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净石法师讲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有居士请法师讲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好的,法师今后会在经解中加进去讲。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出自《华严经》的入法界品。

《华严经》有三个版本,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八十华严是主流。我们通常在念的《华严经》是八十华严。八十华严,共八十卷。入法界品占20卷。入法界品最后一会,讲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事情。

善财童子53参,就是善财童子为了求无上佛法,参访53个善知识。善财童子先见文殊菩萨,请教文殊菩萨关于菩萨行的问题。文殊菩萨指引他往南方参学,他照办,开始了游历参访的生涯。第一参是德云比丘。然后,一个一个参过去,走了个城,参了53个善知识。最后,终于获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法门。

当时,文殊菩萨,在南方福城,住在大塔庙,那里曾是世尊在往昔时修菩萨行的地方。善财童子见到文殊菩萨后,文殊菩萨指引他去南方胜乐国,那里有座妙峰山,山上有个善知识,叫德云比丘。文殊菩萨叫善财童子参拜德云比丘,对他说:德云比丘会为你开示如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你去吧。

(德云比丘,殊胜的名字。郭德纲的德云社可能就取自德云比丘。)

善财童子第一参。

善财童子,往南走,历经七天七夜,终于见到德云比丘。善财童子走到他面前,顶礼其足,右绕三匝,在他面前站住,说,大德,我发无上道心已经很久了,可是不知道怎样学菩萨行怎样修菩萨道,不知道怎样从普贤行中获得圆满成就。又说,是文殊菩萨指引我来向您请教的,我恳求您为我宣说菩萨证得无上正觉的法门。

当时,德云菩萨夸了他几句,学习菩萨行,这种事情,是多么难啊,难中之难,如《普贤行愿品》说:“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你能发愿学菩萨行,了不起啊,是真正的佛弟子。很好。很好。

又鼓励他说,只要你有足够的信愿行,菩萨行,你铁定能修,菩萨妙境界,你铁定能得。

德云菩萨说,我修菩萨行很久了,已经得到“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

这里,如何理解“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其实就是《金刚经》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也是《法华经》的“深信解相”。简单讲,就是见性开悟。

见性开悟后,法眼明照自佛世界,且观照十方佛土及微尘诸佛。

德云比丘说,我能用清净的法眼,普观一切境界,看得明明白白;我已远离一切障碍;我已具足清净行;我能自如往诣十方世界一切佛国,供养一切诸佛;我常忆念一切诸佛如来名号;我总持一切诸佛的正法;我常见十方一切诸佛。

我面向东方能观照无量无边的佛,面向南方西方北方同样观照无量无边的佛。

我看见,十方世界,每一个方向的所有佛,每一个佛都用种种色相、种种形貌、种种神通、种种游戏、种种众会庄严道场、种种光明无边照耀、种种国土、种种寿命,随顺一切众生的心,示现种种成佛的法门。所有佛,都在大众里头作师子吼,说法教化众生。

德云比丘说,善男子,要念佛,要念佛。

要常忆念一切诸佛境界三昧。菩萨以般若为母亲,以般舟三昧为父亲,依念佛成就殊胜妙行。只有依仗佛力,才能得度生死。(菩萨行无量无边,念佛法门是其中之一。)

解释一下,般舟三昧,又叫念佛三昧,出自《般舟三昧经》,佛经开示,行者七日或九十日专念阿弥陀佛,常行不间断,且无休息。以仗佛力、三昧力、自性功德力,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其前立,如眼明之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复如是,所以又叫“佛立三昧”。

德云比丘为善财童子讲了念佛法门。

现在引用经文。

——《华严经》入法界品

德云比丘修什么法门?

佛说,他修念佛法门。

他修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大势至菩萨也是修忆佛念佛的法门。要注意,这是实相念佛法门,是念实相佛,而不是普通的持名念佛法门。平时,大家都在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念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从早到晚的念,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念得很好,临终能见到佛。如《普贤行愿品》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这需要平时念佛念得很好,才有这种境界。如果念到见性开悟的地步,就见自性佛,就是念自性佛,是实相念佛境界。

如何忆念一切诸佛境界?

