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循环题目知识点总结

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

房室瓣从关闭到开放初期,相当于:心室收缩期+等容舒张期

半月瓣从关闭到开放初期,相当于:心室舒张期+等容收缩期

那么房室瓣开启-等容舒张期末

半月瓣开启-等容收缩期末

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二尖瓣,动脉瓣都是关闭的,这两个期容量没有变化,所以压力是变化最快的。

等容收缩期末——主动脉压最低,

快速射血期——主动脉血流量最大,

快速射血期末——主动脉压最高,左心室压最高。

等容舒张期末——左心室容积最小,心室舒张压力降低,

快速充盈期——心室压力最低。

心房收缩期——左心室容积最大(心室舒张抽吸作用75%+心房收缩射血25%)

心脏听诊:

1,二尖瓣区,位于心尖;

2,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二肋;

3,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二肋;

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三肋,Erb区;

5,三尖瓣区:胸骨左缘4、5肋间。????

心音:??

1,心室收缩开始,房室瓣关闭引起心室血液和室壁震动;

2,心室舒张开始,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血液冲击大动脉根部;

3,快速充盈期末

4,心室舒张晚期,与心房收缩有关,又称心房音。心音为了便于记忆可以根据心脏泵血过程记,心脏泵血心室先收缩,然后舒张,进入充盈期最后心房收缩。

第一心音-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

第二心音-心室舒张-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关闭,

第三心音-心室快速充盈期末-心室壁和乳头肌突然伸展和血流突然减速,

第四心音-心房收缩

搏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正常情况下,由于异长调节,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是相适应的,即当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时,搏出量也相应增加,而射血分数基本保持不变。

?在心室功能减退、心室异常扩大的病人,其搏出量可能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但与已经增大的舒张末期容积不相适应,实际上射血分数已明显下降。

??与搏出量相比,射血分数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早期发现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①心指数主要用于不同身材的个体心功能的评价。

②射血分数主要用于心室功能减退,心室异常扩大患者心功能的评价。(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③心脏做功量主要用于高血压患者心功能的评价。

前负荷=心室收缩前(心室舒张末)的负荷;

后负荷=心室收缩时(大动脉血压)的负荷。

前负荷,长度~张力曲线

后负荷,张力~速度曲线

前负荷↑心肌收缩力↑

后负荷↑是初速度↓和达到最大张力的时间↑

前负荷~横桥数目~收缩能力增

后负荷~横桥周期~收缩速度降、收缩程度小、开始?收缩时间延迟

前负荷是异长调节

后负荷是等长+异长调节

异常调节是通过心肌细胞初长度starling机制,是适用于短期细微的调节

等长调节是通过心肌收缩力神经体液机制

适应于持续剧烈缺氧酸中毒,心衰使搏出量减少

在心肌初长度、收缩能力和心率都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大动脉血压增高,等容收缩期室内压的峰值将增高,结果使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射血期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都减小,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P93)“当大动脉压突然升高而使搏出量暂时减少时,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将增多,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多,若舒张期静脉回心血量不变或无明显减少,则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将增大”

横桥连接数目增加对应的是异长调节

横桥活化数目增加对应的是等长调节

心房心室肌,快反应工作

蒲肯野纤维,快反应自律

窦房房室结,慢反应自律

①有无4期自动去极化决定自律性。例如自律性细胞:窦房结,蒲肯野细胞。

②0期去极化何种离子内流决定细胞反应快慢。

快反应细胞→Na+内流:心房肌、心室肌细胞、蒲肯野细胞。

慢反应细胞→Ca2+内流:窦房结。

心急救妻

不肯久留(96)

气死偏房

解释:

心室肌,静息电位90,阈电位70

浦肯野,静息电位90,阈电位60

窦房结p细胞,静息电位70,阈电位40

心室肌动作电位机制:

静息电位:大量K+外流,少量Na+内流

0期:Na+内流增加

1期:K+外流增加

2期:Ca2+内流,K+外流

3期:K+外流增多

4期:钠泵,Na+-Ca2+交换体,钙泵

标记

钠钾钙钾泵,内外内外流。

1.INa

(1)离子流动:Na内流

(2)激活因素:去极化至-70mv

(3)阻断剂:河豚毒TTX

(4)主要作用: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

2.Ik延迟整流

(1)离子流动:主要为K外流

(2)激活因素:去极化至+20mv

(3)阻断剂:钡Ba2+

(4)主要作用:快反应细胞2、3期复极化,慢反应细胞3期复极化,其衰减是自律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的重要因素

