遗民本来志在济世,万般无奈,选择隐居,其实“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根据他们的品格和行径,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隐居决非本性,完全是由于与新朝不合作、冷反抗。诚如瞿式耜所说:“节义大臣,避腥羶于深箐穷谷间,转徙困顿,全发以待时,始终不改其守。”

从表层看,隐居是普通士人逃避社会动乱、不满黑暗政治、民族压迫的必然选择。从深层看,隐逸行为也有其忠君爱国的道德内涵,是素抱“夷夏大防”“华夷之辨”的忠臣义士道德律令的最高要求。张华澜在《明季滇南遗民录·序》中云:“自愚观之,当日遗民所以如此之盛者,非尽关于君臣之义,盖亦有种族思想焉。不然中国自家天下以来凡数十易姓矣,而死节之士、避世之徒何以独于宋明之亡而特见其多哉。”[3]卷首

遗民们彷徨草泽、隐居山林、悠游岩谷,看似“隐忍苟活”,实际上是有所期待或企求有所作为的抗争新朝的“不仕”行径,在顺、康初期这绝不比杀身成仁容易坚持。明遗民在清初要守志自洁比元初宋遗民尤为艰辛。

第二,隐于僧道,舍身皈依。亦即国亡后出家,逃于禅、逸于道者。历代兴衰之际,忠臣义士,不少削发空门,不事新朝,以示其不屈之忠贞。盖仁者不以盛衰改其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其心。

清初就有相当数量的遗民芒鞋竹杖,遁迹空门,寄身禅林,出家为僧,以逃禅的方式与清廷对抗。邵适来认为“僧之中多遗民,自明季始也”[12]。金陵生称“明清之交,遗民多逃于僧”[13]。他们怀着亡国亡天下的痛苦,固守民族气节,高风峻节,真操实履。遗民之逃禅,乃精忠大节之体现。遗民僧方以智(药地、无可)、熊开元(檗庵、正志)、屈大均(今种、一灵)、函可、函昰、继起弘储、金堡(今释、澹归)乃声名远播,为人悉知者。逃禅为何特盛于明清之际?原因之一是因清政府的薙发令未曾施于佛教僧侣,方外被视为“帝力之外”[14]41。寺庙暂时成为“法外之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士人遁入佛门产生了影响,起了间接诱导作用。若想要找到保住性命和民族气节的两全之策,在当时唯有寄身佛门。所以,才有屈大均所说:“慨自庚寅变乱以来,吾广州所有书院,皆毁于兵,独释氏之宫日新月盛。”[15]

其实剃发为僧,也非想象中的容易,有其苦恼和凄惨。周唯一曾一度到剡源为僧,他去了头发,作了一个发冢,并撰铭曰:“惟松有声,可以无哭;惟薤有露,可以无泪;惟鸟石依依,可无吊客。”[16]

值得注意的是,逃禅是明清之际遗民行为中引人注目又颇招争议者。一些遗民认为出家就要薙发,“薙发则降矣”。视剃度为僧与入清之剃“类有相似”。自律严格的遗民,以此种求生手段为耻。永历朝的名臣大错和尚(钱邦芑)临终前告诫其徒:“我亡明大臣也,不得已阨于天,而为僧,慎毋以僧礼葬我!可以幅巾方袍裹尸入土,目乃瞑!”[17]流亡日本的朱之瑜(舜水)即不肯剃发为僧。

严迪昌先生指出:“清初遗民僧人之多,是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这现象本身已足以表明要逃脱不薙发不‘胡服’,在那个‘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严酷年代是多么艰难!遁入禅门,缁服袈裟,是当时躲绕锋锐的不得已之一途,虽似下策,亦需毅力和勇气。”[18]63-64

云南遗民逃禅亦蔚为大观,如担当、胡一清、杨开泰、杨永言、宣廷试(一作宣廷式)、宣廷宾、弘宗、孙桐、段晅、段珮、曾高捷、高泰翟、洪如、朱昂、释行脚、思明和尚、奄和尚、水月和尚、雷跃龙等多至56人。

