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知识心血管系统复习要点

心血管系统复习要点(对应找书)—李宗育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AS的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累及大中动脉(腹主动脉)。1.脂纹期(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出口);2.纤维斑块期;3.粥样斑块期;4.继发改变期。1.斑块内出血;2.斑块破裂;3.血栓形成;4.钙化;5.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病因及发病机制: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2、心肌耗氧量剧增。病变类型1.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耗氧量剧增导致的心脏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的以胸痛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2.心肌纤维化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发生中~重度的狭窄,引起心肌长期缓慢的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细胞萎缩或肥大、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广泛多灶性的心肌纤维化。3.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严重持续性供血中断,引起一定范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含化药物不能使其缓解。透壁性心肌梗死最常见好发部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即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区域。4.冠状动脉性猝死1.主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主动脉的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腹主动脉最严重。易形成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致命性大出血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临床表现可能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可并发心力衰竭、室壁瘤、心源性休克、急住心包灸、心律失常等病变。3.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Willis环。可引起脑梗死和脑出血。4.肾动脉粥样硬化5.四肢动脉粥样硬化6.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定义: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独立性疾病,又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分为缓进型高血压和急进型高血压病.主要累及全身细小动脉,造成全身细小动脉硬化。缓进型高血压分期1.机能紊乱期病变: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伴有高级神经功能失调,血管无器质性改变表现:血压呈波动状态,血压升高时患者有头痛、头晕、失眠、情绪不稳定。2.动脉病变期a.细动脉硬化:主要表现为细动脉管壁玻璃样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小。光镜下细动脉管壁增厚玻璃样变性,HE染色呈无结构的均质状红染物质,管腔狭窄,甚至闭塞。b.小动脉硬化: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c.大动脉硬化表现:血压持久稳定升高,头痛、眩晕、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明显。3.内脏病变期:心脏病变、肾脏病变、脑病变(脑出血、脑水肿、脑软化)、视网膜病变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部位是基底节、内囊。风湿病定义:是一种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其特征性病变时形成风湿性肉芽肿。病理变化1.变质渗出期2.增生期或肉芽肿期:风湿小体形成具有诊断意义3.纤维化期或愈合期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侵犯心瓣膜,二尖瓣最常见早期疣状心内膜炎形成疣状赘生物––白色血栓。风湿性心外膜炎或风湿性心包炎:常与风湿性心内膜炎和心肌炎同时发生,主要累及脏层心外膜,以渗出纤维素为主,绒毛心。慢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等二尖瓣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变化1.早期在舒张期,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室受阻,左心房扩张、肥大心尖区隆隆样杂音。2.左心房失代偿,左心房淤血,肺静脉回流受阻致肺淤血、水肿或漏出性出血(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左心房衰竭表现)3.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负荷加重,右心室代偿肥大,失代偿后,左心房及体循环静脉淤血(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肢水肿、浆膜腔积液等右心衰竭表现)4.狭窄严重时,左心室缩小,X线显示梨形心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房、室代偿性肥大心尖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石医临床级

李宗育

排版

张博华

审核

罗华英张博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dmyh/11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