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母版,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百年风华·百村记忆》栏目,翻开我县乡村的历史长卷,回望乡村的振兴历程,感受中央苏区新变化,献礼党的百年华诞,让美丽饶平的乡村蝶变故事走进你我的视野。
粤东屏藩城隍大过府
——三饶镇三饶社区
饶平县三饶社区位于三饶镇区内,是饶平县治年所在地,年从在城大队析岀,下辖四个居民片区。有户藉人口人,居民多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主要行业有陶瓷、食品、纸花、饮服等。社区呈丘陵地形,最高处为大金山。一条中华路从东门直通西门,三角街与南门街、衙门口相接,一高巷、狗屎巷、东巷、西巷等星罗棋布,四通八达。店铺林立,生意兴隆,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居民以黄姓为主、邱姓次之,还有张、林、江、翁、陈、陆等60多个姓氏。
在这六十多个姓氏中,毫无疑问,邱氏是最具历史意义的第一望族。绍兴二年二月,邱成实畅游梅、潮、琼,对潮北(三饶)琴峰金山南麓印象极深。成实之子邱君与,生于北宋绍圣三年()。南宋建炎四年(),乡荐由南雄学正升梅州刺史。君与精通地理,对潮北地的来龙去脉,详观细察:枕金山,面笔峰,左凤凰而右天马,平洋浮突,横三台,乃龙脉之源;南有天马山作前案,北倚大岭婆,东傍望海岭,西拱待诏山,近景远景,内局外局俱佳,真乃大好胜地。而该山地原属潮州海阳县光德乡弦歌都下饶堡辖。古时系山埔旷野,林木遮天,人烟稀少。邱君与对此胜地,甚为羡慕,遂兴入粤创祖之心,故而择中台琴峰山南麓为始祖邱成实之“生基”;择左台大金山南麓建邱氏阳居——金山精舍。明成化十三年丁酉(年)饶平建县,择金山居舍建学宫,迁琴峰祖坟为治署,于是迁居于金山之背,迁坟于南坛之圩(南关倒插金钗),均北向,祖骸葬年,发存十之八九。成化十五年己亥(年)始宰杨邑侯昱慈祥恺悌,就金山背建邱氏祖祠(地名出水涵),又于南坛圩避田畹,遗邱氏子孙耕,复赐金币制匾曰"先邑名家"挂于祖祠之内,以旌表门闾。
社区内有六十多座祠堂,如黄厝祠、邱厝祠、张厝祠、翁厝祠、詹厝祠、刘厝祠等等。众多的祠堂,在解放后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诸如粮食加工厂、印刷厂、木器厂、绣花厂、幼儿园等等。三饶社区景点众多,故事精彩,意义深长。黄国勋(号泰昌)祖籍凤凰松柏下,青年时往香港谋生,创办“泰昌茶庄”。民国十九年(年)回饶参与竞标总爷衙官址,(地皮价)以银元中标,建立黄氏大宗祠,即现在三饶新饶小学所在地,开办炽昌学校,并置校产近百亩,购置课桌椅多套,共费银16多万元,为饶城培养了大批人才。
社区有内八景:登云、破壁、石渠、翰墨、孔庙、琴峰、城隍、望耕。
不一般的庙——城隍庙
位于三饶镇区西门的城隍庙,建于明朝弘治六年(年),明清两代经过六次修建。整体建筑院落重重,规模宏大,做工精致,系粤东保存较好的一处城隍庙。