这种念佛,是念实相佛。并非普通人的持名念佛。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

《观无量寿经》的一心系念,就是《无量寿经》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一向专念,这种念佛境界,如《大乘入楞伽经》上说“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应修内行莫着外见。”这不是普通的持名念佛,而是要反观观自心,返闻闻自性,见性开悟,才能契入德云比丘的忆念一切诸佛境界。

什么是念实相佛。简单讲,实相,是无相无不相的境界,念实相佛,就是说,这颗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染一尘,不著一相,一心不乱,净念相继。当然,这是千锤百炼修出来的,所以踏实念佛吧。说一千道一万,也就是踏实念佛的事。

修行是渐进的,先持名念佛,功夫够了,境界到了,水到渠成,自然念实相佛。

讲完念佛法门,德云比丘对善财童子说,我只知念佛法门,至于你所问的菩萨行菩萨道,我不知(当然是谦虚)。不过,我给你指个方向,往南走,有一个国,叫做海门。那里有一比丘,叫做海云。你去问他。

继续讲解《楞严经》。

佛对阿难说,你现在离证得菩提涅槃还十分遥远,须辛勤修证很多时劫才能证得。

你虽能记忆背诵十方如来所说的十二部经一切佛法,精通恒河沙数清净实相妙理,确实是多闻第一。但,这不过只是你的博学多识,说到底,只是戏论。

现在,讲一讲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是一切佛经的十二类体裁,换言之,是十二类叙述风格。

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长行。佛经都以长行为主,也就是经文上一行一行的文字。

重颂。像古诗一样,重是重宣其义,是将前面长行内容再以偈颂的形式重说一遍。《观世音普门品》前面是长行,后面是偈颂,“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接着,是很多古诗一样的偈颂。《普贤行愿品》也一样,“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以,普观十方而说偈言。”接下来,是古诗一样的偈颂。《无量寿经》也有。还有很多,不一一举例。重颂又叫应颂,“应”,是“顺应长行”,是对长行内容的重复。

孤起。孤起又叫孤起偈,因为它是一种偈颂。孤起与重颂,不一样。孤起,是独立发起的偈颂,不依长行,直接显示诸法。像一座孤岛,独立存在。《法句经》就有。

譬喻。佛讲经,常用比喻,帮助众生理解义理。譬如《法华经》的法华七喻。譬如《杂譬喻经》。

因缘。佛讲经,不会无缘无故,必有因缘。譬如佛经中所讲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弟子等见佛闻法的因缘、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比如,佛经的“序品”,就是讲此经产生的因缘。

无问自说。通常,佛讲经,多是弟子先请佛讲法,佛才开示;无问自说,是指没有人请法的情况下,佛主动讲法,譬如《阿弥陀经》。有些佛法特别重要,又没有弟子来问,佛只好无问自说。

本事。就是佛经所讲的某某菩萨、某某圣弟子过去世的故事。譬如《法华经》的药王菩萨本事品,讲的是药王菩萨过去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臂供养,以报答听佛讲《法华经》的恩德;又譬如《法华经》的妙庄严王本事品,讲的是药王、药上二菩萨的过去事迹,他们作王子的时候,劝父母归依云雷音王佛,使他们得以听闻《法华经》这个大善因缘。

本生。佛经中叙述释迦牟尼佛前生的故事,譬如《佛本生经》。要注意!本生,主要讲述释迦牟尼佛前生的故事。但,并非只指释迦牟尼佛,也指别的佛前世本生故事,如《狮子月佛本生经》。

方广。方广,意思是,词广理正,广辨佛法甚深真理。一切大乘佛经都叫方广,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譬如《大方广圆觉经》。这是指大乘佛经,用以区别小乘声闻佛经。

未曾有。讲的是佛陀及佛弟子“希有”的事情,通常指,佛、菩萨、圣弟子所展示的神通威力或种种不可思议事相。见到不可思议事相,佛经中常有众弟子同声赞叹:未曾有啊。比方说,《维摩诘经》第一品佛国品说: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我数了数,《维摩诘经》总共有26个“未曾有”。

授记。佛经中讲述佛认为某某弟子在未来某个时间段将会作佛,先给他提前作一个印证。提前告知某某弟弟在什么时候会成佛,这是授记。比如,《法华经》的授记品;比如,佛给弥勒菩萨授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比如,《金刚经》说:“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论议。佛在经中,对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六波罗蜜等义理,逐一解说。这种论议,在佛经上通常表现为“一问一答”或“直发精义”这两种。

佛弟子,这十二部经,应该记住,并能脱口而出,并能讲解。

  

  

这段经文,无非是说,阿难,你这个人,精通一切佛法,将因缘法和自然法讲得头头是道,大家都称赞你为多闻第一。像你这样有着历劫多闻熏习的佛弟子,也不能免离摩登伽女淫术所加之难。原因在于你没有道力。(就像唐僧遇白骨精,很快跟勾引走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回向一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gzdmyh/9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