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今侯氏名人录(一)
文/水西居士录
中华侯氏人文发展中,三千年来,各地侯氏人文杰出,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在上海侯氏中著名的有三个支系,现在各位著名人物分别摘录叙述于后。
一是宋绍兴间入居真如镇东(今普陀甘泉街道)的侯细。
根据史志记载,侯细,原籍河东,宋枢密副使,弹劾了秦桧被罢官。相传秦桧倒台后,他的家族复返政坛,侯叔桥封掌堂万户侯,侯叔桢官膘骑将军,侯仲达位定远侯,侯仲迁居定海侯,两代四官,三侯一将军;元代,侯彦辉封海潜万户侯,侯彦明任温州知府,侯彦通居京兆尹,三兄弟也显赫于朝。从官位、封爵上看,侯家似与武功、漕运很有关系。这一支明初式微,后代分布在今上海普陀、闸北、嘉定、宝山结合部。民国时期,侯家老祠祭祖,数十里方园,人流络绎,蔚成壮观。
二是明永乐四年(),侯端就任金山卫指挥同知,所辖千余盯眙籍于弟兵,分戍金山、青村、松江、南汇、川沙等卫所堡,分布甚广。
侯端,是位抗倭名将,勇武过人,曾力杀猛虎。永乐十三年,倭寇犯境,侯端出东门迎战,不料南门失守,卫城陷落。他匹马双剑,跃越城壕,人城探视;旋当机立断,东奔敌人登陆处,火焚敌船,断其归路,终于全歼了敌人。从此,倭寇闻名丧胆,上海地区得到了一百多年的太平。
三是明代中叶崛起的闵行紫侯氏。
这支侯姓至迟于明初迁人,他们原籍上谷。侯尧封和他的孙子侯震、曾孙侯峒曾四代三进士,以文采风流名闻天下,而侯炯曾、侯岐曾、侯岷曾有“江南三凤”之称,三兄弟有六个儿子,被誉为“侯氏六俊”。紫侯氏,门风刚正不阿。侯震曾上疏天启帝勿宠任乳媪客氏,弹劾太监魏忠贤操纵朝政,揭开了明末东林党与宦官斗争的序幕。侯峒曾任江西学政时,对两名违章的宗亲考生予以除名,益王当面对他施压,他严正表示“守法无二”。拂衣而去,朝野称赞。
明末抗清,侯姓家族表现十分壮烈。侯峒曾与黄淳耀共守嘉定,他亲率侯演、侯洁两子,日夜巡城,数败清军。城破时,拒绝逃走,投叶池殉国。侯演、侯洁投池未死,被清军俘虏,惨遭杀害。侯端六世孙侯承祖,变卖全部家产充作军晌,于城头高悬“死战”大旗,率藤牌兵与数倍清军恶战三昼夜,杀敌余人,因马蹶被俘就义。长子侯世禄守城初就写诗明志:“身沾雨露心难死,肉委泥沙骨亦香”,身中40余箭后被俘杀害。
侯岐曾和承祖次子世荫,后也因参加陈子龙反清活动,被捕杀害。清军在嘉定三屠后,侯姓家族多改姓杨或徐,以避劫难,他们相约不应举人仕,以一生布衣,或务农力耕,或设教卖画,或治撰史志,仅《海上墨林》所记侯姓就出了6个画家,如侯敞,著有《资画录》,《胜迹联珠》,《名诗粹编集》;侯姓所撰乡镇志,有《大场志》、《彭浦里志》等7种。
近人有20年代共产党人、国民党江苏省委负责人侯绍裘,有上海第一张农民报《晴报》主编侯选青,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土壤学家侯光炯。
与侯姓有关的地名,南市有侯家浜,嘉定、宝山边境有侯江桥、侯家角;侯细隐居地木樨侯家宅,原有他手植桂树一株,传说能开深红、淡红、粉白、金黄、淡黄五色花,清初学者归庄,“扁舟百里,特访之”,对这“一株特立,大数围,干如石”的古桂,写了《看桂花记》。清乾隆年问,宝山知县怕喜游历的皇上驾幸,地方将不胜重负,派人偷偷锯掉古桂。不久,残干又茁长成树,不过只开红、白、黄三色花了,“八一三”时毁于日军炮火。浦东六团湾镇村还有侯端杀虎墩。嘉定城厢有侯峒曾自沉处叶池。叶池,民国时建有牌坊,坊柱上有联“赍恨在清池,碧血寒漪溶一片;捐生完大节,忠臣孝子各千秋”,年,嘉定县人民委员会于此立碑纪念。现今舟山市普陀山的“海天佛国”、“盘陀石”、“白华山”以及嵊泗枸杞岛“山海奇观”等崖刻,都是侯继高所书。侯继高,侯端四世孙,承祖祖父,明万历年间任浙江总兵,是位御倭将领。