3.Ica-L

(1)离子流动:Ca内流

(2)激活因素:去极化至-30至-40mv

(3)阻断剂:维拉帕米、Mn2+

(4)主要作用:快反应细胞2期,窦房结0期去极,触发肌浆网钙释放

4.Ica-T

(1)离子流动:Ca内流

(2)激活因素:去极化至-50至-60mv

(3)阻断剂:低浓度镍Ni2+

(4)主要作用:0期去极,窦房结4期自动去极

心肌收缩的特点:

1.全或无?闰盘缝隙连接同步收缩合胞体

2.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长

3.对细胞外ca依赖?肌质网储ca少通过钙触发钙机制到胞内?舒张时ca回收:大多经肌膜上ca泵回收到肌质网中。百分之10到20通过肌膜上ca泵或者na?ca交换排到胞外

有效不应期长不发生强直收缩,全或无式收缩是因为有闰盘

自动节律性的高低=自动兴奋的频率=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率(主要因素)+阈电位减去最大复极电位的差值。

以后选择题遇到时,衡量心肌节律性标准:

自动去极化频率(首选)

?????????↓

4期去极化速率(次选)

?????????↓

?自动节律性高低

????????心肌细胞自动兴奋的频率是衡量心肌自律性的标准,而4期自动去极化速率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Q=ΔP/R

R=8ηL/πr4

Q?:血流量

R?:血流阻力

ΔP:血管两端压力差

η??:血液黏度

L??:血管长度

r??:血管半径

分母是r的四次方啊,最重要的因素!

影响血流阻力和血流量最主要的因素是血管口径,

影响血液粘度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细胞比容

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和大动脉

分配血管:中动脉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其舒缩控制毛细血管开闭

交换血管:毛细血管网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容量血管:静脉系统

短路血管:手指,足趾,耳廓等小动脉小静脉直接吻合支

微动脉:阻力最大,血压降落最大,调节微循环血量,调节动脉血压

血流速度最快―主动脉

血流速度最慢―毛细血管。

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2)心脏射血…

(3)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①每搏输出量的改变主要影响收缩压。

搏出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搏出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②心率的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

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③外周阻力以影响舒张压为主。外周阻力和心率相比较,外周阻力对舒张压的影响更大。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老年人: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

1,中心静脉压反应的是右心房和胸腔内静脉压力.一般情况下在有心功能不好的时候会升高,出现颈静脉的充盈.但是左心功能不好对中心静脉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2,在左心功能较好的时候,若右心的功能没有减低,那么中心静脉压会是正常的.

3,如果左心功能减低比较明显,继发肺动脉高压的时候,右心的后负荷是加重的,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右心衰,出现中心静脉压的升高.

4,在左心功能恶化时,心脏血液输出量急剧下降,体循环是处于缺血状态,这样回心血量会减少,中心静脉充盈不足,反而会引起中心静脉压的下降.

注射肾上腺素,可增加心脏收缩力,使得心脏射血能力加强,中心静脉压下降,有利于静脉回流

注射去甲肾,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加。

三条通路:

①迂回通路:具有物质交换功能,为营养通路;常见于肠系膜、肝、肾等组织,一般为轮流交替开放;血流速度缓慢(为了物质交换)。

②直捷通路:可以迅速流通,多见于骨骼肌,一般处于经常开放状态;血流速度快。

③动-静脉短路:具有体温调节功能,见于手指、脚趾、耳部的皮肤,温度↑时开放,温度↓时则关闭,血流速度极快。

决定微循环营养通路周期性开闭的阀门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主要受局部代谢组织的调节,代谢性自身调节。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后微动脉受局部代谢物调节。

而微循环的总阀门是微动脉,主要受神经调节(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密度最广),体液调节,次要受(代谢性、肌源性)自身调节

右心衰:毛细血管压↑全身水肿

左心衰:肺静脉压↑肺水肿

炎性水肿:毛细通透↑

营养不良性、肝性、肾性水肿:血浆胶渗↓

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在于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

