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九、大蒜
大蒜辛温,化肉消谷,
解毒败痈,多用伤目。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大蒜拼音DàSuàn
英文名BulbusAllii
别名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别录》),独蒜(《普济方》),独头蒜(《补缺肘后方》)。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6月叶枯时采挖,除去泥沙,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于膜质鳞被。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鳞茎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被;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二)、药用价值
性味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有毒。"
②《医林纂要》:"辛甘,热。"
③《随息居饮食谱》:"生辛,热;熟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纲目》:"入太阴、阳明。"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行气消积,杀虫解毒。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
①《别录》:"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
②《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③《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④《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⑦《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⑧《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⑨《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注意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
①《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②《本经逢原》:"脚气、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
③《随息居饮食谱》:"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证,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
(四)、复方
复方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数颗。(《濒湖集简方》)
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世医褥效方》)
③治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稗史》)
④治臌胀:大蒜,入自死黑鱼肚内,湿纸包,火内煨熟,同食之。忌用椒、盐,葱,酱。多食自愈。(姚可成《食物本草》)
⑤治脚转筋:急将大蒜磨脚心,令遍、热。(《摄生众妙方》)
⑥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发时以茶下二丸。(《昔济方》蒜丸)
⑦治疟病:独头蒜,于白炭上烧之,末,服方寸匕。(《补缺肘后方》)
⑧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饮之。(《姚僧坦集验方》)
⑨治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本事方》蒜连丸)
⑩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简要济众方》)
⑾治鼻衄,咯血,呕血,尿血。独头蒜两个,捣成泥状,分成两份。一份用八层麻纸包裹,置于百会穴。另一份用七层麻纸包裹,置于涌泉穴,然后在包裹之药上用热铁烙加温。(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⑿治肺结核:新鲜大蒜,每次一至二头,捣碎后以深呼吸吸其挥发气,每日二次,每次一至三小时。(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⒀治小儿百日咳:大蒜五钱,红糖二钱,生姜少许。水煎服,每日数次,用量视年龄大小酌用。(《贵州中医验方》)
⒁治脑漏鼻渊:大蒜切片,贴足心,取效止。(《摘元方》)
⒂治金疮中风,角弓反张:大蒜一升,破去心,无灰酒四升,煮蒜令极烂,并滓服一大升以来,须臾汗如雨出,则瘥。(孟诜《必效方》)
⒃治小儿脐风:独头蒜,切片,安脐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气即止。(《简易方论》)
⒄治背疽漫肿无头者(用湿纸贴肿处,但一点先干处,乃是疮头):用大蒜十颗,淡豉半合,乳香钱许。研烂,置疮上,铺艾灸之,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外科精要》)
⒅治一切肿毒:独头蒜三、四颗,捣烂,入麻油和研,厚贴肿处,干再易之。(《食物本草会纂》)
⒆治神经性皮炎:蒜头适量,捣烂,以纱布包裹,外敷患处。另用艾条隔蒜灸患处到疼痛为止,隔日一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⒇治妇人阴肿作痒:蒜汤洗之,效乃止。(《永类钤方》)