城隍起源于古代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有城池的地方就应该有一位“城隍神”。城隍作为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三饶城隍庙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院落式组群建筑,占地面积为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平方米,誉有”饶平城隍大过府“之说,其规模之大,堪称粤东城隍之冠。庙共分五进,内设四主殿,依次为门厅、前殿、大殿、五谷殿、寝室。左、右廊庑设阴司六部连十八地狱。整座建筑群的屋顶均为硬山顶,梁、枋和木瓜斗拱等木构件雕刻精湛。前殿设有可折合的活动式古戏台,用于演戏酬神,两旁为钟楼和鼓楼。其中,门厅和戏台的设计巧妙,制作精湛,工艺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明末清初建筑及其装饰提供了重要实例。
城隍庙内,中间厅堂里有制作精美的城隍老爷塑像,端坐于大厅中央,与其相对的则是一座极有特色的清代古戏台,古色古香。戏台顶部有镶嵌于其中的大量圆雕和浮雕,雕工精致,完美地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其上木雕人物栩栩如生,动物鸟兽形态各异,花纹装饰华丽脱俗。中堂两边立柱上分别题有:“任你生前是是非非忠奸莫测,来到这里明明白白善恶难逃”的对联,巧妙诠释了人间善恶因果报应的哲理。值得一提的是三饶城隍庙中堂东西侧置立有韩文公神像,以及祖师爷神像,以及安济圣王神像,与潮州府城的民间信仰息息关联。
每到逢年过节,这里都要举行庙会。说唱的、演戏的、杂耍的、摆摊的一应俱有;逛庙会的人来来往往,好不热闹。到了晚上,点亮庙内一百多盏宫灯,烛光摇曳,光彩照人,更显得富丽堂皇。三饶民间文化传承也因城隍的民俗活动中得到传承,在庙会、城隍辰诞、巡城岀游等重要日子,少不了舞龙、舞狮、摆桌碗、大屏灯、莲花活景灯等等,在丰富活跃民间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传统的庙事活动中得以延续,才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饶平采青”(三饶桌碗)、县非遗的“邱氏大屏灯”得以保存与传承,发挥其积极的文化价值。
年,三饶城隍庙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观光和膜拜的一个景点,也为潮州增添了一处文化景观。
不一样的鼓——打破鼓
闻名潮汕的“打破鼓”古居,位于三饶古城大金山东麓。正座三厅二天井,前有围墙屏障,左侧开旁门,门额书“日庆居”。厅堂梁柱精致,斗拱交错,后厅略高,气势不凡,两侧有直巷及排屋,后面依山势用石砌成“后花台”,整座浑然一体,是清初建筑的佼佼者,虽历经数百年,仍可看出昔日辉煌。
广东潮剧院有经典剧作《柴房会》,就是取材于“打破鼓”的故事。说的是清初三饶有个姓吴青年,有一年到江西省南昌府邂逅青楼名妓莫二娘,这吴氏老兄,风流倜傥,能言善辩,且工于心计,在莫二娘面前装得十分厚道、诚实,深得莫二娘芳心,这莫二娘因是名妓,积蓄甚丰,自与吴生倾心相爱之后,决意从良,赎身之后,与吴生结为夫妻,安家于江西省樟树镇(今樟树市)客店。而吴在饶已有妻室,在莫二娘赎身时,吴得知其积蓄甚丰,一日吴生对二娘说:“想回家将婚事告知爹娘,再营造家室。然后来迎娶娘子。”二娘信以为真,将大部分金银珠宝交付与吴生。吴回家后,建了华屋“日庆居”,成为暴发户。二娘在樟树镇呆了数年,不见吴生踪影,自知受骗,然积蓄将尽,又不愿重操旧业,忧郁成疾,客店又讨房租,她万念俱灰,便悬梁自尽,含恨而去。此后该屋便常闹鬼,无人敢住,店家只临时堆放些柴草之类杂物。有一次,饶平县三饶人黄勤饶(李老三),到江西樟树卖烟叶,夜宿客店,因客房已满,加上烟叶遇雨淋湿,急于晾干,便只好宿于时常闹鬼的柴房,深夜,莫二娘的鬼魂回房,得知黄某是饶平人,更为愤恨,经一番人鬼对话,黄某明悉莫二娘冤情,激于义愤,决定帮二娘报仇雪恨。