侯细,字南皋,又字鹤皋,原籍河南(山西),宋崇宁五年(年)进士,官居枢密院副使。南渡后因为秦桧违逆高宗,隐退上海桃溪。手植桂树,人称木樨侯家宅,位于真如镇东北。侯细死后,追赠为中书令,谥文烈。《宝山县续志》载:“真如侯氏古桂,为宋高宗时侯文烈公手植。”里人金日学曾有诗云“桂植千年尚有芳,荫深不数召公棠。疏疏翠叶千层碧,密密金英万蕊黄。谁惜高枝沾露冷,偏留老干发秋香。应知此是非凡种,蟾窟移来岁月长。”真如地区有明确记载的人文开发活动,以侯细为始。侯细是因为弹劾秦桧而闻名于世的。
侯叔桥,上海人,宋朝追赠为中书令、谥文烈侯细之家族人物,在宋时封掌堂万户侯。相传秦桧倒台后,侯细的家族复返政坛:侯叔桥封掌堂万户侯,侯叔桢官膘骑将军。侯仲达位定远侯,侯仲迁居定海侯,两代四官,三侯一将军;元代,侯彦辉封海潜万户侯,侯彦明任温州知府,侯彦通居京兆尹,三兄弟也显赫于朝。从官位、封爵上看,侯家似与武功、漕运很有关系。
侯叔桢,上海人,宋朝追赠为中书令、谥文烈侯细之家族人物,在宋时官膘骑将军。相传秦桧倒台后,侯细的家族复返政坛:侯叔桥封掌堂万户侯,侯叔桢官膘骑将军。侯仲达位定远侯,侯仲迁居定海侯,两代四官,三侯一将军;元代,侯彦辉封海潜万户侯,侯彦明任温州知府,侯彦通居京兆尹,三兄弟也显赫于朝。从官位、封爵上看,侯家似与武功、漕运很有关系。
侯仲达,上海人,宋朝追赠为中书令、谥文烈侯细之家族人物,在宋时位封定远侯。相传秦桧倒台后,侯细的家族复返政坛:侯叔桥封掌堂万户侯,侯叔桢官膘骑将军。侯仲达位定远侯,侯仲迁居定海侯,两代四官,三侯一将军;元代,侯彦辉封海潜万户侯,侯彦明任温州知府,侯彦通居京兆尹,三兄弟也显赫于朝。从官位、封爵上看,侯家似与武功、漕运很有关系。
侯仲迁,上海人,宋朝追赠为中书令、谥文烈侯细之家族人物,在宋时后居定海侯。相传秦桧倒台后,侯细的家族复返政坛:侯叔桥封掌堂万户侯,侯叔桢官膘骑将军。侯仲达位定远侯,侯仲迁居定海侯,两代四官,三侯一将军;元代,侯彦辉封海潜万户侯,侯彦明任温州知府,侯彦通居京兆尹,三兄弟也显赫于朝。从官位、封爵上看,侯家似与武功、漕运很有关系。
侯彦辉,上海人,宋朝追赠为中书令、谥文烈侯细之家族后裔人物,元代封海潜万户侯。侯彦辉、侯彦明、侯彦通三兄弟也显赫于朝。从官位、封爵上看,侯家似与武功、漕运很有关系。
侯彦明,上海人,宋朝追赠为中书令、谥文烈侯细之家族后裔人物,元朝政府时期任温州知府。侯彦辉、侯彦明、侯彦通三兄弟也显赫于朝。从官位、封爵上看,侯家似与武功、漕运很有关系。
侯彦通,上海人,宋朝追赠为中书令、谥文烈侯细之家族后裔人物,元朝政府时期任京兆尹。侯彦辉、侯彦明、侯彦通三兄弟也显赫于朝。从官位、封爵上看,侯家似与武功、漕运很有关系。
侯端是金山卫抗倭名将—记者沈永昌。
侯端,字敬壮,洪武十九年(年)生,江苏盱胎人。明永乐四年()时年20岁的侯端授金山卫指挥司同知。永乐十五年,侯端受命负责金山卫城墙修建工程,他建窑、烧砖,历时3年,将金山卫土城墙改造成砖瓦结构城墙。永乐十六年,倭寇入侵金山卫,33岁的侯端单枪匹马与入侵倭寇浴血巷战,身中数箭仍英勇杀敌,后援兵至,倭寇大败。以后,继续修固城墙,65岁时建金山卫城堡,67岁还在大金山岛上建金山营城,69岁告老,至80岁寿终(年),葬于张堰秦山东麓。
出身将门袭职守戍
侯端系山东都司东昌卫指挥同知侯贞之子。洪武二十三年(年),倭寇在山东等地袭扰,侯贞在抗倭中战死,追封为怀远将军。当年侯端才4岁,在他母亲的抚育下,青年时代的侯端年少英俊,臂力过人。永乐四年(年),20岁的侯端凭着金山卫掌印官开具的证明文书,赴应天府南京参加兵部袭职铨考,被兵部授袭金山卫指挥同知,举家来金山卫守戍。
