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钙化是指钙质在冠状动脉管壁组织或粥样硬化斑块内沉积,X线透视呈高密度影像。冠心病患者尸检时发现80%的冠状动脉病变有不同程度的钙化,但冠状动脉造影时仅有约15%~60%的病变合并钙化。血管内超声(IVUS)检出率较高,可发现60%~70%的病变合并钙化。
尽管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评价斑块的成份及管壁的结构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IVUS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冠状动脉造影的局限,增加钙化病变的检出率及对钙化严重程度的判断。根据IVUS图像中钙化弧度的不同可将钙化病变分为:(1)0度:无钙化;(2)Ⅰ度:钙化弧在90°范围内;(3)Ⅱ度:钙化弧在90°~°之间;(4)Ⅲ度:钙化弧在°~°之间;(5)Ⅳ度:钙化弧在°~°之间。而根据钙化在IVUS图像上血管壁内分布的位置分为:浅表钙化:钙化分布在靠近病变管腔与内膜交界侧;深部钙化:钙化分布在斑块的深层,靠近中层与外膜交界侧;混合钙化:钙化弥漫性分布在管壁的浅表和深部。
钙化病变在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PCI)中并不少见,不仅会使术者操作更加困难,还可能会影响手术结果与安全性,甚至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钙化病变PCI成功率远低于非钙化病变。目前普遍认为钙化病变是增加PCI并发症和降低成功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正确的识别、诊断、处理钙化病变对临床介入操作者来说必不可少。
轻度钙化病变的PCI治疗一般用普通的预扩张球囊高压扩张即可打开病变。但有些钙化病变尽管造影看上去较轻,但实际上钙化层很厚,容易使预扩张球囊破裂,因此在高压预扩张时要尽力避免球囊瞬间破裂产生高压水流,造成血管夹层。可使用非顺应性后扩张球囊对轻型病变进行充分预扩张,保证支架顺利通过。
中度钙化病变的PCI治疗需用高压球囊加到很高的压力才能打开病变,但选择球囊直径时要注意选择比血管直径小一个号的球囊,以免造成血管破裂。往往这种病变合并严重狭窄时,对介入操作很不利,普通器械难以通过,支架更难通过。而且,严重钙化病变必须充分预扩张,支架才能膨胀完全。
重度钙化病变的PCI治疗使用球囊打开狭窄部位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应首选冠状动脉内旋磨术。
钙化病变PCI常用器械一般选择强支撑力指引导管(EBU、XB、Amplatz等)或是亲水涂层(或聚合物涂层)指引导丝,以及多个不同型号球囊反复预扩张,如1.0-2.5mm半顺应性短球囊,2.0-3.0mm非顺应性短球囊等,另外,还可选择辐射张力强的支架,必要时可选择短支架拼接。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与您的朋友一同领略最新学术动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