此段故事便是广东潮剧院经典剧作《柴房会》。剧中李老三便是黄某。黄某愿以雨伞引二娘鬼魂回三饶捉拿吴生,两人回到三饶城,已是除夕,吴与妻小,正在大排年宴。黄某将雨伞倚于门板,敲门喊人,然后悄悄离去,吴生前来开门雨伞倒入门内,二娘闪入,吴生一见二娘做贼心虚,惊叫而死。吴家大小也被弄得颠三倒四。事后,吴家请法师到家驱鬼净屋,法师把鼓打破了,二娘的鬼魂就是不肯离开此屋,故该屋被称“打破鼓”。
吴生枭情绝义,罪有应得,大快人心,因而故事流传至今,黄老三是英雄中的平民,仗“伞”助人,惩恶扬善成为社会道德教育的典范。
在城村里还有好多脍炙人口的传闻故事,例如:“吴六奇故事”,“稽公子与三饶楼”,“吕音马顶题字”等等,足以讲述几天。这些口头民间文学诠释了古城特有的历史人文。
不相同的门楼——三饶楼
三饶楼是旧饶平县衙门的谯楼,楼深约丈,宽约十来丈,北面朝大堂,有石匾“三饶楼”三字,楼台有城堞,甚为壮观。相传是清朝稽宰相之公子稽承闲翰林于乾隆末年建的。
稽公子爱好风景,名山胜水,涉足不少,他听说闽之南、粤之东的饶平县有八景奇观,心甚向慕,必欲登临一赏以舒其怀。他父亲担心闽粤边地多盗,刚好饶平县令任满,便委他个“知饶平县”的县官让他去游览。他急于观景,上任时未及拜谒潮州府便径直来饶平,将至县城已先瞻仰“文明宝塔”,闲步“七榕飞渡”,左窥“妇房醉卧”,右探“双流古寺”。一路奇观,心旷神怡,到任之后,便要登高望远,可是县衙堂舍简陋,并无楼宇,只好登上大堂后面的小山阜。山因横亘如琴,故名琴峰。山间茂林翠竹,嶙峋奇石,颇得清幽;顶有望耕台,便沿曲径而上。稽公子立于望耕台举目四望,环城皆山,峰峦别致,大小高低,错落有序,俨然是一城居中,众山辅弼。他请教了身边的耆老,耆老便边指点边回禀说:“三饶中地,山明水秀,尊君北耸、天马南来、望海东峙、待诏西拱、双流环翠、狮象扼守、仙人醉酒,既饶且平,可无忧也……”稽公子听了,大为赞叹:“秀美而壮观,地灵而人杰。”他深感眼前这简陋县衙极不配此独特形胜之地,故心憾而有所思。
翌年正月,他遵例和各知县一样,到潮州参拜府太爷,府太爷居中,各知县左右列开,恭恭敬敬,正襟危望。可是饶平县稽承闲却翘起二郎腿,鞋底朝天,腿动足抖,很不规矩。知县们只是斜眼窥劝,不便开口。府太爷虽睁眼暗示,他仍不理。府太爷终于开口警告:“饶平县,你的靴子漂亮呀!”谁知稽公子回答倒也幽默:“面不好,是底好!”知县们不禁瞠目结舌,府太爷只好苦笑:“是底好,是底好!”至此,府太爷便知稽知县背景不简单。而稽承闲在述职中便夸奖了饶平地理风貌的壮观,县衙怎么简陋而不配称,意在申请仿效府城,于衙门上建谯楼,设城堞置钟鼓而刻漏,驻衙勇而为卫,以壮观瞻。府太爷不便批准,又不敢说不可,只含糊其词说地方难于开支。谁知这稽公子想好谋策。原来潮州府每年却以加固韩江壮堤的名义向各县摊派民工款,从中敲榨,各县也借此勒索民财。这年稽知县不交派款,却亲自带了几百民工前来筑堤,此举惊动了府太爷,连忙赶到韩江北堤,对稽知县说:“有请饶平县免劳。”稽公子当场叩谢府尊大人恩免,便命民工回县,饶平从此再也不用摊派了。稽公子便通过地方耆老,利用这项摊派营造三饶楼。
三饶楼建成了,可是衙门口缺乏两只神兽,不够庄严。稽公子又以宰相公子身份,向府太爷请赠一对石狮,府太爷以为此是小事,也就无可奈何地命石工打制,作为私人赠礼送给稽公子。稽公子竞把石狮毛毛草草地再打制成人面兽身的神兽,作为警示不法的獬豸形象,陈设在衙门口两旁地上,以酬其愿。据说这是饶平县衙的特色。
稽公子爱山川,慕名而来,为不辜负饶平风光之美,乃建三饶楼表示他的敬意,这就是稽公子故事流传的原因吧!
