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千年宝方“食饵”,传承“中医”大智慧
活春秋百岁,寻长寿真经
三大通道畅通,笑活百岁也轻松
「导读:艾灸技术属于中医特色的治疗技术;其基本原理:在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施治原则,将艾绒或某些药物放置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利用艾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发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回阳固脱、消淤散结等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艾灸的定义艾灸技术指用艾绒放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与贴敷,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技术。
艾灸的技术的历史沿革
艾灸起源于原始社会。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席,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说明艾灸的应用,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随着火的利用,古人在煨火取暧时,某些病症由于受到火的熏烤或烧灼而有所缓解,从而得到了熏烤或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于是发明了灸法。
文献中最早提及艾灸的着作为《左传》,其屮详细记载r公元前年医缓给晋景公诊病时讲的一段话,医缓曰:“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所讲的“攻”,即指当时的灸法,“达”即为当时的针砭。而“灸”这个字在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的是《庄子盗跖篇》:“丘所谓无病自灸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艾灸法已经颇为盛行。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墓葬干公元前年)出土的帛书中,有两种传本的古代经脉着作,一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另一种为《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两种战国时期的帛书,是目前记载灸法最早的文献。《黄帝内经》中有关灸法的记载更多,随着针灸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灸法专着。三国时期尊翕撰集的《曹氏灸方》七卷及《曹氏灸经》一卷是最早的灸法专着,可惜已亡佚。
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针灸重要组成部分的艾灸技术随着针灸医学的发展得到很大重视和发展,对艾灸技术的作用原理、临床治疗效果、适应证、禁忌证及艾灸技术的补泻、艾灸技术的方法等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艾灸技术的中医理论原理
01
温经歇寒题
《素问界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阴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例……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熵。”《素问调经论》又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艾灸所用艾叶,性温,补中有通,通中有消,艾灸之热力能够渗透肌层,温经散寒行气。
02
回阳固脱
艾灸有温补中气、回阳同脱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阳衰则阴盛,阴盛则寒,寒甚则厥,甚则欲脱,当此之时,用艾灸来温补可以扶助欲脱之阳气。《扁鹊心书》有曰:“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流灼艾第一。”《伤寒论》亦曰:“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艾灸技术。
03
消瘀散结
《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艾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而瘀结自散。
04
防病保健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疟毒气不能着人也。”他经常自灸,加上其他的保健措施,结果活了岁。可见艾灸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扁鹊心书》说:“人之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此说明艾灸能够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健康长寿。
05
美容作用
近年来艾灸技术日渐运用于美容,由局部施灸力主治疗斑秃、面瘫、面肌挂挛、痤疮、雀斑等病的局部美容灸,发展到治疗肥胖、美发、润肤、容颜等整体美容灸,在诸多美容灸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主要机制是通过艾灸的温热性刺激和药理作用,使施灸部明显充血,加强营养,旺盛新陈代谢,同时可以抑菌、杀菌,使组织恢复青春。历史上第一位艾务大家——晋代的鲍姑认为:“灸法不独愈病,且获美艳”。
艾灸技术的现代医学原理
现代医学实验和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提高局部气血流量,升高局部温度,缓解局部痉挛症状;可以提高血中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活动率,增强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能力。可以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和胸腺细胞活力,还可以增加心脏搏动量,进而强心、抗休克;此外,艾灸还具有镇痛和抗感染等作用。
艾灸技术的操作规程
1辨证施灸艾灸疗法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整阴阳,恢复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的失调而达到治病目的;在使用艾灸疗法寸,必须严格按照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腧穴理论及针灸治疗的基本规律选取不同的部位、经络、穴位、时间及补泻方法以辨证施灸。
2选择体位病人的体位是否合适,对于正确取穴和进行灸疗操作有一定的影响。部分重证和体力衰弱的病人,体位的选择更为重要,体质虚弱或精神紧张者要采用卧位。不舒服的体位在操作期间往往可因移动肢体而引起意外。总之,选择体位以医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肢体舒适并能持久为原则。
3点穴施灸时必须取准穴位,述需嘱附病人不可移动体位,以保持穴位的准确。此外,还需使施灸的部位平直,一方面以便艾炷能平放,防止施灸时艾炷滚下,透烫伤皮肤;另一方面,艾条灸及温针灸寸能使火力集中,热力深透肌肤。
4置住与点火点穴后,不同的艾灸疔法有不同的置炷要求,如艾炷灸,可先涂些大蒜液、凡土林,然后将艾炷粘贴其上;温针灸则在针刺入穴位后,将艾绒掉在针柄上或在针柄上套置一段1~2cm的艾条施灸,置炷完毕,可用线香点燃艾绒,艾炷灸从尖端开始,烧近皮肤时,若病人感到灼痛,可在穴位周围用手拍打以减轻疼痛,灸完一壮后,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再依前法续灸,一般可灸7~9壮。断灸从底部开始点燃,直到艾绒燃尽为止。
入秋以后,天气逐渐转凉有关节炎和下肢动脉硬化的朋友们可以尝试着用艾灸的方式进行治疗。北方人应该长期使用艾灸进性保养。
注:本文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内养+外修
健康两步走,疾病全赶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