侯指挥上任于危难之际,当时的金山卫,因年七月初二的一场狂风暴雨,随即突发海啸,卫前海塘外的金山墩、戚家墩等烽烟嘹望台都被吞没,金山嘴海塘被冲垮,金山卫土城墙也冲塌多处,卫城内外满目疮痍。侯端上任后,即将城墙培土加高,把原有毁坏的金山墩、戚家墩等军防恢复重建。仅三、四年时间,金山卫城又恢复了生机。
但没过多少太平日子,从明永乐十一年(年)四月起,倭寇首次侵犯金山卫,据《金山卫春秋》载,那天,倭寇来犯,由于卫城军民凭险固守,敌入城不得,转掠张堰镇,也被击退,循海复犯他处。
自此,东南沿海百余年间倭患不断,金山地区军民奋起抗击。永乐十四年()年十月,侯端带领精壮军士在浙东山区采代营木,谁料倭寇乘虚而入城,大肆掳掠,残害百姓。朝廷闻讯大怒,罪责守城将士,好在卫指挥佥事等冒死陈奏,才保住守城将士性命。此次倭寇入侵,侯指挥同知虽然受命在外,但更坚定了他筑城固防的决心。
卫城巷战以一当百
永乐十六年(年)5月,10多艘倭寇海船,在金山卫东南方向登岸,偷袭金山卫。侯端与卫指挥佥事欲清紧急疏散民众后,便分兵出城御敌。
欲清刚带兵出南门,就陷入敌人包围圈,中箭身亡,全军覆没,倭寇乘势攻入卫城。此时的侯端带领人马已出东门迎敌,至离城二里许的杨家团煎盐灶舍前屯住,自己单骑直奔海塘外侦察,只见从13艘大倭船上,众倭正涉水上海滩。侯端弯弓搭箭,一箭射中正在指挥的红衣倭寇,随即返回杨家团,指挥兵士用柴草引火,并涉水上倭船,逐只点火焚烧。侯端此时再率众复返卫城,见四门吊桥高悬,倭贼入城后已控制四城门,侯端孤军城外,欲战不得,此时长叹一声:“城亡,吾分当死,安可偷生?”遂策马跃过城河,冲入西门。侯端单骑孤身入城,与倭寇展开巷战,从西门杀至南门,又从南门杀至东门,敌死伤者无数。侯端此时身上数次中箭,仍浴血奋战。战至十字街卫治前,倭寇以长钩钩侯端的左膊,没钩动,只钩掉他臂上的四片铁甲。倭酋也不得不叹道:“好将军也。”倭酋又令众倭用所掠染坊的布匹,两端拉开横于街心作绊马索,意欲生擒侯端。侯将军以长槊挑起布,一剑斩下去截为两段,两端持布的倭寇纷纷倒地。那时,侯端在仓促间,一剑坠地,那坐骑立即用马嘴叼起那把剑授于主人,侯端顺手举剑继续杀敌。此时,在城头上的倭寇遥见来时的倭船已起火,方知不妙,慌忙放下吊桥出城救火。侯端趁机杀出东门,与部下官兵会合杀敌;此时的倭寇已无心再战,他们直奔海滩而去。但此时已容不得倭寇横行,原来,卫指挥佥事施义率领的守御在青村、南汇的中前、中后千门所的官兵增援而至,断了倭寇的后路;此时,侯端带领官兵奋力追赶在逃的倭寇,倭寇怎挡得住两路官兵的前后围歼,此战役除少量漏网倭寇抢劫渔船逃脱外,大部分被官兵所歼。
永乐之战,以金山卫御倭反败为胜而告终,之后,倭寇不敢轻易大举侵犯金山卫一带。据《金山简史》载:咸化八年(年),弘治七年(年)倭寇两次仅在海上觊觎即被击退。
建窑修城南汇杀虎
永乐十六年(年)九月,朝廷敕命中军都督直隶都指挥使谷祥,巡视金山卫。除了犒赏将士外,并督令金山卫城防工程进一步加固。侯端鉴于5月倭寇陷城的教训,决定将城墙从原3丈3尺加高到3丈8尺,并增设矮墙。城濠宽从原9丈拓宽至11丈,深度从原1丈加深至1丈4尺。
要把城墙拓宽加固,需要大量城砖,侯端就在查山南面建窑烧砖,窑口分布东起旧港河,西至张泾河。据《金山卫侯氏家族谱》载:“明代窑口遗址今仅存两处,一处位于大石头南约米,松金公路路西约米,即金山卫至大石头官塘路边的窑埭圩。”“另一处是现在的查山部队军营的大门正前方约米处的明代窑墩遗址。”明代的城砖长58.5公分,厚度达7.2公分,现金山卫卫城村的个别村民家中还有存放。侯端就是用这种城砖加固城墙,到永乐十七年,侯端已将金山卫城的城墙修缮一新。他还用土窟烧制的砖瓦作材料,将金山卫城中十字街上东、西、南、北的跨河桥梁砌成拱桥,俗称为东西南北砖桥,至今有的砖桥已造成石桥,但仍以砖桥为名。