(21)治蜈蚣咬人,痛不止:独头蒜,摩螫处,痛止。(《梅师集验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大蒜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临床疗效亦明显。用法:㈠灌肠法:先用生理盐水~毫升洗肠,再以经水浴加温至37~38℃10%的大蒜浸出液毫升,于10分钟内缓缓注入肛门内,嘱患者忍耐15~30分钟后排便。每日1~2次,3日后可改为每日1次,6~10次为一疗程。此法的缺点为肛门直肠及回盲部有烧灼感,初次灌肠时可出现腹痛,但均为一过性。孕妇忌用。㈡口服法:一般多采用"大蒜糖浆"。以去皮紫皮大蒜50克,捣碎后浸于38℃温开水毫升内2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加入半量糖浆。新鲜配制者冷藏1周尚不致变质。用量:成人每次口服20~30毫升,每4~6小时1次,直至痊愈为止;亦有介绍用10%大蒜糖浆,每次20~30毫升(儿童5~10毫升),日服3次;或用20%大蒜糖浆(内含%紫皮大蒜液20%,40%茶叶液20%男,糖浆60%),成人每次10~15毫升,日服3~4次(10岁以上儿童每次10毫升,10岁以下每次5毫升,2~3岁每次2.5毫升)。观察数百例,平均治愈率为95%以上,体温平均1~2日降至,正常,里急后重平均2~5日消失,大便平均2~4日恢复正常,一般不致引起便秘。据临床及实验观察,紫皮蒜较白皮蒜杀菌及抑苗作用强,新鲜的比陈旧的效力好。对用大蒜保留灌肠治疗的例急、慢性菌痢患者,治疗后行乙状结肠镜检查,病变完全恢复正常者例(96.9%),平均时间为6.3日,证明大蒜灌肠治疗在促使远端结肠病变愈合方面有特殊效果。此外,据实验室观察,痢疾杆菌在大蒜培养基中,经较长时间后对大蒜的适应能力便逐惭增高,并产生明显的抗药性;至于痢疾患者在应用大蒜口服或灌肠治疗中,尤其是较长期的治疗中能否产生抗药性,尚需进一步观察。
②治疗阿米巴痢疾
用10%大蒜浮游液或大蒜浸出液70~毫升(37~38℃)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同时每日取紫皮生大蒜一颗,分三次生食。治疗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天,治愈率88%,实践证明,紫皮大蒜较白皮大蒜效力大。治愈病例,为了防止复发,在症状消失后,仍须继续食紫皮蒜1~2月。
③防治流行性感冒
用10%大蒜溶液(含普鲁卡因0.5%)每4~6小时肌肉注射10毫升,对散发性单纯型流行性感冒有较好疗效,有些病例在48小时内体温即完全恢复正常。采用10%大蒜汁(内加3%普鲁卡因)每日滴鼻3次,每次6~8滴,连用3天,可起到预防作用。
④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㈠在预防和对带菌者的治疗上曾采用不同剂量分组观察,效果显著。甲组:成人在进餐时服生大蒜6克(16岁以下减半),每天1次,连服3天。乙组:成人每天10克(16岁以下减半),吃后用2%盐水漱口,连服3天。甲组1人,服药前带菌阳性率为15%,服后第4天降至1.3%。乙组人,服药前带菌阳性率1.81%,服药后第4天全部转阴。另有未服大蒜者人作为对照,观察26天,带菌阳性率由1.5%增至3%;服大蒜后继续观察15天,阳性率逐渐降低至零。㈡用于治疗,以10%大蒜蒸馏液(加0.5%普鲁卡因稀释)肌肉注射。5岁以内首次剂量5~10毫升,以后每6小时5毫升。5~10岁首次10~15毫升,以后每6小时10~12毫升。11~15岁首次15~20毫升,以后每6小时10~20毫升。15岁以上者,首次20毫升,以后每6小时20毫升。治疗84例普通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2例复发,经再用大蒜液治疗而愈)。疗程平均7.6天,体温恢复正常平均3.7天,颈强直消失平均5.1天,克氏征转阴平均5天,脑脊液恢复正常平均6.1天。治疗中未见局部或全身反应及血尿现象。
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以大蒜液静脉点滴治疗乙脑17例,除1例重症患者在神志转为清醒、一般情况好转而体温迟迟不降时加用抗菌素外,其余均未用任何抗菌素,只辅以脱水剂、镇静剂及退热疗法,少数加用了激素。结果16例痊愈,未遗留严重后遗症;另1例重症患者昏迷高烧,于入院后一天死于呼吸衰竭。治愈病例,神志恢复时间3天以下4例,3~5天7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天以下3例,3~5天6例,6~8天3例,9~12天3例,13天以上1例。用法:5%大蒜液成人每日80毫升,小儿20~40毫升,分二次静脉滴注。据临床观察,大蒜液能较快的控制病情发展。对入院时神志恍惚、烦躁及寒战高热的患者,经治疗只有少数进入全昏迷,大多数于1~2天停止发展,很快清醒稳定。疗程短,且很少发生合并症。
⑥治疗大叶性肺炎
用大蒜糖浆15~20毫升,每4小时服1次(一般用10%,也有用%的)。治疗9例,6例治愈,3例效果不满意。治愈病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3天,症状及体征于热退后均迅速改善或消失。X线胸部复查,均在3~6天后阴影逐步减退或消失。
⑦治疗百日咳
服用20%大蒜浸出液(加适量食糖,5岁以上每次15毫升,5岁以下酌减,每天8~10次,治疗例,10天痊愈者占60%,15天痊愈者占26%。一般在服用3~4天后,症状即见好转,痉挛性咳嗽和呕吐逐渐停止。曾有用大蒜植物杀菌素的挥发性部分作吸入疗法,治疗名不同发展阶段的病孩,其中60%病孩经6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停止进展,治疗10天即完全停止咳嗽,且不再复发.用法:将生大蒜头2~3个捣碎,盛在清洁干燥瓶内,嘱病孩把嘴唇贴附瓶口,每分钟经嘴作15~20次深吸气,并经鼻作15~20次深呼气,每次持续15分钟,每日2次,疗程为5天。一法用生大蒜30~40克捣烂装瓶加塞,用气球作加压吸入,每日1次,每次15分钟,7~17夭为一疗程,治疗例,对卡他期的疗效为%,痉挛期63.9%,恢复期40%。
⑧治疗白喉
用去皮生大蒜3~5克,置75%酒精内浸3~5分钟,放入消毒器皿中捣烂如泥状。取2x2厘米消毒纱布垫涂上蒜泥约1~2克,贴于患者双手"合谷"穴,绷带固定。经4~6小时,局部可有痛痒及灼热感,8~10小时,表面出现水泡,用消毒针刺破拭干,涂以龙胆紫液,消毒纱布包扎,防止感染。治疗16例(9例找到白喉杆菌),其中4例同时加用青霉素,均获痊愈。一般敷药B~10小时后咽喉病灶即明显缩小以至消失,伪膜逐渐脱落,乃至痊愈。