释普荷见祖国沉沦,世变日亟,“明祚将亡,慨然欲有所建树,而事与愿违,海内多事,间关伊阻,不能飞度中原,受钵衣与大老。不得已就近参求水目山无住和尚,受戒律以终未了之志”[19]。永历帝入滇走缅,其曾欲往未果,南明亡,往来苍洱间。曲靖越州胡一清“为清将全节所困,乃披剃为僧,求与其徒种山而食”[20]。石屏杨开泰“闻庄烈殉国,将印悬梁上,还乡隐居乾阳山十八年,以发僧终”[3]卷上。昆明杨永言,国变后“与顾炎武及参将陈宏勋、诸生归庄、吴其沆等起兵拒守,事败后入黄浦依吴志葵。志葵败,永言祝发为僧,名懒云”[3]卷上。蒙化宣廷试在永明王奔缅后,“亦回籍祝发五印山,法名普明”[3]卷上。宣廷试弟廷宾在明季鼎革后,“与兄皆祝发为僧,尝曰:吾死后得书墓石为明文林郎足矣”[3]卷上。鹤庆孙桐明亡后,结茅鸡足山。安宁段珮鼎革后,隐于晋宁盘龙寺。宾川曾高捷“国变后流寇入滇,胁之以官,抗节不屈,隐鸡足山天池斋”[3]补遗,僧名宗本,号还源。姚安府土同知高泰翟,当沙定洲之乱,弃家从黔国公沐天波守楚雄,又从至永昌,及归,慨天下事去,即常止僧舍。永历入滇,授太仆寺丞,升光禄寺卿,转太仆卿,播缅之役,从至腾越相失,遂归鸡足山,住大觉寺,请水目无住师剃染,更名悟祯,号友山,创昙华寺,精修梵行。定远(牟定)洪如,以明季世乱祝发,为云南县(祥云)水目寺僧,号无住。剑川向湖村赵鳌,国变后与弟诸生赵龙(法号思明)入石宝山披薙,法号行脚。蒙化水月和尚,明末以总兵官扈随永历帝至广西,旋披剃于邕城之乌龙寺。祥云铁道士,闻永历帝入缅,乃弃家学道。文祖尧眼见甲申国变、乙酉南都继陷,弃官从里人释读彻遁迹中峰寺。已而侨寓昙阳庵,服僧服,倚青乌术自给。《滇绎》卷三“文介石”条云:“有以私舍立都讲、布函丈请者,先生放杖而笑,自理其须髯曰:‘我已僧服矣。’”袁嘉谷按云:“先生还滇,以道士服保其发,不止僧服,自号日月外史。日月者,明也。”[21]

除滇籍本土遗民,《明季滇南遗民录》另著录外省籍入滇遗民57人,据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应再补10人,此庞大队伍中逃于禅者多达28人,占寓滇遗民的41.79%。

丹徒钱邦芑力拒孙可望伪官,祝发抗暴,入山为僧,后脱离孙可望拘役,赴云南行在,再后随永历西奔入缅,从臣多半道相失,钱邦芑至腾越仍僧服,后遂避居鸡足山,号大错和尚,为僧徇君。钱邦芑一生,亦佛亦儒,亦儒亦佛,以晚明孤臣遗民为僧而终,非可仅以一禅师而目之也。武昌朱蕴鉴“值沙定洲、孙可望之变,遂祝发为僧,名不错,结庵于浪穹之标山,题曰‘楚云’。坐卧三十年,唯与唐大来相往还”[22]。江西南昌人徐宏泰,“永历丁酉任云南右布政,随跸至铁壁关,散失,薙发为僧,隐于雪山”[23]。同时隐于雪山者尚有江南无锡张泾桥人萧道明,称行脚僧。