侯端不仅修城守戍,还对守城将士严加训练。侯端将原演武场扩建成东西广二里,南北亦二里,四周挖起濠沟,砌起砖墙,内建演武厅。左右前后千户所治事厅在其两侧,前是开阔的演武场,每月2次在演武场进行会操,并严加操练古八阵法;每年还选拔千户以下五分之一官兵赴京受衔前检阅验试,以激发官兵尚武之风,使金山卫城壁垒森严,军威雄壮。
正统十二年(年)时年62岁的侯端还老当益壮。据《南吴旧话录》载:“南汇有虎渡海至,长面白额,啖牛马以百计,伤十余人。”南汇属金山卫戍地,侯端得悉后,策马来到南汇六团,须臾虎至,跟随者都大惊失色,而侯端独步向前,乘势以捧击虎,虎大叫后倒地而死。老百姓见侯端勇猛过人,就把那地方称为“侯公墩”,在离此墩半里处还有个“杀虎墩”,这是宰杀老虎的地方,旧有石碑为证。
终身职守善始善终
侯端镇守金山卫,从20岁任金山卫指挥同知起,直到60岁,朝廷还让他在卫城东30里的漕泾镇南,督军建胡家港堡城,该城高2.7丈,厚1.8丈,周长92丈,还挖有丈长的护城河。65岁那年,侯端还指挥重筑金山卫城堡,后才请求解甲归田,当时,他已官居为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官衔),是历史上一名为金山卫城奋斗终身的一代名将。
景泰五年(年),金山卫正月大雪,断断续续四旬不止;当年入夏发大水,田地被淹,秋后,松江府全境大灾荒。已告老还乡的侯端不忘忧国忧民,从原俸禄中捐出米斗,给松江府赈灾,朝廷为此还授冠带以表彰。成化元年(年),侯端年80而终,赐葬于秦望山脚下,立有石翁仲墓道,供后人凭吊。
侯端自景泰五年(年)下任后,金山卫指挥周知一职,由侯端长子侯寅袭父职。此是后话,但值得一提的是,侯家满门忠良,侯端有一女名淑英,自幼习文练武,堪称女中豪杰。
永乐十六年(年),随父抗倭功显,众皆推崇,人称年少三姑母。明宣德三年()年,倭寇忽犯卫南,侯淑英又奉令偕丈夫帐前参军俞定华率兵奋勇杀敌百余,又毁敌船12艘断其归路。克小官墩、靖城南海滩后遂率兵奋勇杀敌至青村墩,不慎中敌计陷入重围,壮烈捐躯,英年26岁。俞定华率众扶尸冲出重围,旋即,又挥师全歼倭寇于青村墩。翌年,朝廷追封侯淑英为明威将军,定国夫人。
侯门世代效忠朝廷,精忠报国从中可见一斑。(来源:金山报)
侯淑英,上海人,金山卫抗倭名将侯端之女,自幼习文练武,堪称女中豪杰。永乐十六年(年),随父抗倭功显,众皆推崇,人称年少三姑母。明宣德三年()年,倭寇忽犯卫南,侯淑英又奉令偕丈夫帐前参军俞定华率兵奋勇杀敌百余,又毁敌船12艘断其归路。克小官墩、靖城南海滩后遂率兵奋勇杀敌至青村墩,不慎中敌计陷入重围,壮烈捐躯,英年26岁。俞定华率众扶尸冲出重围,旋即,又挥师全歼倭寇于青村墩。翌年,朝廷追封侯淑英为明威将军,定国夫人。(来源:金山报)
侯继高(-),字龙泉。祖籍南直隶盱眙(今江苏盱眙),后因官迁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卫),遂为金山卫人。嘉靖二十七年袭祖职金山卫指挥同知,后历任吴淞把总、惠州参将、漳潮副总兵、狼山副总兵,浙江、广东总兵官。万历三十年(年)病故,享年70岁。
侯继高身为武将,但工于诗书,在任职期间,除了履行其巩固边防、防倭抗倭的职责之外,还写下了《游补陀洛迦山记》、《补陀山志》、《全浙兵制考》和《日本风土记》等著作。其中《日本风土记》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日本当时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学、风俗、人情、爱好等方面,内容极为丰富,是今人了解和研究明朝人认知日本的重要文献。
同时侯继高也是一位有造诣的书法家,在嵊泗枸杞岛题写过海山奇观,在普陀山提写过白华山、磐陀石、海天佛国等题字,笔力苍劲,用墨饱满。尤其是题刻在香云路旁的“海天佛国”,意境深长,从此普陀山以海天佛国之名,名扬四海。