(3)同时可调节体液平衡

(4)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交感神经主要影响Ca,迷走神经主要影响K。注意,实际上交感神经影响Ca,Na(If)(是否会影响K我还没弄清楚),迷走神经影响K,Ca)

(ps:需要知道三个过程和哪部分有关

???正性变时→窦房结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正性变传导→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正性变力→心房,心室肌胞质Ca浓度)

一,儿茶酚胺:

????①正性变时。4期窦房结ICa-T内流加速,浦肯野If内流↑。

????②正性变传导。0期慢反应细胞窦房结的ICa-L通道磷酸化(其实三个过程都有Ca通道磷酸化),Ca内流↑。

????③正性变力。2期Ca内流↑,肌浆网释放Ca↑,胞质内Ca↑,收缩力↑。根据NX题原因也可能是,肌浆网加快对钙的回收,加快舒张,使得心室对血液的抽吸作用增强,回心血量增多,配合正性肌力作用。(需注意:心交感神经有双重作用,既增强心脏收缩,也增强心脏舒张,增强心脏舒张要清除Ca离子需要增强钙泵的重吸收作用)????????

二,乙酰胆碱:

①负性变时。窦房结P细胞对K的通透性↑,导致窦房结细胞最大复极电位↑(超级化)4期自动去极化时间延长,窦房结自律性↓心率减慢。②负性变传导。0期?Ca内流减少。

③负性变力。2期Ca内流减少(胞质内Ca↓,收缩力↓),K外流加速,平台期缩短。

收缩力是针对工作细胞(如心房肌心室肌)而言,传导性是针对慢反应细胞(如窦房结,房室结),自律性是针对自律细胞(如窦房结,浦肯野纤维)

进入主题:

交感,3个作用

?正性变力(本质:心肌工作细胞Ca浓度+):心肌细胞平台期L型Ca通道开放概率增加,Ca内流增加

?正性变时,即自律性(本质:窦P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窦P4期T型Ca内流增加,If内流加强

?正性变传导(本质:慢反应细胞?0期速度和幅度):慢反应细胞0期L型Ca内流增加,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增加

迷走?也是3个作用

?负性变力:心肌细胞平台期L型Ca内流减少,心房肌1期IK-Ach通道外流增加,使平台期缩短,也使Ca内流减少

?负性变时:窦P4期T型Ca减弱,If减弱。3期IK-Ach外流增加,最大复极电位增大,使4期去极化达阈电位时间延长。

?负性变传导:慢反应细胞0期L型Ca减弱

交感神经缩血管纤维在不同部位的血管中分布最密的是皮肤血管

交感神经缩血管纤维在同一器官各类血管中分布最密的是微动脉

交感缩血管神经密度分布:

①皮肤>骨骼肌和内脏>冠状血管和脑血管。「因为要保证重要脏器供血呀」

②不同血管中动脉>静脉。微动脉最高,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最低。

那些年可pia的动物实验(向为医学献身的猫猫狗狗兔兔鼠鼠致敬)

1切除狗缓冲神经,动脉血压波动大,但平均血压值并不升高。(循环)

2切除兔双侧迷走神经,呼吸变深变慢。(呼吸)

3给狗造食管瘘胃瘘,假饲,,证明头期胃液分泌的存在(消化)

4第五颈段下离断脊髓,造模脊髓动物(脊休克期,骨骼肌紧张降低,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粪尿潴留)(神经)

5中脑上下丘横断脑干,动物去大脑僵直。

6切断垂体柄,血中prl增高(因平时pif抑制效应占优势),(内分泌)。

1、压力感受性反射:指动脉血压升高时,颈静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有关的心血管中枢整合作用,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降低,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回降,,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2、化学感受性反射: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器接受刺激,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由于心脏和脑的血管无明显收缩或发生轻微舒张,使循环血量得以重新分配,因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心肺感受性反射:又称容量感受性反射,指血容量增多时,心房壁内的心肺感受器受牵张刺激,不仅引起交感神经抑制和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和血压下降,还降低血浆血管升压素和醛固酮水平,减少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降低血容量和细胞外液量,因此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4、脑缺血反应:指脑血流量减少时,交感缩血管紧张显著加强,外周血管高度收缩,动脉血压升高,以改善脑血液供应的过程。