流寓滇南遗民除钱邦芑、朱蕴鉴、徐宏泰外,古典、释同揆、林英、邓凯、刘僖、李学期、李占春、陈起相、米琦、毕山人、熊开元、贺奇、吴鼎、刘氵茝、方以智、犂支、费经虞、真蕴、玄珠和尚、净空和尚、郑逢元、杜鼎黄、戴若(古笑)、吴子朗(古道)、幻阇黎、广师、广厦、径空、海鉴、道同、蕴上、蕴宏、璖山等许多遗民也选择了入禅为僧。

江西吉安邓凯“与沐天波护永历入缅。比还,抵昆阳,闻永历死,乃祝发为僧,号邓和尚。州牧童复晊为结庵于阳光寺”[3]卷下。四川刘僖“明亡,遂落发披缁,深入云龙山,独自往还,童子亦莫知所适。第时见衣袖为泪渍湿,竟日不言,朔望或于峰顶北望拜,号哭失声”[3]卷下。贵州黄平李占春“明亡,弃官游顺宁。留顺半年,归里为僧。有《与汪咸伯约在黔,同卜静室》”[3]卷下。四川富顺陈起相(一作陈启相)“明亡,披薙为僧,称无尽和尚。自蜀来滇,游顺宁,知府米璁馆于荒庵,旋入鸡足山”[3]卷下。武陵人贺奇“鼎革后,祝发峨嵋,隐滇、黔间二十年。当事强加巾服,具题以原官用,不赴”[24]。四川富顺人刘氵茝,官翰林编修,不满永历奔缅(深感永历入缅之非),间关险阻,后披缁出家,被押解赴云南,抗节不屈,痛哭请死,吴三桂甚重之,寻安置附近。入清守节不仕,后寓居澄江府属之河阳,自号醉和尚,又号火居和尚。刘氵茝为僧后与云南蒙化陈甲才一样,纵酒自放,其借酒解忧,放浪形骸,以醉和尚自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末士大夫逃禅者的内心无比痛苦,眼见永历王朝大势已去,他们又无力回天,放弃信念却又不甘,故不得已而逃禅或出家。

据统计,秦光玉《明季滇南遗民录》所载名遗民中,有34人最终选择了脱俗,占遗民总数的21.7%。如此多的仁人志士入滇逃禅,直接催化了滇云佛教的复兴,高僧辈出,禅悦之风大盛,流风远出云南,在全国也颇有影响。严迪昌先生云:“甲申、乙酉之际,士林抱节守志之士和密图恢复事业者,为应对严酷惨烈的形势而愀然遁迹空门,寄身禅林的数以百计,于是诗僧辈出,为清初诗文化平添了一抹奇谲色彩。”[18]

遗民多逃禅,借为僧的幌子暗自进行抗清活动,他们待时而起,相机而动,欲有所为,以期恢复明朝,又为了躲避清廷的残害,而选择“逃禅”避祸,保存抗清实力,所谓的“身虽出家,心怀故国”,虽已为僧,却未出世,实际上“出世而不忘世,胸中有无数丘壑”。典型的如祁班孙从戍地宁古塔脱身遁归,“祝发于吴之尧峰,寻主毗邻马鞍山寺,所称咒林明大师者也。荐绅先生皆相传曰:‘是何浮屠,但喜议论古今,不谈佛法。’每及先朝则掩面哭,然终莫有知之者。尝偶于曲盝座上,摩其足而叹曰:‘使我困此间者汝也!’”(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三《祁六公子墓碣铭》)。函昰虽做了和尚,但并不心忘国事,对于明末的遗老和死节之士,尤为注意,“函昰虽处方外,仍以忠孝廉节垂示,以故从之游者,每于死生去就多受其益”(《粤东遗民传》卷四)。沅江总兵皮熊兵败后“祝发为僧”,然须臾不忘“谋兴复”,闻永明王被吴三桂执,绝食7日不死,大兵遣骑执熊至,背立不顺命,积13日,不食喑,14日乃毙。