⑨治疗肺结核
采用大蒜液气管内注射。全疗程分为六个阶段,每阶段治疗5日(每日1次注射10毫升),休息2日,集菌法验痰(疗程结束时作痰培养)。药液浓度第一阶段用1%,以后每个阶段依次递增为2%,3%,4%、5%及6%。若病人中途不能耐受高浓度时,可依其能耐受之浓度注射。适应症:支气管结核新鲜空洞,痰结核菌阳性者,切肺、胸改、填充术后痰仍阳性者。相对适应症:双侧慢性纤维空洞、支气管结核,以及作为准备手术的慢性纤维空洞型患者的术前用药(先消灭或减少细菌,防止支气管结核)。禁忌症:心脏病,肺气肿具有剧咳者,气喘病,高血压病,普鲁卡因过敏者,对大蒜臭气特殊厌恶者。观察17例,治疗前均经各种抗痨药长期应用效果都不满意,特别是痰中结核菌不能转阴,经注射大蒜液后,痰阴转者12例;有空洞者13例,闭合4例,缩小3例,无改变6例。治疗中有少数病例出现发热反应,一般在38℃左右,经加用青、链霉索滴入后退热。此外有报告用4%大蒜液10毫升作环状软骨下气管内注射,或鼻导管滴入,每周6次,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肺结核空洞60例,其中慢性纤维空洞型3例,亚急性血行播散型1例,浸润型46例,经1~4个月观察(滴入次数为25~次),空洞闭合者25例,缩小者23例,无变化者2例,无一例恶化。其中以薄壁空洞疗效较好。50例中治疗前痰菌阳性者34例,滴入蒜液后,18例转为阴性。另有少数病例采用3~5%大蒜液,每次10毫升以胶管作气管插入滴注,对厚壁空洞患者亦收到满意效果。也有采用大蒜加白芨治疗肺结核的报道:法将生紫皮蒜约30克,去皮放入沸水中煮1~1.5分钟捞出,以表面熟里面生为合适,再取粳米1两,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待粥成,再将蒜放入粥内。另用白芨粉1钱和入蒜粥同吃,或食粥后,再服。以上为1次量,每天早晚各1次。疗程平均为3个月.病灶吸收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4个月。治疗肺结核40例,病灶大部吸收者22例,部分吸收者16例,无变化2例,恶化1例;其中有空洞者12例,闭合6例,缩小1例,无变化3例,恶化2例;其中痰菌阳性者11例,阴转10例。初步观察,以渗出性为主之病灶疗效较好,混合型病灶次之,干酪及增殖病灶为主者又次之。对结核空洞以早期可逆性空洞疗效较好,晚期病例疗效不满意。
⑩治疗伤寒、副伤寒及副伤寒甲带菌者
㈠大蒜片2克,每4小时1次(亦可用大蒜酊,用量按片剂折算),服至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7~9天。疗程9~16天。治疗伤寒,副伤寒甲及副伤寒乙共12例,除1例并发肠穿孔外,其余11例在给药后12~7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体温降至正常平均为94.5小时,临床症状及体征亦随体温下降而改善或消失。初步认为大蒜的降热效果并不次于氯(合)霉素。㈡用%大蒜液(含1%普鲁卡因),行穴位或并用肌肉注射。注射穴位为:天枢、气海、足三里、关元、中脘、下脘、大肠俞、小肠俞等,轮换应用,每次10毫升,分5~6个穴位注完;肌肉注射,每日1次(10毫升),两侧臀肌分注。注射局部有时有轻度刺激症状,但不影响治疗。治疗6例副伤寒甲带菌者,其中2例单用大蒜液穴位注射,治程分别为10、11天,于治疗后第3天大便培养,均转阴,以后连续培养7、9次均为阴性。另外4例除穴位注射外,并加用肌肉注射,治程分别为11、18、11、20天;分别于治疗后3、6、8、13天大便培养,均转阴,连续培养8、8、4、8次,亦为阴性。上述病例于出院后4~6个月复查大便,除1例阳性外,余均阴性。
⑾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用%大蒜低压蒸馏液作穴位注射,取穴依次为:肝俞、脾俞、足三里、天枢、气海、关元、中脘、下脘、大肠俞、小肠俞等。每天注射1次,按病情轻重,每次取4~8穴,每穴注射1.O~1.5毫升,每天总量为5~10毫升。治疗50例,黄疸在4天以内消失者21例,1周内消失者12例,2周内消失者9例,最晚的至第7周消失。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最短者2天,最长者24天,以1周内消失者最多。一般治疗2天后食欲即见明显增加。肝肿大的消失最快者4天,最长者38天。少数伴有腹水的患者,腹水消失日期为12~14天。肝功能的恢复较慢。
⑿治疗急性阑尾炎等
取生大蒜4两,芒硝1~2两,共捣烂如泥,另取生大黄粉1~2两用醋调成糊状备用。治疗时以右下腹压痛明显处或麦氏点为中心,先盖一层直径大于10厘米的细纱布以保护皮肤,然后将大蒜、芒硝泥摊在细纱布上(约10x8或12x12厘米大,厚约2~3厘米),敷于其上,上面再盖一层细纱布,使上下两层细纱布粘住,再覆盖纱布垫一块,以胶布或腹带固定。2小时后去药,用食醋洗净皮肤,改敷大黄醋糊剂,覆盖纱布垫如前,8~10小时后揭去大黄醋糊剂。敷后24小时如不见效,可重敷1~2次。经治急性阑尾炎余例,有效率在90%以上,复发率在10%左右。本法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蜂窝组织炎性阑尾炎,效果较显著;对阑尾脓肿和老年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也可应用;对坏疽性阑尾炎效果差。在外敷大蒜泥的同时,如再配合中药内服,则效果更好。此外,大蒜合剂外敷又曾用于肺炎、盆腔灸、软组织脓肿、肝硬化伴腹水感染等疾患,能加速炎症吸收、减轻患处疼痛;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闭和肾绞痛、尿路小结石的病例中,也能取得一定成效。但上述疾病在外敷大蒜合剂的同时,应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如对肺炎、盆腔炎,可加用中药银黄、四季青注射液或抗菌素,肾绞痛可伴用阿托品,急性尿闭用甘露醇静脉滴注等。
⒀治疗化脓性软组织感染
在感染部于局麻下切开或扩创后,用10%大蒜浸液(2/3)加入0.25~0.5%普鲁卡因溶液(1/3)冲洗脓腔,再用蒜液纱布条充填,次日交换敷科。据50例观察,绝大多数病人经治疗1~2次后,脓腔与创面可完全清洁,无脓性分泌物,逐渐出现肉芽组织,再用油纱布条交换敷料1~2次,即可愈合。蒜液放置不宜过久,超过6日即失效。
⒁治疗慢性化哝性中耳炎
