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败皆因狂,事败皆因贪,家败皆因怨深度

随圆就方,谦虚安定;一空万有,真空妙有。

作者:云谷禅师来源:日行一善共修平台

佛说:“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果报应,你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

《坛经》有云:“一念愚则般若绝,一念智则般若生。”

人的好坏智愚,是非成败,往往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内心一时的骄狂、贪婪和怨念,往会为自己种下祸根。

人败皆因狂

古人说:“天欲令其亡,必先令其狂。”

一个人骄傲自大,就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狂躁的人往往走向失败。

一个气球,吹膨胀了,用针轻轻一扎就破;人的心也一样,膨胀了,一个错误就能让人一败涂地。

《西游记》里有个叫大鹏鸟的妖怪。

他仗着自己是佛祖的娘舅,先是跑到狮驼国赶走了国君,自称为王。

看佛祖不敢拿他怎么样,做事越来越狂妄,吃了狮驼国五百多个民众,招揽了一大帮子妖怪,后面还想吃唐僧肉。

孰不知,万事都讲个度字,做事情过了度,越了界,神仙也难保。

佛祖看在眼里,知道是时候收了他了,亲自率领五百罗汉,三千揭谛下界收了大鹏鸟。恶人终得恶果。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做人做事要懂谦虚,会收敛,善恶终有报,越狂妄的人,报应来时,摔得就越惨。

做人,太过膨胀,终究会认不清自己;太过狂妄,难免会被狂妄吞噬;太过得意,却笑不到最后。

佛说:“随圆就方,谦虚安定;一空万有,真空妙有。”

做人要怀有“空杯”心态,虚怀若谷,谦虚待人,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顺。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

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

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

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

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

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

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

并使其泯灭也。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

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

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

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

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

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

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

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

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

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

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

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石头

听了大喜,因问:“不知可镌何字?携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问,

日后自然明白。”说毕,便袖了,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向何方。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是无

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上

面叙着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倒还全备。只

是朝代年纪,失落无考。后面又有一偈云: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空空道人看了一回,晓得这石头有些来历,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

据你自己说来,有些趣味,故镌写在此,意欲闻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

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

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我纵然抄去,也算不得一种奇书。”石头果然答

道:“我师何必太痴!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

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

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

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

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

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

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这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

中所有之人,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至于几首歪诗,也可以喷饭供酒。

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只愿世人当

那醉馀睡醒之时,或避事消愁之际,把此一玩,不但是洗旧翻新,却也省了些寿命

筋力,不更去谋虚逐妄了。我师意为如何?”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大旨不

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绝无伤时诲淫之病,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

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

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

是《石头记》的缘起。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石头记》缘起既明,正不知那石头上面记着何人何事?看官请听。按那石上

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

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

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

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

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只是一件不足:

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手倦抛书,伏几盹睡,不觉朦胧中走至一处,

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此物,

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

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

“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那僧道:“此

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

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

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

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

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

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

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

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

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正该下世,我来特地将他

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那道人道:“果

是好笑,从来不闻有‘还泪’之说。趁此你我何不也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

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

干风流孽鬼下世,你我再去。如今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

便随你去来。”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位仙师请了。”那僧道

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拙,

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沦

之苦了。”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到那时只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

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固不可泄露,但适云‘蠢物’,不

知为何,或可得见否?”那僧说:“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

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

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就强从手中夺了去,和那道

人竟过了一座大石牌坊,上面大书四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士隐意欲也跟着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

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一半。又见奶母抱了英莲走

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装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他玩耍一回;

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癞头

跣足,那道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

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

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

不耐烦,便抱着女儿转身。才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是: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

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

道:“最妙,最妙!”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

  士隐心中此时自忖:这两个人必有来历,很该问他一问,如今后悔却已晚了。

这士隐正在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

雨村的走来。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

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

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故士隐常与

他交接。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街市上有甚新

闻么?”士隐笑道:“非也。适因小女啼哭,引他出来作耍,正是无聊的很。贾兄

来得正好,请入小斋,彼此俱可消此永昼。”说着便令人送女儿进去,自携了雨村

来至书房中,小童献茶。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士隐慌忙

起身谢道:“恕诓驾之罪,且请略坐,弟即来奉陪。”雨村起身也让道:“老先生请

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说着士隐已出前厅去了。

  这里雨村且翻弄诗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外一看,原

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掐花儿,生的仪容不俗,眉目清秀,虽无十分姿色,却也有动

人之处。雨村不觉看得呆了。那甄家丫鬟掐了花儿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

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方腮。这

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自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我家并无这样

贫窘亲友。想他定是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每每

有意帮助周济他,只是没什么机会。’”如此一想,不免又回头一两次。雨村见他回

头,便以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遂狂喜不禁,自谓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

中之知己。一时小童进来,雨村打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遂从夹道中自便门出

去了。士隐待客既散,知雨村已去,便也不去再邀。

  一日到了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又另具一席于书房,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

雨村。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丫鬟曾回顾他两次,自谓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

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眸。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头。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云: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凡也!”雨村忙笑道:“不敢,不

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期过誉如此。”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士隐笑道:“今夜

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

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谬爱,何敢拂此盛

情。”说着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了。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

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

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

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满把清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士隐听了大叫:“妙极!弟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

日可接履于云霄之上了。可贺可贺!”乃亲斟一斗为贺。雨村饮干,忽叹道:“非晚

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挂名。只是如今行李路费一概无措,

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得。”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弟已久