当然也有少数遗民,由最初的不得已、“有所托”,由儒入释,缁衣披剃,后皈依佛门,最后与青灯古佛相伴,寄情于山水梵呗之间。逸于道者,滇云有袁润、铁道士、施神仙。石屏袁润,明末临安府学廪生。“性好武,睹天下将乱,乃率子弟教练武艺。闻李自成入京,日不思食夜不安枕,每思逐贼而不能展其志。会同乡怀德将军许名臣集乡兵以应永历,润任军机稿官,为之运粮画策,躬率二仆哈二、哈明往来元江、石屏青龙厂间,苦不堪状。将军兵败,润尚往青龙厂购运粮,将军依那嵩于元江,润率哈二、哈明往,行至中途,闻将军殉国之耗,未敢入城,主仆三人绕道遁之易武茶山,终不薙发。乱定十数年,子侄辈催迫回里,润不得已,羽衣黄冠归石屏,隐西乡袁家山,不入城市,惟闭扉设帐教读而已”[3]卷上。铁道士,一称爱铁道人,明末诸生。永历帝入缅,乃弃家学道。罗次施神仙,自幼出家于玉龙寺三教殿石壁下,久之能辟谷。及流寇入滇,遂入深山,莫知所之。

更有甚者,如钱邦芑、郑之珖等,袈裟、道袍、青衫不专一色,服装的频繁更迭转换折射出的是遗民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国破了,家亡了,自我丧失了。

应当指出的是,削发为僧也好,变服为道也罢,对于大多数遗民来说,并非真心佞佛好道,而是求生和守节的一种方式,也是既不薙发也不断头的一种折中选择。与降清者比,他们保持了气节;与杀身成仁比,他们留住了性命。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两全其美的绝佳选择,相反它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儒者最为无奈窘迫的逃生之途。

第三,躬耕,家居。亦即家居不出,亦耕亦读者。我国有“耕读传家”的古老文化传统。隐于耕者,自古有之。宋牟巘在《耕隐说》中云:“自昔以来,士率以隐遁为高,事或不同,其致一也。有隐于耕者,长沮、桀溺耦而耕是也;有隐于钓者,严子陵被羊裘钓于七里滩是也;有隐于卜者,司马季主卖卜长安市,宋忠、贾谊过之是也。”

石屏杨先声是“孙可望强之出,坚节不屈,出则力田,入则课读”[3]卷上。鹤庆施德裕“寄寓雷江,目击沧桑变故,学圃莳花,以诗酒自娱,足迹不至户外”[3]卷上。赵廷琯不受孙可望伪官,“避地禄劝山中,诛茅种蔬,读书自乐,与牧樵为伍以终其身”[3]卷上。昆明熊之龙,眼见世乱,力辞归养,筑别业居之。好吟咏,陶然山水,与田夫野老相问答。太和李任明“恣意世外,三十年足不入城,或篱边树下与野老笑谈,或水滨石上,睥睨自得”[3]卷上。新兴马明阳“鼎革后遂隐不仕,即所居桃园卜幽筑室,陈几设关,日优游其中”[3]卷上。剑川赵必登于永历覆灭后隐居向湖村,课子耕读。赵炳龙因愤孙可望杀杨畏知,又杀大学士吴贞毓,慨然归里,挂冠隐居,于剑川向湖村之楸园建居室,取名“居易”,足迹不至城市。蒙化陈佐才见永历奔缅,吴三桂占据昆明,知大势已去、国事不可挽回,便负剑归隐巍山石盟村,筑室种竹,植梅读书,将其居室取名为“宁瘦居”,以示宁愿穷瘦饥寒、誓不降清的气节。这批人确实表现出了崇高的遗民气节,是普通人所难以做到的。

