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呢。
列位,下次还有谁在你面前吹这样的牛逼,你就直接问他,你都走过些什么桥?它们叫么子名字?是水泥做的还是石头股做的?
他肯定就没话说了。
今天啊,我也走了两座桥。
从金石工业区往金石收费站,过了测速摄像头几十米,有一座小小的公路桥。
不过,光从公路过,是不会注意到那里有条小河的。
因为它太窄了,河边灌木草丛一遮,自难发现。
面对转盘路口,公路桥的左边,有一座小桥,不知何时已经毁掉。河中也没桥面,想来,已被村民搬走,架在别处了吧。
(残桥)
这座桥没有年代,如今只余一块两米长,半米多宽的麻石,伏在桥墩上,差不多全被野草挡住了。
从它往上游,多米的样子,另有一座桥。
这座桥,历史就有记载了。
它在天马山下,两块并排的麻石,桥面单块宽60厘米,厚40厘米,长有6米多。架于两岸,中间,没有桥墩。
但两侧各有5米多长的条石护岸,以防水流冲刷。
坑坑洼洼的麻石桥面,各有一稍大的眼洞,里面积了水,晚上结成冰,今早太阳虽大,但估计一天也不可能将它们融化。
我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这种麻石桥,中国到处都有,有的河面较宽,中间会有三四个桥墩,上面各架几块大麻石,比这座小桥,气派多了。
但它,仍有故事。
否则,也不会记载在《湘乡县志》里——
安乐桥,在团田区,乾隆间,王赵刘三姓纠建。
(安乐桥)
一座小桥,两块桥板,加上护岸的麻石,大概,也花不了多少钱吧?
然,它仍需当地三个家族各出一些钱,才能建好。
可见,当时我们这一带的人,都还是挺穷的。
记载安乐桥县志的同一页,还记有赵公桥、金石桥、两眼桥、同仁桥、观光桥、团田桥、浪丝桥、泥亭桥……
这些桥都不是什么大桥,有的就两块石板,有的不过两墩三拱,但或为村里人同修,或为某几人倡议募捐,才能修得成。
(安乐桥)
不由得想起韶山银田的张公桥,乃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张嘉言所捐建。
《明史》及《万历野获编》里,有几处关于他的记载。
从中可知,张嘉言脾气犟,在同僚都唯唯诺诺的时候,却敢揭掉当权太监贪财的画皮。刚直之下,自然跟其他人也难处好,因此仕途屡受打击。
但怎么说他也是朝廷命官,领着一份工资,有了一些积蓄。
他捐资在老家修桥,还出钱建了湘潭县城里第一座关圣殿……
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有钱,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别人啊。
这些小桥,证明了这个扎心的道理。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