总结关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

1.感受短暂的突然的变化,而不是长期的变化

2.负反馈双向调节能力

3.传入神经:窦神经、主动脉神经(降压神经)多级整合

4.颈动脉窦长在血管壁内,血流之外;颈动脉体长在血流之中

5.脊休克恢复以后血压波动大

6.降压反射始终存在,升压反射(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偶尔存在

7.高血压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右上移

8.动脉血压偏离正常水平越远,压力感受性反射纠正异常血压的能力越弱

9.颈动脉窦按摩心悸可突然终止(阵发性室上速常见治疗)

10.传入神经被切断后,动脉血压会变得不稳定(血压升高时不能降压,血压下降时不能升压),但全天的血压平均值并不升高

举例:在完整机体注射NE,通常会出现HR下降降压反射

夹闭一侧/两侧颈总动脉,阻断了颈动脉血流,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所受到的刺激减小,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弱,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动脉压升高

压力感受性反射=短期快速调节血压

化学感受性反射=血液重新分配

心肺感受器反射=血容量调节=容量感受性反射减容量降血压

肾素分泌的调节:

1.肾内机制包括

①感受肾动脉灌注压的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灌注压降低时刺激肾素释放

②感受小管液Na+浓度的致密斑Na+减少时,肾素释放增加

2.肾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颗粒细胞膜的β受体,直接刺激肾素释放

3.循环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内生成的PEG2和PGI2,均可刺激颗粒细胞释放肾素

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循环血量↓导致肾血流量灌注减少↓、血浆钠离子浓度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入球小动脉感受器兴奋、致密斑兴奋?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肾素↑?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Ⅲ?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血容量↑、保钠排钾

②血管紧张素受体(AT受体)分型:

AT1分布于心、脑、肝、肾、血管、胎盘等部位

AT2主要分布于肾上腺髓质、子宫、卵巢、脑

AT3分布不清

AT4广泛分布于心血管、脑、肾、肺等处

③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学效应:

收缩全身微动脉,使外周血管阻力↑、血压↑;

收缩静脉,使回心血量↑;

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

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

促进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

增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

刺激醛固酮分泌;

引起或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血管紧张素2●缩血管作用最强

血管紧张素3●释放醛固酮作用强(因为醛固酮3个字)

甲状腺激素

???T3活性最大?

???T4分泌最多

血管紧张素I?没用

血管紧张素lll

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和释放醛固酮较ll强?

缩血管为ll的10%-20%

血管紧张素ll?

???①缩血管?

???②促交感神经释放递质

???③中枢神经系统:

????压力感受性敏感性降低?

????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增强?

????促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素缩宫素

????促肾上腺皮质释放?

????引起渴觉

???④促醛固酮释放

血管紧张素lV

???调节脑和皮质血流量

肾上腺素αβ2受体

在以α为主的血管,缩血管

在以β2为主的血管,舒血管

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作用M样受体也可以舒血管

去钾肾上腺素?α受体

主要是缩血管升血压

对心肌是直接兴奋,被高血压反射压抑

二氢砒啶类?舒血管?导致心率反射加快

内皮细胞产生的舒血管物质:

①NO:

  ①扩血管:可扩散至血管平滑肌细胞并激活胞内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水平增高,降低胞质内游离Ca2+浓度(通过激活  蛋白激酶使胞内Ca2+外流),使血管舒张。

  ②参与维持血管的正常张力。

  ③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④抑制血小板黏附,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

②内皮超极化因子(EDHF):EDHF可通过促进Ca+依赖的钾通道开放,引起血管平滑肌超极化,从而使血管舒张。

③前列环素(PGI2)

短期调节

①容量感受器:调节血量和细胞外液量

②压力感受器:快速调节

③化学感受器:血液重分布

长期调节

肾﹎体液调节

冠脉血流量

急剧降低:等容收缩期

急剧增加:等容舒张期

一、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见于:

1、舒张压增高

2、舒张期增长

3、心肌代谢增强(扩张冠脉腺苷最主要)

①交感神经兴奋(冠脉、脑的优先供血)

②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增加

二、冠脉血流量减少:

??血管紧张素、大剂量血管升压素升高

最后的白大褂

天道酬勤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dmzy/8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