昆明杨惟峻值沙定洲之变,“喟然叹曰:‘可以隐矣’,遂绝意仕进,居南郭,有地数亩,种竹千竿,构室其中,足不履市”[3]卷上。建水李元捷在鼎革后隐居乡村,“吴逆叛乱,当道屡促应募,元捷耻不奉命,乃遁迹于东北百余里之白得庄上,躬耕十余年”[3]卷上。昆明张国正辞孙可望伪官不受,“隐居陇亩,虽贫甚,啸咏弗辍”[3]卷上。腾越李正雄(李镇雄)“值国变,随永历帝奔缅,至蛮暮,散失不及从,归隐曲石,率家人力耕而食,足迹不至城市”[3]卷上。曲靖越州胡一清见清兵入滇,永历奔缅,“遂散众弃官归农,率家属耕田而食”[3]卷上。明末总兵官、江宁陈斌“以征兵至滇,沙定洲之变,阻不得归。流寓蒙化锦溪,筑室植芦,匾曰芦隐。与鸡足山无住禅师游,结青芦禅社”[25]。隐于农者还有浙江山阴谢秉铉、湖广竹溪汪馨,不胜枚举。

随着明清易代,社会动荡混乱,战火漫天,曾经拥有优越生活条件的士大夫,他们的财富、房宅、土地等均遭到洗劫,最后丧尽家财,生活窘迫,难以存活。显然,田园躬耕对于遗民文人,不仅仅是生计问题那么简单。生活方式的不同,也意味着自身身份、角色的转变。隐于农耕后,曾经的风云人物、当年的地方父母官,表面看来已与不问世事、终日劳作的农夫别无二致,实际上,他们的灵魂深处又怎可能达到真正的归隐,只不过在固穷隐忍的日子里舔着国破家亡的伤痛罢了。

需要指出的是,“隐于家”类遗民中也有一种极端行为,就是“活埋土室”,即黄容《明遗民录》所谓的“蜗庐土室,偃仰啸歌”。他们土屋牛车,“穴垣通饮馔”,不使闻于比屋,以死为生。

第四,处馆授徒。处馆与力田、作宦、入幕,乃传统士人基本的“谋生手段”。明代讲学之风盛极一时,大江南北处处皆有学馆。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士大夫,在易代之际选择传道授业作为生存方式,既是秉承时气,也是发挥其特长。此类遗民或处馆讲授,或聚徒授业,又或课业子侄。

文祖尧是授徒讲学的典范,在太仓化育人才,远近闻名,“咸谓安定复生。迨隐遁荒庵,门人犹追随讲学,娄人无贤愚贵贱,愈益敬爱,周以粟帛,三吴士绅以得迎致一饭为幸,而江浙独行君子,则争相延聘,岁会讲演”[26]。昆明高应雷永历十二年(年)奉命赴辰州,3月兵陷,独身跳免,“隐湖南溆浦,寓大潭舒氏,授徒自给,垂十余年”[27]。太和杨定国不受孙可望伪官,“清修闭户,为后学讲论古文及圣贤要旨”[3]卷上。镇南张如凤“蒿目明季之乱,不乐仕进,退居林下讲学,至老不倦”[3]卷上。昆明熊才“明亡,隐居授徒,绝口不言时事。暇则与幽人逸士遨游山水间。说及明遗事,往往泣数行下”[28]。建水李元捷在丁亥之变流寇屠郡城时,“侍亲避乱村门,读书乐道,怡然自得。承平后授徒邑中,后生多所成就”[3]卷上。楚雄俞观“教授生徒,远近负笈者户履常满”[3]卷上。鹤庆孙桐“明亡,结茅鸡足山,后归,筑说石山房于朝霞之麓,讲学授徒”[3]卷上。大姚刘芳远抗击流寇失败后,“逃于山中,后隐居苴却,教授生徒,慨然以化俗自任。倾囊建社学,时率子弟习礼其中”[3]卷上。南宁(曲靖)项宣,性刚毅,不求仕进,以授徒为务,督学欲奏补府学教授,力辞不就。永历朝兵部兼礼部尚书程源,在永历兵败后,“隐于湄之雯流洞侧,置业数百亩,创建天目寺,自称天目和尚”[29],并创书院传道授业诸生。处馆讲学者还有沾益孔之裔、安宁段珮、隐居顺庆的内江人陈璠等。