用20%大蒜乳剂(蒜汁20毫升,研细阿拉伯胶5克,盐酸普鲁卡因2克,混合均匀成胶状液,然后缓缓加入蓖麻油75毫升,随加随沿一个方向研磨,至成浅黄色乳糜液为止,贮冰箱中,可保存1周)滴耳,治疗45例(单纯型38例,坏死型6例,胆脂瘤型1例),治愈38例,好转3例,无效4例。治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有1例患者耳膜紧张部前下方发生小穿孔,经滴药3日后流脓停止,8日后穿孔变小,1月后复查穿孔已愈合。此外,有报道采用大蒜内皮做鼓膜修补术,曾获得满意效果,但病例不多,尚待进一步观察。
⒂治疗沙眼
鲜紫皮大蒜去外皮,洗净捣成泥状,用消毒纱布包裹挤出蒜汁,盛在消毒瓶中密闭备用。另以乌贼骨去壳,磨制成3厘米长鸭嘴形小棒,高压消毒备用。操作方法:先用0.5%地卡因滴入结膜囊内,1~2分钟后,用睑钩反转上睑并固定,使穹窿部结膜完全暴露,以乌贼骨棒轻轻磨擦肥大的乳头和滤泡,使其表面微破,摩擦既要彻底,又不可伤及深部组织及正常结膜面。再用消毒盐水棉球将血液及滤泡内容物拭净,然后在结膜面上涂擦蒜汁,放回眼睑。两眼一般同时治疗。1周后复查,如未愈,即进行第2次治疗。共治疗沙眼患者人,治愈率在60%以上,有效率97.9%。
⒃治疗萎缩性鼻炎
用40%大蒜液或50%大蒜甘油涂布鼻腔,每日3次,3~4天后即见效果。或以50%大蒜甘油用消毒棉花制成大蒜油棉栓,均匀铺盖鼻腔各个部分。半小时后取出,6~12次为一疗程。须持续进行三个疗程。
⒄治疗牙质过敏
将大蒜捣碎,取一小块置过敏点(酸痛点),用齿料充填器在酒精灯上烧至微红,迅灼牙面上之蒜泥,稍压几分钟,痛感即消失。一般采用上法2~3次即可见效。
⒅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用50%大蒜甘油明胶栓剂,于阴道冲洗后置2枚(每枚1.2~1.5克)于阴道内,每日一次,疗程7天。共治例,治愈者11.3%,有效者75.2%,复发者9%,无效者4.5%。
⒆治疗阿米巴原虫性阴道炎
用鲜紫皮大蒜3~4瓣,放在消毒钵中,加生理盐水I~2毫升,研成泥糊状备用。阴道用1:0过锰酸钾溶液灌洗清洁后拭干。尿道口涂上消毒甘油。使用阴道窥器,将蒜泥先填塞于阴道穹窿、子宫颈然后到阴道壁,15分钟后抹去所有大蒜泥.4例患者经1~6次治疗,阴道分泌物的阿米巴原虫即转为阴性,治疗7~10天后,溃疡粘膜即光滑愈合。
⒇治疗霉菌感染
用大蒜制成%注射液,成人每天20~50毫升(儿童酌减),加入葡萄糖盐水中行静脉滴注,治疗各种霉菌感染20例(隐球菌脑膜炎1例,肺部霉菌感,染16例,消化道霉菌感染4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又有用10%大蒜糖浆内服,1岁以内3~5毫升,2岁以内5~8毫升,每日3~4次(治疗10天后无效者改用他药治疗),同时配合服用多种维生素,治疗40例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小儿消化不良,痊愈38例,无效2例。
(21)治疗头癣
以30%大蒜汁油膏,30%大蒜粉油膏及大蒜泥三种制剂,共治例头癣患者,治愈、显效及一般有效者计81例(66.4%),无效者36例,加重者5例。从临床观察和检查结果来看,大蒜对铁锈色毛菌所致的头癣,疗效较为显著。
(22)治疗蛲虫病
取新鲜大蒜,每两加水毫升,微火煮烂,纱布过滤,装瓶中备用。选用大号注射器接上导尿管,吸取煎液灌肠。每次注入10~15毫升,于下午4~5时或8~9时进行。治疗2~9岁儿童例,在治疗1次后的第3天和第7天,分别采用肛拭镜检虫卵,阴转率为76.3%。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八〇、食盐
食盐味咸,能吐中痰,
心腹卒痛,过多损颜。
(一)、概述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食盐拼音ShíYán
英文名Salt
别名盐、咸鹾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生境分部主为海盐及池盐、井盐。海盐产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池盐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一带;井盐产于云南、四川。销全国各地。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为立方体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多棱形晶体。纯净者,无色透明;通常呈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具玻璃样光泽。体较重,质硬,易砸碎。气微,味咸。露置空气中易潮解。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在无色火焰上燃烧,火焰呈鲜黄色。以色白、纯净、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氯化钠(NaCl);因来源、制法等的不同,夹杂物质的质与量,都有所差异。普通常见的杂质,有氯化镁(MgCl2)、硫酸镁(MgSO4)、硫酸钠(Na2SO4)、硫酸钙(CaSO4)及不溶物质等。
鉴别取本品约0.1g,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滤液显氯化物和钠盐的反应。具体内容参见“大青盐”条。
(二)、药用价值
炮制《纲目》:"凡盐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
性味咸,寒。
①《别录》:"味咸,温,无毒。""大盐,味甘咸,无毒。"
②《本草蒙筌》:"味咸。气寒,无毒。"
③《纲目》:"咸微辛,寒,无毒。"
归经入胃、肾、大小肠经。
①《纲目》:"走肺、肾。"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肺、肝三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少阴、手少阻、足阳明,手太阴、阳明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涌吐,清火,凉血,解毒。治食停上脘,心腹胀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疮疡,毒虫螫伤。
