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细心的朋友就提问了,中间就少了两字,这两者是一回事吗?
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上绝大部分患者都会错误的认为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回事情,虽然二者都会导致动脉狭窄,但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动脉硬化的发生主要和患者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动脉硬化会导致动脉壁逐渐变厚,动脉的口径也会逐渐增大,动脉硬化严重时可引起疼痛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而动脉粥样硬化除了年龄以外,还和患者的长期酗酒、高血脂、长期抽烟等等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并且产生很多血栓,也是我们常说的中风、心肌梗死潜在的因素。
除此之外动脉硬化主要波及血管内膜,并使其纤维化,但是动脉粥样硬化不存在;
动脉硬化不会因为血栓形成而更加严重,但是动脉粥样硬化会因为血栓使病情更加严重,甚至引起患者的死亡。
综上所述,动脉硬化可以说是血管一种自然的老化,是自然规律而无法改变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血管的病变,与日常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吃的过咸、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熬夜以及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密不可分;如果动脉粥样硬化越来越严重,就会发展成为动脉斑块,这是导致心梗、脑梗、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病发生最根本的原因。
动脉硬化引发因素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认为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比如说血脂异常,高血压病,长期吸烟,有糖尿病病史,比较肥胖,缺少活动以及家族史。
动脉粥样硬化的“粥样”有何特别?
动脉粥样硬化为什么要加上粥样两个字,简单的说,正常的动脉内膜是光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因体内脂类代谢和血液凝固机制失去平衡,便会使血中的脂质。
例如胆固醇等沉积在内膜上,如果将此内膜切开来看可以见到隆起的灰白色或黄色斑块,就像铺了一层煮烂了的粥,表面粗糙高低不平,这样便引起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阻塞。
粥样两个字是从形态学上来描述的,医学上称为粥样变,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以发生在动脉的不同部位,如果发生在冠状动脉内就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
因此,要想避免病理性血管硬化的发生,就要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积极治疗慢性病做起,尽可能把下面的几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空腹血糖:最理想目标是小于5.6mmol/L,糖尿病人至少要控制在7.0mmol/L以下
餐后2小时血糖:最理想目标是小于7.8mmol/L,糖尿病至少要控制在10.0mmol/L以下
血压:最理想目标是小于/80mmHg,高血压患者至少要控制在/90mmHg以下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正常人至少要控制在3.37mmol/L以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患者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
动脉硬化提前预防是关键
“三高”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所以,要预防首先就是要防三高。说白了,很多“三高”的患者平时都是由不良习惯造成的。
1、多运动
缺少运动,对三高的影响很大,运动有利于增加血管的弹性,能够有效分解脂肪,降低血压,还能减肥。
2、口味不要太重
很多“三高”人群都是吃出来的,高脂肪、高钠盐、高胆固醇、高糖等食品切勿摄入过多,尤其是胆固醇太高的食物,是直接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平时应适当吃点海带、苹果、牛奶、豆类等,有利于降低胆固醇。
3、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破坏血管内皮,同时加快心跳(心率),刺激血压升高。
喝酒要适量而行,少喝为妙,大量酗酒者不仅易得肝硬化,还会破坏血管,严重者会引发酒精中毒,进而造成心梗、脑梗塞等危及事件。
其实,生活中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方法是非常多的,无论是控制饮食,选择合理的菜谱,或者是加强体育锻炼,都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的绝佳办法。
因此大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并不需要抱有一种特别恐惧的心理,即便是已经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征兆,只要能够配合医嘱定时服药,及时改正不良饮食习惯,对病情也有很大的好处。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