枸杞岛山海奇观的传说:嵊泗有个枸杞岛,枸杞岛有个山峰叫五里碑,五里碑上有一块高大挺立的巨石,上面镌刻着“山海奇观”四个笔力刚劲的大字。这字出于明朝将领侯继高的手笔。说起这四个大字,内中有段故事。明朝万历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活动猖獗,岛上居民深受其害。朝廷派浙江指挥使侯继高带兵前来进剿。谁知那倭寇十分刁猾,一会儿到这个岛,一会儿到那个岛,流窜海上,形踪飘忽,官兵想找到他们如同大海里捞针一般,非常困难。这样周旋了几个月,侯继高心里十分着急。一天,官兵在镇海大营休整。侯继高关在屋里想计策。忽见他的夫人备了香烛要去拜菩萨,侯继高便问:“夫人,今日不是初一也不是月半,你拜菩萨为啥?”夫人道:“老爷常去普陀山拜佛,我想今天就去求求南海观世音,保佑老爷早日旗开得胜,剿灭倭寇。”侯继高听了不由心头一亮,当即就想出一条声东击西的妙计。第二天,侯继高一边派出探子,到各个岛上去侦察倭寇的动静;一边自己乘坐官船,带着夫人和大批亲随,鸣锣喝地去普陀山烧香拜佛。在普陀山一连住了半个月,又是吟诗又是题词,逍遥自在,像没事人一般。那倭寇得知侯继高在普陀山闲住,便想乘机出来活动。倭寇头领说,侯继高在普陀山,我们就离他远一些,到嵊山、泗礁去闹它个天翻地覆!领头的这么一说,倭寇们撑着快船,都往嵊泗洋面窜去。侯继高派出的探子很快将倭寇的去向报到普陀山。侯继高连夜率领官兵悄悄来到嵊泗。这天,倭寇齐集嵊山,在岛上杀鸡宰羊大吃大喝。官兵赶到嵊山岛旁边的枸杞岛,随时准备出击。两岛之间只隔一道海峡,风向好的话,木帆船只须半个时辰就可到达。虽然倭寇就在眼前,但在这紧要关头,侯继高非常镇静。他知道,官兵一暴露目标,倭寇就会在眼底下逃掉。当天晚上,侯继高请来几位老渔民,向他们打听嵊山岛的地形情况。正说着,忽听得船桅上的鳌鱼旗呼猎猎响起来。一位老渔民说:“这回倭寇要倒霉了!”侯继高连忙探问原委,老渔民便一五一十地说了起来。原来嵊山岛有两个可泊船的海湾,一个叫箱子岙,一个叫泗洲塘。箱子岙朝西北,泗洲塘朝东南。所以船只到嵊山辟风,总是东南风泊箱子岙,西北风泊泗洲塘。现在风向转了,刮起了猛南风,而倭寇的船都在泗洲塘,如不及时转移,肯定要发生危险。侯继高听老渔民这样一说,心下暗自庆幸。连忙点起战船,带了硫磺、硝石等火器,朝泗洲塘猛扑过来。倭寇头领喝得醉醺醺的回船头,发现风向转了,连忙命倭寇起锚打桨,转移泊船地方。由于船多,又是逆风,一时调不转头来。正忙乱间,忽听得海面上响起一阵喊杀声,一团团火球直朝船上射来。火趁风势迅速蔓延。倭寇的船队顿时成了一片火海。又是风,又是浪,又是火,三路夹攻,倭寇的那些船呀,后船撞前船,前船撞礁岩,大船碰小船,小船撞舢舨,全像无头苍蝇一样,冒着火乱碰乱撞。不一会,船只全部烧毁沉到海底,倭寇全军覆没。第二天,风过天晴,侯继高在枸杞岛上犒赏将士,乘兴登上了五里碑,豪兴大发,写下了“山海奇观”四个大字。倭寇之患被戚继光等平定后,到万历年间,东南海疆是平静的。但因相隔平定倭患的年代不久,明朝政府并未放松对倭寇的防备。所以侯继高作为浙江都指挥经理海疆的主要任务,是为了防止倭寇卷土重来。“山海奇观”题字的附记,说是“督汛于此”。汛,又称汛地,是明代驻军基层单位的名称,“督汛”,就是到前沿阵地检查战备。侯继高当时到过枸杞等偏僻小岛“督汛”,说明他对防倭是尽职的。
侯继高与普陀山:侯继高不仅是个抗倭将领,而且是位有一定造诣的书法家。在巡视遨游普陀山时,他曾撰写过白华山、磐陀石、海天佛国等题字。其字体与山海奇观一样,笔力苍劲,用墨饱满。尤其是题刻在香云路旁的“海天佛国”,意境更为深长。把普陀山比作海天佛国,是再适合也没有了。侯继高的这一遗墨,真是一锤定音。“海天佛国”从此成了普陀山的美称,传扬四海。侯继高在普陀山还将唐代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所绘的观音像勒石于普济寺,并撰写了《游补陀洛迦山记》,又主持编写了被后人称为“侯志”的《补陀山志》,对普陀山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文/章风池)