①《本经》:"大盐,令人吐。"
②《别录》:"主下部匿疮,伤寒寒热,吐胸中痰癣,止心腹卒痛,坚肌骨。""大盐,主肠胃结热,喘逆,胸中满。"
③《本草拾遗》:"除风邪,吐下恶物,杀虫,明目,去皮肤风毒,调和腑脏,消宿物,令人壮健。人卒小便不通,炒盐纳脐中。"
④《日华子本草》:"暖水脏,(主)霍乱心痛,金疮,明目。止风泪,邪气,一切虫伤疮肿。消食,滋五味,长肉,补皮肤。通大小便,小儿疝气。"
⑤《纲目》:"解毒。凉血润燥,定痛止痒,吐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
⑥《医林纂要》:"熟用补心,安神止妄,活血去瘀。生用泄肾,坚骨固齿,降逆消痰。"
⑦《随息居饮食谱》:"补肾,引火下行,润燥祛凤,清热渗湿,明目,杀虫,专治脚气,点蒂钟坠,敷蛇虫伤。"
用法用量内服:沸汤溶化,0.3~l钱;作催吐用宜炒黄,3~6钱。外甩:炒热熨敷或水化点眼、洗疮。
注意水肿忌服。
①《素问》:"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
②《别录):"多食伤肺喜咳。"
③《蜀本草》:"多食令人失色肤黑,损筋力。"
④《本草衍义》:"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
⑤《本草经疏》;"消渴,法所大忌。"
(四)、复方
复方①治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盐一升,水三升。上二味,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金匮要略》)
②治干霍乱,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气欲绝:盐一大匙(熬令黄),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温和服之,少顷吐下。(柳宗元)
③治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则差:以盐汤吐,不吐撩出。(《肘后方》)
④治喜笑不止:盐成块者二两。火烧令通赤,放冷研细,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温分三次啜之,以钗探喉中。(《儒门事亲》)
⑤治霍乱腹痛:炒盐,一包熨其心腹,令气透,又以一包熨其背。(《救急方》)
⑥治二便不通:盐和苦酒敷脐中,干即易,仍以盐汁灌肛内,并用纸裹盐投水中饮之。(《杨氏家藏方》)
⑦治牙龈出血:早晚用盐细末刷牙,连续用。(《吉林中草药》)
⑧治血痢不止:白盐纸包烧研,调粥吃三、四次。(《救急方》)
⑨治气淋脐下切痛:盐和醋调下。(《广利方》)
⑩治赤白久下,谷道疼痛不可忍:熬盐熨之,又炙枳实熨之。(《肘后方》)
⑾治阳脱虚证,四肢默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紧痛,冷汗气喘:盐炒热,熨脐下气海。(《方脉正宗》)
⑿治一切气及脚气:盐三升,蒸候热,分裹,近壁脚踏之,令脚心热,又和槐白皮蒸用,夜夜与之。(《食疗本草》)
⒀治脚气疼痛:每夜用盐擦腿膝至足,用淹少时,以热汤饱洗。(《救急方》)
⒁治小儿撮口:盐豉脐上灸之。(《子母秘录》)
⒂治悬壅(雍)肿,喉咙内食物不下;以绵裹箸头,揾盐揩之,如此二七遍。(《圣惠方》)
⒃治风热牙痛:槐枝煎浓汤二碗,入盐一斤。煮干炒研,日用揩牙,以水洗目。(《唐瑶经验方》)
⒄治目中浮翳遮睛:白盐生研少许,频点。小儿亦宜。(《仁斋直指方》)
⒅明目,坚齿,去翳,大利老眼:取雪白盐花,每早揩牙漱水,以大指甲点水洗目,闭坐良久,乃洗面。(《永类钤方》)
⒆治溃痈作痒:盐摩其四围。(《外科精义》)
⒇治手足心毒,风气毒肿:盐末、椒末等分。酢和敷之。(《肘后方》)
(21)治热病下部有匿虫生疮:熬盐绵裹熨之。(《梅师集验方》)
(22)治蚯蚓咬:浓作盐汤浸身数遍。(《经验方》)
(23)治蠼螋尿疮:盐三升,水一斗,煮取六升,以绵浸汤淹疮上。(《食疗本草》)
各家论述①《本草衍义》:"《素问》曰,咸走血,故东方食鱼盐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验,故可知矣。齿缝中多血出,常以盐汤漱,即已,益齿走血之验也。"
②《纲目》:"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从其类也。煎盐者,用皂角收之。故盐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肾,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脉,或助水邪故也。然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故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补心药用炒盐者,心苦虚以咸补之也;补脾药用炒盐者,虚则补其母,脾乃心之子也;治积聚结核用之者,盐能软坚也;诸痈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诸风热病用之者,寒胜热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润下也;骨病齿病用之者,肾主骨,咸入骨也;虫伤用之者,取其解毒也。"
③《重庆堂随笔》:"盐味最咸,味过咸即渴者,干液之征也,既能干液,则咸味属火无疑。但味虽属火而性下行,虚火上炎者,饮淡盐汤即降,故为引火归元之妙品。吐衄不止者,盐卤浸足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八一、茶茗
茶茗性苦,热渴能济,
上清头目,下消食气。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茶叶拼音CháYè
别名苦茶、槚(《尔雅》),荼、茗、荈(《尔雅》郭璞注),苦梌(《唐本草》),蔎(《茶经》)),腊茶(《圣济总录》),茶芽(《本草别说》),芽茶(《简便单方》),细茶(《万氏家抄方》),酪奴(《纲目》)。
出处《本草便读》