遗民授徒讲学,除了培育人才外,更深层的价值是传扬礼教,接续薪火。借助讲学,推行礼教以化民,是遗民们“国可灭,种不可灭”的远大抱负和沉重使命。

第五,从医济世。明遗民据以谋生的,还有行医、鬻文。在中原遗民圈里,从医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声名较著者如方以智、黄宗羲、傅山等。隐于医者在滇并不多见。晋宁郝太极“国变后,愤永历之西狩,只身逃入吴中,隐其名,于苏州阊门外上津桥设药摊”[30]。顾炎武与其有交往,赠以诗曰:“曾提一旅制黔中,水蔺诸酋指顾空。入楚廉颇犹未老,过秦扁鹊更能工。风高剑气蛉川外,水沸茶声鹤涧东。桥畔相逢不相识,慢将方技试英雄。”昆明孙光豫“精岐黄,深得仲景之秘,医院判,寻解职隐居,专心利济,凡治病,无论贫富一体视之,未尝计利”[3]卷上。峨眉道人郑之珖崇祯间授广东高州府推官,“顺治四年秋,大兵收八闽,乃落发为僧,走新会卖药”[31]。

第六,文艺方伎。除授徒、行医,遗民借助一技之长以营生,包括卖画、刻书,及卖卜、堪舆术、货殖等贱业。如朱昂在鼎革后,以布衣终身,卖画自给。武风子善以火炭绘竹箸,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巧绝伦,然颇自矜重,不轻易授人。清兵入滇,武风子亦稍稍为人作箸以谋醉。文祖尧闻明王朝覆灭,乃焚冠,“侨寓太仓昙阳庵,服僧服,倚青乌术自给”[3]卷上。毕山人明亡后为人相地。江西人赵雪涛先世宦滇,因遇鼎革之变,流落临安,其人多技能,隐于市,计所得足一日费,即闭门赋诗。

诚如周焕卿在《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中所说:“正是明清鼎革这一社会巨变,使部分中下层知识分子不得不抛开禁锢士人生存的道德偏见而‘混迹市廛’,以完身全志。”[32]

当然,还有个别遗民生存方式并非单一,其治生之途并非专事一业,而是数业相兼或一生数改生活方式。方文入清后以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施心极、林英转徙避匿,旅食海乡,为童子师,或寄居僧舍,卖药自给。李元捷避流寇之乱授徒邑中,逃吴三桂伪命躬耕陇亩。文祖尧既讲学太仓,又倚青乌术自给。赵炳龙愤孙可望嗜杀专权隐居剑川向湖村之楸园,后避吴三桂之伪命,隐于石宝山。袁润先隐于袁家山设帐教徒,后闭户著书。滇遗民生存方式,见表1。

表1滇云遗民生存方式

由表1可知,隐于僧道是滇云遗民首选的生活方式,其次是包括隐于山林、隐于农、隐于家的归隐。历经乱世,患难余生,对深重祸难的体悟,使遗民深自晦迹,舍弃世俗生活,遁于宗教的虚无寂灭之中,是故遗民逃禅隐道者多。民以食为天,国变后明遗民失去了生活来源,忍受着精神压力,生计问题始终是他们所面临的的最为现实、也最为迫切的难题,故此活下来是其第一要务,躬耕自食自然成为遗民群体的主要生活方式。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促使他们选择别样的生存方式。

遗民其他生存方式还有著述和结社。著述并非独立于其他生存方式之外的一种,然不可否认,遗民的诗文创作特为醒目。田崇雪说:“国难家仇,没齿难忘。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来说,面对如此浓重的血腥与暴力,又能如何呢?国破了,家亡了,乱世孤儿,该用什么来打发这无尽的难挨的苦痛岁月呢?品酒?赏花?参禅?高谈阔论?歌哭无端?而当这一切都无法排遣内心的那深广的忧愤时,诗歌创作便成了无望的救赎。”[33]