侯承祖(~年),字怀玉。明末金山地方人。16岁袭祖职为卫指挥使。其父侯继高因抗倭屡建战功,实授骠骑将军都督佥事。他自幼受父亲薰陶,忠勇多才略。袭职后,委他督察驻防,后掌卫印,防务完善整肃,常至青村、宝山、柘林等地巡视。所到之处,检阅军队,补充力量,理顺民心,铲除奸邪。并以发展农业生产为首务,政绩显著。
侯世禄(?~年),字公藩,承祖之长子。自幼博览群书,尤通经史,常下笔数千言,一挥而就。及长,有勇力,善骑射,随父同守金山卫城。清顺治二年(年),清兵过长江,郡长邑吏纷纷辞官离职,唯侯承祖父子、夫人散尽家业田产,变卖金银首饰,招募勇士,准备舍生抵抗。八月初三,松江失守,承祖父子立“死战”旗于金山卫城楼,士卒要求决一死战。十九日夜,清将李成栋率精兵万余逼近城下,围城数层。拂晓时以火炮轰城。午时,有马指挥持劝降书进城,承祖立斩,以示决不投降。鏖战三昼夜,城破,承祖父子带兵巷战,杀清兵余骑。巷战中,承祖因马失蹄先被擒获。世禄身中40余箭,见父被擒,遂扑向其父而被擒。
侯承祖被押至松江,李成栋派郡守张铫对其劝降。张铫以寅弟门帖相投,承祖当场撕碎,宁死不降。有遗诗道:“海涯侠骨剑芒新,抗虏孤城意气真;麟阁功名曾未稳,浪翻首领赠他人”。时人赞为“史(可法)阁部之下,一人而已”!
侯世禄被擒后,清兵喝他跪下,他睁目大骂,宁可粉身碎骨,决不下跪。清兵将他-以刀击其颈,凛然不屈。最后被连射七箭,穿颊贯心而亡,临死犹吟诗道:“身沾雨露心难死,肉委泥沙骨亦香”!
侯廷用,字汝舟。行事谨慎,孝事父母,乐善尚义,有古君子之风。晚年自号白村老人,优游林泉,与当世名士长洲文徵明、嘉定王翘皆有往来,二人均有诗相赠。又习养生术,与夫人朱氏白头偕老,并享高寿。
侯尧封(~.2.8),初名栋,字士隆,更名尧封,字钦之,号复吾,又号龙泉。隆庆五年(年)进士,任刑部主事,改四川道御史,继巡抚福建,终任福建代理布政使。在官场挣扎了二十多年,始终两袖清风。以老告归。
侯孔诏,字孟宣,号一贞。万历二十九年(年)岁贡。有孝行,多隐德。大文豪陈继儒为立《卓行传》。
侯震旸(.12.27~),字得一,号在观,又号启东,万历三十八年(年)进士,授行人,升吏科给事中,忤魏忠贤被谪削品秩二级,回归家乡。在吏职八月,上奏章三十余次,刚直之名,惊动四方。因忤魏忠贤罢归。崇祯即位,追封为太常寺少卿。
侯峒曾(-年),汉族,明苏州嘉定(今属上海)紫堤村(今属闵行区华漕镇)人。号广成,字豫瞻。明赠太常少卿侯震旸长子,天启五年()进士。雅好诗文,能书法。曾任浙江参政。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年)嘉定民众起义抗清,他与黄淳耀被推为首领,于闰六月十七日起兵守城,至七月四日城破,坚守十余日。城破后与二子投叶池殉国。
侯峒曾是明末学者。天启五年(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与徐石麟、陈洪谧称“南都三清”。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峒曾叹道:“臣若在都,当以颈血殉梓宫,今无死所矣”。年夏,清兵下苏州,攻嘉定,峒曾率二子玄演玄洁,协进士黄淳耀,率吏民死守,尽散家财,与众同甘苦。城破,叹曰:“嘉定亡,余何忍独存”。自沉池中,未死,为清兵俘杀,年55岁。两子同为清兵杀害。著有《都下纪闻》、《江西学政全书》、《侯纳言集》。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江南一带,数扬州、江阴、嘉定等地抵抗最烈。于是,史书上便有了关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记载。侯峒曾父子就是“嘉定三屠”中的杰出英雄。
