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岱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新认识指南与共

北京哪家医院皮肤科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VD)是导致心肌缺血的机制之一,严重影响了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目前CMVD的研究难点主要来自于其病因复杂、存在影像学检查不可见的微动脉、临床干预的效果难以评价等方面。在第二十二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上,医院的陈韵岱教授详细讲解了CMVD诊断及治疗策略的研究方向和重要意义。

CMVD研究背景

欧美注册研究数据显示,相当数量的稳定性胸痛/心肌缺血患者无冠状动脉大血管狭窄,不符合传统定义下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年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即使给予最佳药物治疗(OMT)和血运重建(PCI)干预,50%左右的患者在治疗之后依然存在心绞痛症状,提示了除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之外的微血管病变的存在(Figure1)。

Figure1

OMT/PCI治疗后仍有心绞痛存在的患者比例。

EHJ等杂志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原发性CMVD具有极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且CMVD显著影响了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后。

基于众多的临床研究结果,年ESC等多部指南指出,固定的心外膜冠状动脉的狭窄、CMVD、心外膜冠状动脉痉挛都是导致心肌缺血的重要机制,并且彼此之间相互关联。ESC也特别针对SCAD给出了新的概念,不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还考虑CMVD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运动或应激下引起的胸部症状。

冠心病治疗微时代下的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专家团队结合文献资料和欧美相关指南于年提出了《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本指南原文PDF),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冠状动脉微血管与心肌灌注水平

CMVD可分为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和其他心脏疾病三大类。

冠状动脉微循环血管是冠状动脉主要的阻力血管床和心肌代谢场所,80%的心肌血流会参与微循环。与大血管不同,冠状动脉微血管并非受血管内压力直接控制,而是对心肌代谢产物浓度和活性的变化非常敏感,其中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是调控冠状动脉微血管舒缩的重要通路,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有效扩张不同直径的冠状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微血管(Figure2)。

Figure2

尼可地尔有效扩张不同直径的冠状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微血管。

第二、CMVD的诊断与治疗  

CMVD诊断要素包含临床症状和辅助性检查两方面,目前的技术尚无法在人体内直接观察微血管,只能通过测定心肌血流量(PET、心肌声学造影、CMRI)、冠状动脉循环血流(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导丝、TIMI评分)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等有创/无创性技术来侧面反映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这些辅助性检查在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评估上各有优缺点,还需要全方位的发展。

CMVD治疗策略包括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yhsw/79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