有此意,但每遇兄时并未谈及,故未敢唐突。今既如此,弟虽不才:‘义利’二字

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捷,方不负兄之所学。其盘

费馀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

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

岂非大快之事!”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天

已交三鼓,二人方散。

  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写荐书

两封与雨村带至都中去,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身之地。因使人过去请时,那

家人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

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士隐听了,也只得罢

了。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

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

那有英莲的踪影?急的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不敢回来见主人,

便逃往他乡去了。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好;再使几人去找寻,

回来皆云影响全无。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去,何等烦恼,因此昼夜啼哭,

几乎不顾性命。

  看看一月,士隐已先得病,夫人封氏也因思女构疾,日日请医问卦。不想这日

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和尚不小心,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俱用

竹篱木壁,也是劫数应当如此,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

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了,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息,也不知

烧了多少人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成了一堆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

的性命不曾伤了。急的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住。偏值

近年水旱不收,贼盗蜂起,官兵剿捕,田庄上又难以安身,只得将田地都折变了,

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却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

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幸而士隐还有折变田产的银子在身边,拿出来托他随

便置买些房地,以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用半赚的,略与他些薄田破屋。士

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发穷了。封肃见面时,

便说些现成话儿;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不会过,只一味好吃懒做。士隐知道了,心中

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暮年之人,那禁得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

了那下世的光景来。

  可巧这日拄了拐扎挣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狂落拓,

麻鞋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

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

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叫《好了歌》。”士隐本

是有夙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悟彻,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

注解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就请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粱,绿纱今又

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

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

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

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

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大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

道人肩上的搭裢抢过来背上,竟不回家,同着疯道人飘飘而去。当下哄动街坊,众

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封氏闻知此信,哭个死去活来。只得与父亲商议,遣人各处

访寻,那讨音信?无奈何,只得依靠着他父母度日。幸而身边还有两个旧日的丫鬟

伏侍,主仆三人,日夜作些针线,帮着父亲用度。那封肃虽然每日抱怨,也无可奈

何了。

  这日那甄家的大丫鬟在门前买线,忽听得街上喝道之声。众人都说:“新太爷

到任了!”丫鬟隐在门内看时,只见军牢快手一对一对过去,俄而大轿内抬着一个

乌帽猩袍的官府来了。那丫鬟倒发了个怔,自思:“这官儿好面善?倒像在那里见过

的。”于是进入房中,也就丢过不在心上。至晚间正待歇息之时,忽听一片声打的

门响,许多人乱嚷,说:“本县太爷的差人来传人问话!”封肃听了,唬得目瞪口呆。

  不知有何祸事,且听下回分解。

事败皆因贪

佛经上说:“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

人享受欲望带来的短暂快乐,就好比喝盐水,越喝越渴,越渴越想喝。人苦不知足,贪婪,是人性三毒之首。

“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故事,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古时候,有个农民,上山砍柴时救了路边一条快要冻僵的小蛇。

这小蛇通灵性,会说话,就跟农民说可以帮他实现一个愿望作为报答。

农民要了一颗灵芝,拿它去换了好多钱。

这农民发了财,又想当大官,他又去找这条蛇,恳求它献出一颗眼珠——因为皇帝想要龙蛇的眼珠治病。

皇帝很高兴,封了农民当宰相。

可是这新上任的宰相听说吃了龙蛇的心能长生不老,又打起了蛇心的主意。

大蛇终于明白,这人的贪婪是无法满足的,就让他自己过来取。这个贪得无厌的丞相鬼迷心窍,也没想那么多,结果刚靠近大蛇,就被一口吞了。

人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打开欲望的潘多拉魔盒,就好像在堤坝上开了个口子。这口子再小,也会堤溃坝毁,欲望的洪流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两只手再宽,握满了终会从指缝中流走;胃口再大,吃撑了也得吐出来。

佛经上说: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贪得无厌的人,总想索求更多,往往玩火自焚;少欲知足的人,不求余物,所以能获得身心自在。

家败皆因怨

佛祖说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苦。”

怨憎会就是和怨憎的人会面,大意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特别是一个家庭中,如果彼此间互有怨恨,又无法回避,低头不见抬头见,心里就会很痛苦。这样的家庭常常因为怨恨而破碎。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经常为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发生争吵,吵起来就爱摔家里的锅碗瓢盆,有时还把怨气发到旁边写作业的女儿身上。

终于有一天,双方都受不了彼此,提出了离婚,女儿被判给了妈妈。

妈妈白天工作,晚上陪孩子写作业,多年以后,女儿考上了大学。

但是,令妈妈没想到的是,女儿上了大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母亲断绝关系!而且以前的爸爸提出会好好抚养她,她也拒绝了。

女儿说:“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怨恨的家庭,爸妈总是吵架,也总是打骂我;爸妈互相怨恨,我也怨爸妈。爸妈说离就离,从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学校里的同学都说我是没人要的孩子。”

一个家庭,最终支离破碎。

妻子会怨丈夫没出息,丈夫会怨妻子不懂持家,孩子怨爸妈给不了自己好的生活。

我们总是埋怨家人做得不够好,却不会想想自己能为家人做些什么。一个家庭,今生有缘相伴,本应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才能相濡以沫,携手同心走下去。

家长之间的怨恨,影响的不只是彼此,还会在后代身上埋下怨恨的种子。得之父母,报之子孙。

佛经上说:“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狂妄会招来灾祸,所以要懂得谦逊;贪婪总会坏事,因此要学会节制;怨念有害家庭,所以不要互相责怪。

点个在看,余生愿我们都能摆脱恶念,狂妄、贪婪、怨恨等邪思,做好自己,家庭和睦,长寿无灾。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有时候明明心里堵得慌

表面还要装作无所谓

不知道该找谁说,更不知从何说起

只能一次次将情绪堆积在心中。

今天的你,过得好吗?

扫码加入

▽情绪正念聊愈站▽

给你一个情绪宣泄口

帮你释放情绪,轻松上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gzdmyh/9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