潮汕数一数二的庙——孔庙
三饶孔庙是县级庙,也是官庙。孔庙位于大金山南麓,北倚尊君峰,南迎天马山,枕金山而抚翠琴。于中林后绕,流韵潺潺,堪称钟灵毓秀,景观宜人。其中大成殿为歇山顶形成,瑰丽壮观,有三大特色:一大,庙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此后代有重修。至清顺治十二()年,驻饶城总兵吴六奇重建,并扩大规模,成为县庙之佼佼者。如殿栋加高三尺五寸,基阔加四尺五寸,周围加回廊,如郡学式等。故《羊城晚报》载文称:“堞称潮州府之最……,至今粤东难觅第二家。”二特,据《潮汕历史文化小丛书》载潮汕孔庙“孔子有牌位而无像”,但此间石像仍嵌立于殿内现墙中间,石高×86公分,顶额雕双龙戏珠,其下横刻“万世师表”及“先师孔子行教像”文字。像为浮雕,仿吴道子笔法。三奇,雄伟的大成殿建有顶棚(天花板),皆漆绘美丽而严谨的图案。中心有一覆式藻井穹然高起,井口为正八角形,围约十米。井口上面设置八组依次叠高的雕花斗拱上承覆盖着的饰金大八卦。意外的是,这组设置更具实用意义,是一项别具匠心的科学设计——有如现代的扩音装置。即人站在殿堂台顶讲话,声音可放大传遍整个殿内,堪称神奇!孔庙的构筑可说是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于一体,更体现了潮州古代人民高超独特的智慧与技巧。
孔庙为如今饶平一中所在地,创办于年2月,坐落在原县城三饶镇大金山麓、是饶平县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创之初名为饶平县立中学校,年改称县立中山中学,年改为县立第一初中学校,年秋设立高中部,定名为饶平县立第一中学。
孔庙的左后方,有一棵四层楼高的桂花树,清可绝尘,浓香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尤其为学子们津津乐道。
“张冠李戴”的书院——琴峰书院
三饶“琴峰书院”始建于清乾坤二十年(年),由饶邑县令宫文雅所倡办,在社学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当年建成后称“在城书院”,翌年易名为“三饶书院”,清光绪三年(年),则正式定名为琴峰书院。
琴峰书院坐落于三饶城东的大金山,不定名为“大金山书院”,非座落于城西的琴峰山,而定名琴峰书院,委实令人感到有点莫明其妙,然却是事出有因。在书院正式定名的清光绪三年之前,潮州府早已有“金山书院”,而按照惯例,县应避讳于府,既然府邑先有书院名“金山”,故县邑的书院虽在大金山,也不能以金山冠名,更何况尚有一“大”字,因而只好用县衙后的琴峰山冠名,取名琴峰书院。
琴峰书院的定名事出有因,正是由于此名称之所致,而使后世有些人认为琴峰书院应该在琴峰山麓,错将大金山作琴峰山;现代的一些资料,也常有将大金山误称为琴峰山者,估计亦可能因此缘故。究其实,大金山和琴峰山分别座落于三饶古城的城东、城西。琴峰山位于三饶路北端、镇政府后面,据《饶平县志》记载:望耕台建于琴峰山上,置县时,建县署于琴峰山之南麓。大金山则位于三饶孔庙之北,琴峰书院之西,据《饶平县志》中记载:明成化14年(年)建学宫于大金山之南麓。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琴峰书院也于光绪三十二年(年)改为县立学堂;年又改为饶平县立第一高等学堂;解放后则改为三饶镇小学,再改为三饶镇中心小学至今。
舌尖上的三饶饺
三饶饺的特点为香嫩可口,味道鲜美,这与它的精美制作及考究的用料是分不开的。
