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超声川崎病的超声诊断

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表现主要有发热、皮肤黏膜损害、淋巴结肿大等。主要病理变化是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主的全身血管炎。

发病年龄:婴儿与儿童,好发于6-18月的婴幼儿,80%-85%的患者在5岁以内。男女比例为1.35:1-1.5:1。文献报道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依次LCA、RCA。

诊断标准

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川崎病。

(1)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2)唇充血皴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3)四肢变化:急性期(1-11天),手足指趾肿胀,掌跖潮红;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4)躯干、四肢多形性红斑。

(5)颈部淋巴结肿大。

注: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川崎病。

如发热只伴有其他三项,但见冠状动脉瘤者亦可诊断。

川崎病对心脏的损害

主要是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主的全身血管炎。可以导致冠状动脉的扩张、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血栓。发生部位多为左右冠状动脉的近端

川崎病的冠状动脉表现分级

分度

形态改变

内径

CA/AO

恢复时间

正常(0度)

管壁光滑,无扩张

——

——

——

2轻度(冠状动脉扩张)35%-45%

轻度损害,内径增宽

小于4mm

小于0.3

发病30-60天内内径恢复正常。

3中度(冠状动脉瘤)

出现球状、囊状、梭形扩张,或呈串珠样改变

4-8mm

大于0.3

发病1-2年内消退,一部分转为狭窄

4重度(巨大冠状动脉瘤)5%

明显扩张,病变广泛,累及1支以上

达到或超过8mm

大于0.6

血栓形成,内膜增厚、狭窄或闭塞

超声表现

1.冠状动脉改变。

2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研究发现,经早期发现与治疗,后期随访可恢复正常。

3可出现心功能变化及节段性心肌运动障碍。

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速度可正常,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收缩期速度和位移及舒张期速度低于正常儿童。

研究发现EFFSE/AS/D心功能检测指标在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大多正常,KD急性期RVTei、LVTei均显著增加,提示在急性期KD患儿整体心脏功能下降;左心室功能在治疗后最先恢复,而右心室功能则恢复较晚。

4.CDFI显示冠状动脉内血流信号缓慢,可呈现涡流。

鉴别诊断

病因

临床表现

部位

超声表现

诊断

川崎病

免疫介导的全身血管炎

发热、皮肤黏膜损害、淋巴结肿大等

左主干、右主干、前降支

冠状动脉的改变、二三尖瓣反流、心包积液

临床表现/冠脉的改变+临床表现

冠状动脉瘘

冠状动脉与心腔及血管间异常交通。胚胎期心肌中血管窦状间隙发育障碍

多数无明显症状。少数活动后心悸、气短、乏力、心绞痛

右冠状动脉瘘、左冠状动脉瘘、双侧冠状动脉瘘

病变的冠状动脉全程扩张,局部可以出现冠状动脉瘤

病变近端内径一般6mm以上,显示冠状动脉的引流部位

冠状动脉瘤

(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血管壁中层弹力纤维破坏,血管壁变薄、扩张

心绞痛

冠状动脉的分叉处、一支冠状动脉的主干或分支,右冠脉

冠状动脉一段或多段瘤样扩张

扩张管径超过相邻正常冠脉管径的1.5-2.0倍

治疗

1.阿司匹林(控制急性炎症)

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

3.糖皮质激素(并发心肌炎)

4.其他对症治疗

----------------------------------------------------------------------------------------------------

部分资料摘第自七版《儿科学》、第4版《超声心动图学》

来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超声诊断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dmzy/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