另外,身处“天崩地裂”之时的文人士子真切地感受到因朝代更替、时局动荡而产生的种种困惑和迷茫。于是,他们噙着悲壮与痛苦的泪水,对历史和传统文化开始反思和重构,通过著书立说,在学术作品中抒写自己对于现实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表白自己的心迹。

“国亡,史不可亡”,金遗民诗人领袖元好问以“使金一代史迹不至于泯而不传”为己任,他目击金代亡国,无力回天,便以编撰《中州集》来为金诗张本。自谓“念(金朝)百余年来,诗人为多”“不总萃之,则将遂湮灭而无闻”[34]。元好问有存一代金史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明遗民戴笠、钱邦芑、邓凯、刘氵茝也是如此。

社集交游是古代文人士子的一大嗜好,明清之际越发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潮,明遗民秉承晚明结社遗风,毫无歇绝迹象。呼朋引伴、结社群集是遗民寄托心迹、寻求精神支持的一种较本真的生存状态。杨凤苞《秋室集》卷一《书南山草堂遗集后》载:“明社既屋,士之憔悴失职高蹈而能文者,相率结为诗社,以抒写其旧国旧君之感,大江以南,无地无之……岁于五月五日祀三闾大夫,九月九日祀陶征士,同社麇至,咸纪以诗。……诸君子各敦蛊上履二之节,乐志林泉,跌荡文酒,角巾野服,啸歌于五湖三泖之间,亦月泉吟社之流亚也,后之续遗民录者必有取于斯也夫。”[35]-清初江南遗民结社风气很盛,西南见于史书记载的虽不多,然并非无之,如陈佐才结“雪峰诗社”、何闳中洱海卫结社、黄河清石屏结社、陈振琦结社、黄孔昭于楚雄妙峰结社。这是他们眷怀故明、耻事新朝情愫的一种倾泻和表现。遗民诗社诸君子看似楚囚对吟,其实他们是暂时的蛰伏,静待“变天”,一旦遇到机会,仍将薄然奋起,恢复神京。当然除个别遗民诗社暗地里从事反清秘密工作,更多的遗民则是见事不可为,投老穷荒,借立社盟,抒抑郁无聊之心绪,以憔悴枯槁之音追踪月泉诸老。他们悲歌叱咤,更唱迭和。

清初,西南与岭南一道形成了南方的两个重要遗民中心,造就了两大遗民群体,这些士人和全国其他地方的遗民群体在社会环境、人文历史和遗民社会结构方面有所差异。元谋土酋吾必奎、阿迷土司沙定洲不满镇守云南的总兵官沐氏统治,与末代黔国公沐天波争权,发动叛乱,矛盾冲突错综复杂。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李定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清军、明军的夹击下,张皇不定,得知滇乱,借机挥戈南下进驻滇黔,最初为士人所蔑视。仇视农民起义军的不在少数,如南明政治人物瞿式耜、金堡、严起恒、吴贞毓等。文人士子的代表,如楚雄俞观授徒为生,大西军入滇,不屈,投泮水,为人所救得不死。曲靖李思揆,毅力超常,大西军入曲靖,断左右手以示反抗,死而复苏,后以笔缚肘,抄书60万余言。对大西军孙可望入滇,平定沙定洲之乱,并打出复明旗号,独高应雷疑之不附。昆明薛大观不屑于孙可望封伪官,有人劝其出,薛大观叹曰:“嘻!此孙氏之官,贼官也,余义弗为。”也不愿效力于李定国,有人劝其依附,大观曰:“此李氏之官,仍非明官也。”于是挈家隐居城北之黑龙潭。士人多对起义军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抵制。为了求得生存,起义军由最初的反抗明王朝,终因时移世易,顺应形势拥故明年号,与南明政权联合抗清复兴明室。年,李定国联合刘文秀、白文选及沐天波同奉永历都于滇,改云南府为滇都。后大西军因争权营私分崩离析,永历朝廷内部又吏治腐败和内讧严重,吴楚两党各揽势力,相互排挤,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势同水火,全不以抗清为念,大局遂不堪闻问。三藩之乱,吴三桂反清首先自云南发起,西南地区又一次陷入战争的阴霾,士人表现各异,有的兴奋不已、欢呼雀跃以为终于等到反清复明的时机,有的不屑鄙视,有的观望。如此反复动荡的社会局势,复杂矛盾的政治形势,使遗民们的心态和人格较中原和江南更为复杂微妙。所以,滇黔遗民诗群与其他地方遗民诗群,在处境、创作倾向和风貌方面定然有一定的差异。