清顺治二年,嘉定爆发十多万人参加的反剃发抗清起义,侯峒曾与同乡进士黄淳耀被推为首领,在嘉定城楼上树起了“嘉定恢剿义师”的大旗。组织起来的义军,在嘉定四门布置兵力。侯峒曾带着儿子侯玄演、侯玄洁负责守卫东门、北门,并在北门仓桥炮击清兵,打死清将李成栋的弟弟李成林。李成栋闻讯,暴跳如雷,发誓报复。
嘉定城虽是个弹丸之地,但面对清军压境,守城义师在侯峒曾、黄淳耀的率领下,却英勇坚守了近半个月。
七月初四凌晨,大雨倾盆,守城义军饥寒交困。清兵乘机猛攻,东门失守,全城巷战。
侯峒曾和儿子玄演、玄洁且战且退,眼看大势已去,无法抵挡。父子三人退至家中后,侯峒曾双膝跪地,面对祖先牌位,顿首叩告:“峒曾不才,未能守住城池,愧对乡亲!愧对祖先!而今城池既破,岂能忍辱偷生?唯有一死,以全忠节。”说罢,又连连叩首。
跪在侯峒曾身后的侯玄演、侯玄洁,听到父亲这番话,明白父亲去意已决。他们双双起身,紧随父亲,不离左右。
侯峒曾来到后园的叶池旁,仰天长叹,正欲跃身投池,却被玄演、玄洁紧紧抱住。
他们跪求父亲说:“父亲,你不是守城官吏,责不在你。何不暂忍一时,以图东山再起。”
侯峒曾闭目忍泪,铁嗓铜声,对儿子们说:“我的主意已定。你们不必多言,赶快离开!”
侯玄演、玄洁兄弟深悉父亲禀性,知道事情已无法挽回,便争着要随父亲一同殉难。
侯玄演推开弟弟说:“我是大哥,随父同死是我本份。弟弟,你赶快走吧!”
侯玄洁抱住哥哥说:“大哥,你是侯家嫡长子孙,应该由你留守宗祧,由我陪随父亲同难!”
他们正在争执中,扑通一声,侯峒曾已翻身没入池中。弟兄俩于是也拥抱着,一起跳下叶池。
顷刻之间,清兵杀到池边,把父子三人抓捞上岸。侯峒曾已气绝身亡,玄演、玄洁则尚存一息,双双被清兵当场砍死。
侯峒曾的头颅,被清兵割下,挂在西门城楼上示众。三天后,跌落地上,被一位书生捧起,送到侯家故居厂头,与尸身缝合后入殓。侯峒曾父子的刚烈大义,深深感动后人。嘉定至今还能看到多处纪念他们的遗迹。在嘉定城中,清河路城中路口的东北角叶池原址上,有一块叶池碑,正是当年侯氏父子的殉难处。“叶池”二字的题写人,是国家原部长魏文伯。
侯岐曾(~),字雍瞻,号广维,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闵行区)人,祖籍苏州府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幼年颖异,好学不倦,11岁为县学生员。文章气谊,与兄齐名。兄侯峒曾死,奉母居乡。
永历二年(年),友人陈子龙联合鲁王朱以海抗清的计划败露,遭到清廷的通缉,仓皇投靠岐曾。岐曾先后将其藏匿在仆人刘驯、女婿顾天逵家中,并谋划助其逃往浙江。不幸踪迹被官府察觉,与陈子龙一同被逮捕,遇难于松江。私谥“文节”。
李氏(?~),著名诗人、书画家李流芳女。能书画。岐曾就义,绝食死。
侯岷曾(~),岐曾二兄。诸生。早卒。
侯玄汸(—),字彦直,一字记原,号秬园,岐曾长子。崇祯十五年(年)顺天乡试副榜,入清后放弃功名,不求仕进。博综群书,尤究心经术,讲求实学,康熙《嘉定县志》的《水利志》部分即出自玄汸之手,详备缜密,为后人所称道。著述颇多,诗集有《潜确先生集》《明月诗筒》《客沪集》《槐荣堂次杜》、《秬园集》《西留诗草》,理学著作有《月蝉笔露》《学古十函》等。
侯玄洵,字文中,号确斋,岐曾次子。诸生。潜心理学,早卒。著有《病中记》,伯父峒曾为之作序,序曰:“其言皆鞭策身心、刻励学问,而悲来悼往齐物逹生之旨什亦居一”。
