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桌推倒重来,教培机构能玩好新一局吗亿

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发布。“双减”政策的发布主体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而非教育部,可见其国家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在正式文件下发前,网上就有红头文件的图片流传开来。监管政策这只“靴子”落地的那一刹那,想必很多人心头那块石头也终于落地。

大小70多万家校外培训机构、近千万从业人员,开始各奔前程。

机构转型、员工遣散、家长退费、回归校内……经历一个暑假的变故,不管是教育机构、大厂员工还是家长、公办校老师,面对“双减”政策之后的第一个学期,大家都在学着适应新节奏。

减负的下一步是增效

“双减”政策强调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任何校外机构都不能凌驾于学校之上,培训机构是学校的补充,而不是学校的超越。“双减”,减的是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增加的是学生的校内时间。

校外培训的时间虽然减少了,但政策要求课后服务全面覆盖,也给了教育机构作为合作方而不是替代方参与校内教育的机会。减轻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更需要教育企业研发能够提升学习效率的内容、硬件,并配合学校为学生服务。

此次“双减”政策,实质上也是近几十年来减负政策的最新延续。

具体政策文本上,每一轮新政策都有针对新形势的新举措,但在减负精神上,从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到现在基本仍是一以贯之。

年的《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规定初中各年级每天家庭作业不超过1.5小时,要保证睡眠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年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重申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作业,不得购买计划外教辅,取消百分制;年的《小学生减负十条》,更是强调全面取消百分制。

对比政策文本,会发现一直都在围绕减轻孩子课内外的课业负担展开,最新的“双减”政策只是更强调减轻课外培训的负担。

以往的政策减轻了孩子校内的时间和负担,却又导致校外培训机构成为孩子学习的主场地。再次让学校成为教育主阵地,成为本次改革的重点。

事实上,不同阶段的政策一直在解决不同时代的问题。建国初、改革开放初期,在有限的资源下为了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国家推出了“重点校”政策;但当学生考试压力过大、以钱择校等问题出现之后,国家又顺势推出减负、就近入学等政策。

年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的通知》,提出除部署重点中小学外,省和市两级可各自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县可办好两三所重点中学、五六所重点小学;年10月教育部又颁发《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直到年新修订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提出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重点校政策才算法律上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依然“实存名亡”,教育均衡化还需要进一步努力;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校”也仍然存在,如“双一流”等高校。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名校,升入后者的概率远大于其他学校。

不管是否叫“重点校”,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去更好的学校,中小学名校的“择校费”问题愈演愈烈,成为年前后众多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dmzy/12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