遗民的生存及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尤为引人瞩目,他们身上表现出浓厚的遗民情怀和强烈的遗民情结,从而使明遗民的自我形象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注释:

①顾诚《南明史》对遗民颇有微词,说"尽管这种坐以待毙的做法多少显得迂腐,还是应当承认瞿式耜、张同敞的从容就义比起那些贪生怕死的降清派和遁入空门、藏之深山的所谓遗民更高洁得多,理应受到后世的敬仰"。顾先生仅表死忠,不待见苦节,我们认为乃属拘迂之见。

参考文献:

[1]归庄.归庄集: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4.

[2]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3]秦光玉.明季滇南遗民录[M].秦氏罗山楼民国二十二年(年)刻本.

[4]金天羽.文懿先生剑川赵公墓碑[M]//方树梅,辑纂.续滇南碑传集校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5]赵炳龙.高澹生诗钞序[M]//罗江文,选注.历代白族作家丛书·赵炳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

[6]杜濬.樵青歌·为黄仙裳作[M]//变雅堂文集:卷五.康熙刻本.

[7]谢正光,范金民.明遗民录汇辑·附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8]钱穆.国史大纲(下册):第四十四章·狭义的部族政权下之志气[M].北京:商务印书馆,.

[9]赵琎美.见愚段公行状[M]//方树梅.滇南碑传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0]周钟岳,等纂,张秀芬,等点校.新纂云南通志:卷二百三十八[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1]陶应昌.云南历代各族作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2]邵廷采.明遗民所知传[M]//思复堂文集:卷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7.

[13]金陵生.明遗民多逃于僧[J].文学遗产,(5):.

[14]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作为一种现象的遗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5]屈大均.过易庵赠庞祖如序[M]//翁山文外:卷二.宣统二年上海国学扶轮社刊本.

[16]黄宗羲.南雷文定:卷六·余若水周唯一两先生墓志铭[M].清康熙刻本.

[17]陈鼎.留溪外传:卷十八·缁流部[M].清康熙三十七年自刻本.

[18]严迪昌.清诗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方树梅.普荷传[M]//担当,著,余嘉华,杨开达,点校.担当诗文全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八·焦胡列传[M].清船山遗书本.

[21]袁嘉谷.滇绎:卷三[M]//李春龙,刘景毛,等点校.正续云南备征志精选点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2]谢圣纶,撰,古永继,点校.滇黔志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3]李根源.景邃堂题跋:卷一·雷尚书跃龙残集[M].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24]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四十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5.

[25]陈田.明诗纪事:卷二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秦光玉.文介石先生传[M]//方树梅.滇南碑传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7]赵藩.高舍人传[M]//方树梅.滇南碑传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8]王思训.熊元仲先生传[M]//方树梅.滇南碑传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9]吴宗周,欧阳曙.(光绪)湄潭县志:卷七[M].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30]方树梅.郝太极传[M]//方树梅.滇南碑传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31]莫友芝.黔诗纪略:卷二十五[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32]周焕卿.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田崇雪.遗民的江南:中国文化史上的遗民群落[M].上海:学林出版社,.

[34]元好问.中州集·序[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AStudyontheEmergenceandtheLivingStyleofAdherentsinYunnan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

ZHOUXuegen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YunnanMinzuUniversity,Kunming,China)

Abstract:TheadherentsoftheMingDynastywereagroupofLiteratiwithgreatsignificanceintheearlyQingDynasty.ThelivingstyleofMingDynastyadherentswas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dmyh/9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