来源为山茶科植物茶的芽叶。茶树通常种植三年以上即可采叶。以清明前后枝端初发嫩叶时,采摘其嫩芽最佳(清明前采摘者称"明前",谷雨前采摘者称"雨前")。此后约一个月,第二次采收其成长之嫩叶,再一月第三次采收。亦有在立秋后第四次采收者,惟采摘时间愈迟,品质愈次。鲜叶采集后,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精制等加工过程,则为成品"绿茶"。若鲜叶经过萎雕、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加工过程,则为成品"红茶"。本品宜密藏于干燥处,以防发霉变质。
原形态茶(《唐本草》)
常绿灌木,有时呈乔木状,高1~6米。多分枝,嫩枝有细毛,老则脱落。单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彤,或倒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有时稍钝,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质厚,老则带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平滑无毛,下面淡绿色,羽状网脉,幼叶下面具短柔毛;叶柄短,略扁。花腋生,1~3朵,具有花柄,微垂;总苞2;萼片5,宿存,深绿色;花瓣5,白色,稍有香气,近圆形或广倒卵形;雄蕊多数,排列成多轮;雌蕊居于中央,子房上位。蒴果,木质化,扁圆三角形。暗褐色。花期10~11月。果实越年成熟。
生境分部原产我国南部山地。现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茶叶含嘿呤类生物碱,以咖啡碱为主,含量约1~5%,并含微量的可可豆碱、茶碱和黄嘌呤。绿茶中含缩合鞣质约10~24%,红茶因经过发酵,鞣质含量减少,一般仅6%左右,茶叶鞣质中以没食子酰-l-表没食子儿茶精为主,并含少量l-表没食子儿茶精、没食子酰表儿茶精、l-表儿茶精等。咖啡碱在茶叶中大部与鞣质结合而存在,以春季的嫩叶中含咖啡碱量较高。茶叶发酵,可使游离的咖啡碱的含量比例增加。我国所产的各种市售茶叶,一般含咖啡碱约2~4%,含鞣质约3~13%。
茶叶含挥发袖约0.6%,调制的绿茶含挥发油约0.%,是茶叶的香气成分。主成分是β,γ-庚烯醇,占50~90%,以及α,β-庚烯醛等。红茶的香气成分是:α-及β-紫罗兰酮和它的衍生物,α-松油醇,癸二烯-2,4-醛,3,7-甲基辛三烯-1,5,7-醇-3,2-苯基丁烯-2-醛,茶螺酮,茉莉花素,δ-毕澄茄烯,糠醇,α-衣兰油烯,甲酸苄酯,甲酸苯乙酯,牻牛儿醛,吡咯-2-甲醛,苯甲酸己烯-2-酯,甲基苯基甲醇,吲哚等。
茶叶中尚含三萜皂甙及甙元:茶皂醇E、茶叶皂甙等,并含维生素C~毫克%,少量胡萝卜素,二氢麦角甾醇,黄酮类槲皮素及山柰酚等和黄酮醇与没食子酸所成的一些酯。
(二)、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茶叶的药理作用主要由其所含的黄嘌呤衍化物(咖啡因及茶碱)所产生;另外尚含大量鞣酸,故有收敛、抑菌及维生素P样作用。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咖啡因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精神兴奋,思想活跃,消除疲劳;过量则引起失眠、心悸、头痛、耳鸣、眼花等不适症状。它能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其最有效剂量与神经类型有关。
②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咖啡因、茶碱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状血管。对末梢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但咖啡因对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中枢也有兴奋作用,因而影响比较复杂。
③对平滑肌、横纹肌的作用
茶碱(通常使用氨茶碱)能松弛平滑肌,故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胆绞痛等。咖啡因还能加强横纹肌的收缩能力。
④利尿及其他作用
咖啡因,特别是茶碱能抑制肾小管的再吸收,因而有利尿作用。咖啡因能增强胃分泌,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人不宜多饮茶。对代谢有兴奋作用。
⑤抑菌作用
茶叶浸剂或煎剂在试管中,对各型痢疾杆菌皆具有抗菌作用,其抑菌效价与黄连不相上下。一般而言,花茶、绿茶的抗菌效能大于红茶,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的作用强于其他三型(福氏、施氏、宋内氏)。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亦有抑菌作用;血液及肉汤能减弱其抑菌作用,茶的浓度过高相反也会降低其作用。在试管中茶叶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的作用略逊于黄连而优于磺胺噻唑。对霍乱弧菌在试管中也有明显的杀灭作用,且在低于体温的温度(27℃)下即有效力。痢疾杆菌在茶叶肉汤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后,能产生明显的抗药性。茶叶抗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认为即系鞣质。对豚鼠(眼)的痢疾杆菌实验性感染,茶叶煎剂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⑥收敛及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茶叶中的鞣质,有收敛肠胃的作用。此鞣质乃儿茶素与没食子酸酯的混合物,有高度维生素P的活性。它能保持或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抵抗力。实验证明,它能抑制大鼠无菌性炎症的发展;在慢性试验中,连续用药可降低兔的收缩压,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
茶叶中含咖啡因一般在2~3%,故一杯浓茶含咖啡因在0.1克左右。快速浸泡之茶,咖啡因几全可浸出,但其中所含鞣质则仅可浸出一部分(鞣质可妨碍消化),因此,短时浸泡似很合理。发酵后之红茶,挥发性成分(茶之香味)损失一部分,鞣质也被破坏一部分(大致含量为5~6%),较绿茶(鞣质含量12~15%)为少。