侯玄涵(~),字中德,初名泓,字研德,号掌亭,岐曾三子。诸生。精诗文,究心性命之学。少与诸兄弟一同受经于黄淳耀,最为淳耀所引重。堂弟玄瀞因联络唐王朱聿键遭到官府通缉,玄涵挺身而出,代其服刑,后被释放。著有《掌亭集略》《燕喜楼日记》《格致录》《玉台金镜录》等,挚友汪琬称赞他的诗文“绝尘而奔,有如海涛,澎湃揭天,复如雷霆,晦冥轰止,倏焉止霁,云澄水寂”。
侯蓁宜,字俪南,岐曾女。遭家变适诸生龚元侃。家甚贫,闭门辟纑,有偕隐之志。长于诗词,诗风清婉,著有《宜春阁草》。
明清鼎革之际上海嘉定侯氏闺秀及其文学活动
文/段继红
摘要:清代上海地处文教昌盛的吴越文化圈,女性文学蔚为大观。以嘉定侯氏为例,族中女性均知书达理、能诗善文,且在明清鼎革之变中,坚强面对国破家亡的巨大打击,吟唱出沉郁苍凉的时代悲歌。
上海自古属于吴越文化圈,物产丰富,文教昌盛,“土腴物阜,田疇绮错”{1}“民物殷阗,风俗茂美,人文蔚起”{2}。自晋唐以来,人才辈出,“弦歌诗诵之声,郁郁,溢乎遐迩”{3}。明清两代更是文化重镇,朝廷重臣、文坛宿儒多出其里,亦盛产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兼擅书画、琴棋博弈的才女。如闵行李,“有异禀,读书过目成诵,诗才高逸似郊、岛,有《犹得住楼诗稿》”{4};吴善画山水、花鸟;李怀亦能诗善画,亦能创作戏曲;曹鉴冰“能书善绘,造请者咸称韦坚先生”{5};侯承恩“兼工小令,善弈通琴理”{6};廖云锦自幼从父廖古檀吟诗作画,“数岁即喜画花卉翎毛”{7}。女性文学繁花似锦、彬彬大盛,如华亭董如兰的《秋园集》、青浦倪小的《斯堂吟》、奉贤徐庄焘的《剪水山房集》、松江张介的《环翠阁诗词》、南汇冯兰因的《蛟珠词》、嘉定侯承恩《松绮小草》等。
上海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才女,与地域文化、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密不可分。才女文化在江南地区被社会主流广泛接受,受文人结社风气的影响,她们亦结社为团,如徐庄熹、廖云锦、张玉珍、张介、金翠峰、张屯,常于户外乘兴雅集,分题拈韵,张玉珍在《齐天乐·消寒分咏得煮雪》一词中描述了她们雪天相聚时的情景:
一天寒意云边重,菲菲六花飘到。细压梅梢,匀铺草脚,片霎装成瑶岛。随风飞绕。正唤起陶家,幽情多少。待浣冰心,几回频带落英扫。红垆围坐小院,看铜铛满贮,珠露般皎。点入龙团,剪过蟹眼,沸处松声并闹。倾瓯味好。胜仙液琼浆,渴消应早。莫管豪门,暗中偷欢笑。
她们甚至可以参与文人雅会,与文人士子酬唱往来,借此获得奖掖和鼓励。如朝廷重臣、著名学者,青浦人王昶于三月上巳日集结文人雅士游历辰山、舍山,置酒檀园,并以兰亭序字限韵,分体赋诗,张玉珍、廖云锦等女诗人亦在列中。这次“祓之会”上,廖云锦现场所绘墨兰获得王昶赞叹,并为之赋题画诗一首:“檀心碧叶香风远,恁丹青全浣。水墨一痕寒,描取湘花,补入离骚传。彝斋遗派无人管,剩冰弦弹怨。只付与幽闺,淡影微匀,略似春螺浅。”后云锦诗集刊刻之时,王昶为之作序,称其“不欲以才艺名,而其诗浏然以清,粹然以洁,多见道自得语,时人获其片词为秘宝”{8}。
男性文人的提倡及奖掖,也是上海地区女性文学繁荣的重要推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拜师学文为一时风尚,女子纷起效仿,如廖云锦、张玉珍和徐庄焘,纷列袁枚门墙,而袁枚对其鼓励不遗余力,除诗词雅集之外,还于嘉庆丙辰年()夏五月,亲携《随园女弟子诗选》前往苏州付梓,使麾下女弟子作品得以传世。
家族浓郁的文化氛围对才女的成长极为有利。上海望族亦有江南特有的文化传统,重视教育,家学渊源,而且有着更加开明的女性观,闺秀写诗习文往往在家族中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