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新锐女鞋联创,只做经典款让销量翻倍,

大家好,我是7or9的联创王欢。

7or9是一个新锐高跟鞋品牌,成立于年。我们把运动鞋的舒适技术跨界应用在高跟鞋上,让女生穿高跟鞋也能轻松无负担。

前两年我们处于摸索阶段,用一年时间才研发出一款鞋,增长极为缓慢,年销售额只有几百万。因为只做线上,同行从未把我们当作竞品;又因为只卖经典款,不追网红款,我们在融资时也遭到投资人的百般质疑。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年我们终于迎来了品牌的爆发,更在去年取得了销量翻番的好成绩,卖出超过30万双高跟鞋,年销售额高达2.1个亿。

我们不仅在多平台投放开花,抖音ROI超过4、小红书直播ROI稳定在7-8;去年两个新品类一上线就卖爆,贡献了将近万销售额;品牌侧也迎来声量爆发,10天的快闪店吸引无数用户打卡,全网曝光超过万次。

BotF未来品牌主编静仪是我的好友,在听到我们增长的喜讯后,她邀请我做个复盘,把快速起量的方法写下来。于是我总结了去年成功的三个重要因素,以及一些仍面临的挑战,希望帮助正在迷茫和焦虑的品牌人,共度难关,一起成长。

7or9联合创始人王欢

缘起:进入男人的世界,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是年成立的,创始团队只有三个女生,还都不是传统衣服鞋帽出身。

之所以想做高跟鞋,源于我们都是高跟鞋控,而市面上的大多数高跟鞋又都不舒服。

长期以来,高跟鞋一直由男性审美主导。在传统认知中,高跟鞋是漂亮与性感的代名词,因此这一品类不断往纤细、挺拔的形态上迭代。但这种“美”的代价就是极度不舒适,正如CL红底鞋创始人所说,“做一双舒适的高跟鞋从来不是我的职责。”

甚至连高跟鞋的供应链也常年被男性垄断。许多师傅做了几十年的高跟鞋,但却从没有体验过它的脚感如何。因此高跟鞋在生产研发层面,极度缺乏女性的真实需求与反馈声音。

另外,女鞋无论从供应链还是工艺角度而言,都是衣服鞋帽中较为难做的赛道,而高跟鞋又是鞋类中最难做的品类。由于门槛较高,现金回流较慢,所以入局的新品牌较少。在深入了解这一行业后,我们一致认为高跟鞋赛道大有可为。

我们对7or9的期待就是要达到舒适与美的最高平衡,不做传统的圆头粗跟舒适高跟鞋,而做现代职场女性想要的尖头细跟高跟鞋,兼顾美与时尚,并把舒适做到极致。

产品是品牌立足的根基,因此成立的第一年我们主攻产品研发。那时业内普遍不认可将运动鞋材料注入高跟鞋的想法,我们想要达到的融合工艺成为对当时行业认知的巨大挑战。

于是我们在供应链端遭遇了巨大困难,几乎没有一家工厂愿意与我们合作。工厂觉得我们太麻烦,因为普通品牌的高跟鞋产品一般只需要打两三版,而我们需要打几十版。工厂的男人认为我们这群女人在乱搞瞎搞,经常直接把我们轰走。

在跑遍数十家工厂后,我们终于找到几家愿意扶持本土品牌的工厂进行小批量合作。于是在年底,我们上线了1.0版本的7cm黑松露高跟鞋,这也是我们第一年的唯一一款产品。

当时我们的销售渠道只有淘宝C店和小程序,卖货也只停留在卖给亲戚朋友的阶段,几乎没有什么销量。当我们以为第二年会有所转机时,市场却给了我们清脆的一巴掌。

波折:从低迷中总结经验,制定品牌战略

年新消费刚兴起,融资很容易,我们抱着钱进来日子就会好过一些的心态,开始寻求资本帮助。然而当时融到的钱并不多,我们全年上线了三个鞋款,销量却很惨淡,整整一年才做了万。

我们把失败归结为两点原因:一、产品依旧在打磨和摸索阶段,虽然已经迭代到了2.0版本,但依然不成熟,远远没有达到我心中对于舒适的标准,即“忘记自己在穿高跟鞋,才是最舒服的高跟鞋”;二、团队不成熟,只有10个人,还都是野生团队,没有创造较高的人效。

经历过前两年的低迷不振,我们发现高跟鞋品类并不好做。女性对高跟鞋的痛点是不舒服,痒点是款式。如果想要紧跟潮流、做季节限定、追求款式和时髦度,就必须要做丰富的SKU,但这样会导致库存压力极大,现金流转极慢。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四个维度立体延展SKU:一、不停迭代现有版本的舒适技术,比如我们首发的黑松露7cm,目前已经迭代至4.0版本;二、不断拓展经典款鞋型,从最早也是认知最广的尖头细跟款式、后来逐渐拓展到一字带、靴子等,并赋予最新的舒适技术;三、为经典款附加传统品牌不敢尝试的大胆鲜艳配色,比如蜜瓜绿、薄荷蓝等;四、用可拆卸的配饰达到一鞋多穿的效果。