饺皮要用精面粉制成,拌、搓、揉、碾、切,全是手工,薄而均匀如扑克牌一般,呈半透明状。饺馅配料为乌旗翅脯、宫前虾米、猪后腿精肉,还有精盐和鱼露。翅脯需烤(或炒)微焦,与虾米一同捣碎,再过米筛。精肉剁碎,中间掺进粉碎的翅脯、虾米,以及少许鱼露、精盐。饺子包成拇指头大小的“小炸弹”,放入开水锅中,饺子一浮即熟,不可过度熬煮。汤水配料更为考究:将鲜猪大骨熬出膏味,再加入鱿鱼片、虾头、菜籽油、鱼露、精盐、味精。另用小锅炸小半碗葱珠油,待饺子上碗后,放入一点儿芫荽、一点儿葱珠油,与高汤共同调成一碗香味扑鼻、味道纯正的正宗三饶饺,慢慢地咀嚼着,馅里的翅脯香得有底劲,精肉、虾米又鲜美绝伦,真是妙不可言也。
舌尖上的三饶饺,名扬四海,耐人寻味。
吴六奇其人其事
三饶社区作为县治年,各行各业名人如云,当中最著名和最具争议的是吴六奇。清初饶镇总兵吴六奇曾经在此驻扎十二年,是金庸小说《鹿鼎记》大力士的原形人物,在三饶期间的故事至今为三饶人津津乐道。吴六奇((丁未年)-年),汉族客家人,字鉴伯,号葛如,绰号吴钩,梅州市丰顺县丰良镇南厢大衙人。幼读诗书,广涉经史。嗜酒好赌,荡尽家产而充为邮卒。后浪迹粤闽江浙,在浙江海宁,遇名士、孝廉查伊璜赠资遗归,并荐入伍。纠集乡勇,称雄乡里,镇压义军后成了地方军阀,为明廷赏识,永历帝封他为总兵。年率部降清,并在潮汕等地区实行“禁海策”、“片帆不得下海”,因此得到顺治皇帝的破格赏赐,授挂印总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殁后赠少师兼太子太师,赐谥顺恪。
据说,有一次,吴六奇之妾在屋里丢了绣花针,却遍寻不获,适逢六奇进屋时,他问明情况后,放眼俯视片刻,遂指着地面道:“花针在此!”其妾于是俯身拾起花针,笑道:“贼目真金(亮)!”六奇闻言勃然大怒,即命一翁姓仆人,将妾沉溪处死。翁某窃思,其妾已有身孕,不忍其死,一尸两命,遂暗中将吴妾藏起来敷衍了事。数年以后,翁某带一幼儿拜见吴六奇,六奇叹道:“当年我妾不死,我子也这样高了!”言毕泪下。翁某见吴回心,便以实情相告,六奇闻之,不胜欣喜,即收回美妾娇儿。因感翁某恩德,赠以重金,又送旧宅。
吴六奇权倾饶镇,为所欲为。吴因见市井木秤每斤十六两,“六”字触犯其名讳,甚为恼火,遂下令更改秤制,每斤改为二十两。从而使三饶一地的秤制与全国迥异——并非“半斤八两”,而是“半斤十两”。虽令人啼笑皆非,然二十两秤确比十六两秤更具实用价值,更方便计算与换算,故此制相沿近三百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废除。也有一说,吴六奇把每斤改为二十两后,老百姓计算相当方便,获得认可和称赞。
饶平县治虽然处于丛山峻岭之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也逃不过日本鬼子飞机的轰炸,其中包括孔庙,损失惨重。
该社区街道卫生清洁,门庭若市,夜间灯火通明,秩序井然。新时期充满新希望,为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响应潮州市提出的“旅游旺市”的号召,三饶社区认真积极的采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充分利用外资外力,认真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
“饶平发布”编辑部
编审:余国明
执行总编辑:黄朴勋
责编:叶晓嘉
编辑:郑铭凯
来源:《饶平印记》
饶·影
刘少辉摄
地点:新丰镇葵坑
征稿说明“饶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