性味苦甘,凉。
①《千金·食治》:"味苦咸酸,冷,无毒。"
②《唐本草》:"味甘苦,微寒,无毒。"
归经入心、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肾五经。"
③《本草求真》:"入胃、肾。"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治头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疟,痢。
①《本草经集注》:"(主)好眠。"
②《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③《唐本草》:"主瘘疮,利小便,去淡(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④《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
⑤《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
⑥《本草别说》:"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⑦张洁古:"清头目。"
⑧《汤液本草》:"治中风昏愤,多睡不醒。"
⑨《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
⑩《纲目》:"浓煎,吐风热痰涎。"
⑾《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
⑿《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泡茶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失眠者忌服。
①《本草拾遗》:"食之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使不睡。"
②《纲目》:"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
(四)、复方
复方①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痛是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而渴则瘥。(《千金方》)
②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痛,及头风热痛不可忍:片芩二两(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小川芎一两,细芽茶三钱,白芷五钱,薄荷三钱,荆芥穗四钱。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用茶清调下。(《赤水玄珠》茶调散)
③治诸般喉症:细茶三钱(清明前者佳),黄柏三钱,薄荷叶三钱,硼砂(煅)二钱。上各研极细,取净末和匀,加冰片三分吹之。(《万氏家抄方》茶柏散)
④治霍乱后,烦躁卧不安:干姜(炮为末)二钱匕,好茶末一钱匕。上二味,以水一盏,先煎茶末令热,即调干姜末服之。(《圣济总录》姜茶散)
⑤治羊癫风:经霜老茶叶-两。为末,同生明矾五钱为细末,水泛丸,朱砂作衣。每服三钱,白滚汤送下。(《周益生家宝方》)
⑥治三阴疟:雨前茶三钱,胡桃肉五钱(敲碎),川芎五分,寒多加胡椒三分。未发前,入茶壶内以滚水冲泡,乘热频频服之,吃到临发时,不可住。(《医方集听》)
⑦治热毒下痢: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孟诜)
⑧治血痢:盐水梅(除核研)一枚,合腊茶加醋汤沃,服之。(《圣济总录》)
⑨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煎生姜、甘草汤调下,不拘时,未通再服。(《圣济总录》海金沙散)
⑩治腰痛难转: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顿服。(《食疗本草》)
⑾治虫积并哮喘、虫胀:茶叶五钱,青盐一钱,洋糖、三棱、雷丸各三钱。为末,将上盐、糖煎好后,入三味调匀。每服三钱,白汤送下。(《串雅补》)
⑿治脚趾缝烂疮,及因暑手抓两脚烂疮:细茶研末调烂敷之。(《摄生众妙方》)
各家论述①《汤液本草》:"茗,苦茶、腊茶是也。治阴证汤药内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茶苦,《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
②杨士瀛:"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
③《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为酪奴,亦贱之也。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④《本草经疏》:"茗,《本经》味甘,气微寒,无毒,藏器言舌,然亦有不苦者。太阴为清肃之脏,喜凉而恶热,热则生痰而津液竭,故作渴也;瘘疮者,大肠积热也;小便不利者,小肠热结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热,则津液生,痰热解,脏气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令人少睡者,盖心藏神,神昏则多睡,清心经之热,则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下气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气下火降,而兼涤除肠胃,则食自消矣。""凡茶之种类极多,方宜大异,要皆以味甘不涩,气芬如兰,摘于夏前者为良。夫茶…能涤肠胃一切垢腻,宁非木中清贵之品哉?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品类最下者言之耳。"