经典款都是经过市场验证的四季常青款,不存在因为“过季”而滞销的情况。至于如何在经典款的基础上仍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和期待感,我们一方面通过每年的产品升级和扩充颜色来满足,另一方面,其实品牌打磨产品越克制,用户反而会越期待你的新产品,只有克制产品表达才能更自由。

另外,配饰的加入也成为我们品牌的一大亮点,不仅能增强穿鞋的趣味性,提升用户粘性,拉动复购,还能提升整体销量,目前配饰的销售额已经占到7or9总销售额的十分之一。

反击一:用技术爆品创造新增长点

在低迷两年后,我们终于在年迎来爆发,去年销量更是翻倍,做到了2.1个亿。我们复盘去年翻倍主要有三个原因:两个新技术爆品带来实际业务端增长;全域投放矩阵成熟,小红书、抖音和私域协作;品牌声量从积累到爆发,吸引观望潜客下场购买。

先说最重要的一点:用技术爆品带动全新业务增长点。我们去年上线了两个技术爆品,分别是夏季的沙发系凉鞋以及秋冬的被窝暖暖靴。

我们是第一次做凉鞋,因此选择了市场上近十年来的经典款——一字带品类。我们洞察到,市面上的一字带凉鞋普遍会勒脚,所以在技术上进行改良,让用户穿着时能感受到在家般的舒适自在,这也是我们取名“沙发系”的原因,这款产品给我们贡献了1多万的销售额。

另一大爆款就是秋冬上新的被窝暖暖靴,这款产品之所以能卖爆,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找准了消费者的痛点,并为解决这一问题研发出了全新的科技功能。

我们早在年就推出过靴子,但当时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对于“舒适”的定义太过狭窄,认为“舒适=柔软”。于是我们错把高跟鞋的空气棉技术直接复制到靴子上,却忽略了用户穿靴子时的真正痛点,所以销量表现非常一般。

冬天女性穿靴子的第一痛点显然是脚冷,打脚磨脚的痛点并没有尖头细跟高跟鞋那样明显。因此当我们拓宽“舒适”的维度去思考问题后,就会发现一款好的靴子,应该先具有保暖效果,再提供柔软度。所以我们研发出自发热材料,同时选用上好皮料,增强靴子的保暖功能,这也是市面上第一家自发热女靴。

由于“自发热”自带流量,且形态与我们此前推出的尖头高跟鞋具有很大差异,于是吸引了许多正在观望的消费者。即便这一系列较往年款有所提价,但只要有价值提升,消费者就愿意为溢价买单,最终被窝暖暖靴创造了近万元的销售额。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此前的教训使我们去年下订单十分谨慎,没敢投入太多,再加上靴子的制作周期较长,导致被窝暖暖靴最终缺货很长时间,不然应该可以再多卖万以上。

总的来看,我们对于沙发系凉鞋和被窝暖暖靴其实没有投入过多宣传,只是在抖音、小红书进行了常规投放,这两款产品是真正凭借消费者洞察和产品力在市场上自行打爆的。

技术爆款就像杠杆,可以在短期为品牌撬动巨大销量。但这种产品壁垒很难构筑,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如何做出下一个爆品。

想要打造爆品只有一条路:双手和双眼要变成内行人,但脑子要保持外行人。前半句话指研发团队一定要深入了解品类技术和工艺,后半句话则指研发团队的思维一定不要被行业和赛道困住。

爆款的灵感不仅来自技术迭代,更有跨界创意,比如空气棉的应用就是和运动鞋进行跨界、4.0系列还采用了内衣的科技,未来的爆品会越来越多诞生自这种跨行业、跨品类的材料和技术融合。

现在有不下15家品牌在抄袭我们的“空气棉”、“云朵”概念、以及可拆卸的配饰,虽然大多数品牌只是做了空气棉单品,并不会改变市场对于该品牌的系统认知,但我们仍要往前跑得更快,进一步稳固品牌心智,把“舒适的高跟鞋就是7or9,7or9就是舒适的高跟鞋”扎实地烙印进消费者的认知中。

反击二:全域投放愈发成熟,多渠道协作收割

去年增长翻倍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全域营销手段愈发成熟,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女鞋品类的投放策略。

我们从年8月开始做短视频,年底就做出了千万级播放量的爆款。年的爆发对我们而言,是内容输出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许多人认为我们的品牌调性不适合做抖音,但不可否认,抖音是目前流量最大的平台,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从抖音做起,引流到天猫收割。

我们去年开始进行规模投放,小红书、抖音、淘内各占30%,剩下10%放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yhsw/139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