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靴子落地地补取消,国

传言已久的“年新能源补贴政策”终于确认。3月26日,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新政策”)。年补贴政策从当日(3月26日)起实施,3月26日至6月25日为过渡期。

通知中明确:符合年技术指标要求的销售上牌车辆,将按年对应标准的0.6倍补贴。同时,过渡期后地方不再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购置补贴,如地方继续给予购置补贴的,中央将对相关财政补贴作相应扣减。

此前3月21日网上传出的版本相比,落地的新政策大方向整体不变但力度有所削减:首先是补贴额度大幅退坡,促进产业优胜劣汰;对于电池密度要求并未提升,但补贴系数下降。此外,完善清算制度,部分车辆补贴将提前预拨。燃料电池汽车和新能源公交车补贴政策另行公布。

多方面根治“补贴依赖症”

去年2月,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了新能源车的补贴门槛将进一步提高,财政补贴力度将逐步降低。

到了今年3月26日,年的新能源汽车新政策正式落地。

e公司记者结合《通知》及其附件《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方案及产品技术要求》简要梳理,新政策聚焦5个方面:

一、优化技术指标,坚持“扶优扶强”。稳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门槛要求;适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能耗要求;提高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门槛要求。

e公司分析:

新政要求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不低于Wh/kg,(含)-Wh/kg的车型按0.8倍补贴,(含)-Wh/kg的车型按0.9倍补贴,Wh/kg及以上的车型按1倍补贴。

在年,Wh/kg就可以拿到全额补贴,超过Wh/kg、wh/kg分别可拿到1.1倍、1.2倍的补贴。

这说明电池补贴从鼓励高密度转向“惩罚”低密度,此举或意味着,动力电池厂的“能量密度大战”将有望休战,这对于保障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有好处。

二、完善补贴标准,分阶段释放压力:降低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货车补贴标准,促进产业优胜劣汰,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e公司分析:

“年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幅度很大。年的新政策中,纯电动乘用车工况法续驶里程从不低于km变为不低于km,完全取消了km以下续航车型的补贴。

财政部表示,考虑到新能源汽车技术改造和升级的周期,消化库存产品需要一定时间,为避免对企业产销产生大的影响,继续设置政策过渡期。过渡期间补贴标准适当降低。在三个月的过渡期期间,符合年技术指标要求但不符合年技术指标要求的销售上牌车辆,按照年政策中对应标准的0.1倍补贴,符合年技术指标要求的销售上牌车辆按年对应标准的0.6倍补贴。

(年新政策)

(年政策)

三、完善清算制度,提高资金效益:

从年开始,对有运营里程要求的车辆,完成销售上牌后即预拨一部分资金,满足里程要求后可按程序申请清算。政策发布后销售上牌的有运营里程要求的车辆,从注册登记日起2年内运行不满足2万公里的不予补助,并在清算时扣回预拨资金。

e公司分析:

过去车企新能源补贴都是年终后统一结算,占用车企较大现金流,新政策改为上牌时预付一部分,将减小车企的压力。

四、营造公平环境,促进消费使用

从年起,符合公告要求但未达到年补贴技术条件的车型产品也纳入推荐车型目录。地方应完善政策,过渡期后不再对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给予购置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如地方继续给予购置补贴的,中央将对相关财政补贴作相应扣减。

e公司分析:

完全取消地补。此前国家已引导地方从年起将新能源汽车地方购置补贴资金逐渐转为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新能源汽车使用和运营等环节。此前国补、地补的比例从1:1降至年1:0.5,如取消地补,实际上补贴的降幅更大。

五、强化质量监管,确保车辆安全

进一步加强安全性和一致性监管,由行业主管部门加快建立产品安全监控和“一致性”抽检常态机制。对由于产品质量引发重大安全事故,或经有关部门认定存在重大质量缺陷的车型,暂停或取消推荐车型目录,并相应暂缓或取消财政补贴。

有预期但仍会受影响

财政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gzdmyh/134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