⑤《本经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故《本经》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之患,然过饮令人少寐,以其气清也。消食止渴,无出其右,……兼香豉、葱白、生姜,治时疫气发热头痛。……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蒙山者世所罕有,近世采石苔代充,误人殊甚。其余杂茶,皆苦寒伐胃,胃虚血弱之人,有嗜茶成癖者,久而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呕逆洞泄,种种皆伤茶之害。而侵晨啜茗,每伤肾气。酒后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饮之,令人声音不清,以其能郁遏火邪也。至于精气寒滑,触之易泄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点汤代之。"
⑥《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法,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经蒸盒,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也。"
临床应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无论急、慢性菌痢均有效果。据数十例至上百例的观察,急性菌痢的治愈率一般在95%以上;慢性菌痢的近期治愈率在85%以上,虽症状消失较慢,但对肠粘膜病变的愈合及大便细菌的转阴尚较满意。亦有报告例急、慢性蓖痢的治愈率仅40.6%。用法:%茶叶煎液日服3~4次,每次2毫升或5~10毫升;10%煎液日服4次,每次20~40毫升,或每次15毫升同时并用2%煎剂灌肠;或5%煎剂单独灌肠,每次~毫升,每日3次;丸剂内服,每次2克,每日4次。据临床观察,茶叶的不同品种和等级以及茶液的不同浓度,其疗效似无明显差异。煎液灌肠较口服效果满意,特别对肠粘膜糜烂的减轻、消失,溃疡的愈合,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茶叶获效的原因主要是:㈠抗菌作用;㈡通过改变机体调节机能,加强吞噬作用及抗体之产生而使疾病痊愈;㈢茶汁中含鞣酸颇多,与细菌中的蛋白质相遇,即被吸收结合而使细菌停止生活。副作用:部分病例服药后有兴奋失眠、头晕、心跳、恶心、呕吐、多尿、便秘等反应,平素饮茶少或治疗时所用茶液的浓度高者尤易发生,服澳剂后能使兴奋失眠等反应减轻或消失;少数病例舌边缘出现炎症或溃疡改变,个别病例发生过敏性皮疹,甚或引起中毒性精神障碍。另有文献指出,煎剂口服副作用较大,病员往往因此而不愿服用,改用丸剂可显著减轻;采用灌肠法则很少发生不良反应。
②治疗阿米巴痢疾
口服%煎剂,每次5~10毫升,或10%煎剂每次15~20毫升,均每日4次。据12例的观察,服药后临床症状均于1~7天消失,大便镜检3~7天转为正常。部分病例经1~5个月追踪观察,未见复发。
③治疗急性胃肠炎
成人用50%煎液每次10毫升,日服4次;小儿用10%煎液,1~5岁15~20毫升,5~10岁20~90毫升,10~15岁30~40毫升。观察20例,服药后症状于1~2天内消失。对少数严重脱水病例,同时补充液体。茶叶治疗本病的作用在于:对肠粘膜起收敛及保护作用,减轻发炎和肠蠕动;其次是通过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其活动,以抑制和消灭来自局部的恶性刺激,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④治疗急、慢性肠炎
观察急性肠炎87例,治愈率达90%以上,平均治愈日数为2天;慢性肠炎12例,服药4~21天后,10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恢复正常;2例接近正常。用法:%茶叶煎剂,每次2毫升或5毫升,日服3~4次。
⑤治疗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
观察2岁以下中毒性消化不良婴儿21例,除服茶叶煎剂外(参见③治疗急性胃肠炎剂量),同时配合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失调,3例加用抗菌素,结果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6天。
⑥治疗伤寒
以%茶叶煎剂10毫升口服,每日3次,试治伤寒及副伤寒各1例。1例伤寒患者于服药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另1例副伤寒则于服药9天后体温完全正常,其它症状亦随之好转。
⑦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内服绿茶丸每日3~4次,每次3克,连服2~3周。根据30例观察,治疗后各种症状体征消失所需平均时间为1.4~14.5天不等,肝功能恢复所需平均时间为14.5~26天。与辨证施治组对照,疗效大致相仿。所治病例均系黄疸型,中医分型属于"阳黄"范围。
⑧治疗羊水过多症
对已确定羊水过多的产妇,在临产前数周即酌饮红茶,早晚各1次。曾以此法治疗12例羊水在0毫升以上的产妇,疗程7~20天,用茶约3两,即安全渡过产期。
⑨防治稻田皮炎
取老茶叶2两,明矾2两,加水毫升浸泡煎煮。在下水田前后将手脚各浸泡1次,听其自行干燥,忌用肥皂洗涤。既能预防,亦可治疗。
⑩治疗牙本质过敏症
次级红茶1两,水煎。先用煎液含漱,然后饮服。每日至少2次,直至痊愈,不可中断。不宜服用二煎。用于治疗全口性及局部性牙本质过敏症20例,治愈12例,好转6例,不明2例。认为次级红茶含氟量较高,而牙齿的组织成分主要是氢氮磷灰石,与氟接触后,变成氟磷灰石,具有较高的抗酸能力,且能减弱牙质内神经纤维束的传导性,故对牙本质过敏症具有脱敏作用。
此外,据报道用0.4%的茶叶浸液作皮肤划痕试验诊断钩虫病,其阳性率与粪检及钩虫成虫抗原皮肤划痕试验的阳性率基本相符。
摘录《中药大辞典》
特殊声明: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著作,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还有,有些动物是比如萨斯、冠状病毒等病毒的宿主,请一定要注意防范,别轻易接触使用!另外,文中所述医方,请遵医嘱再用药,切不可私自开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