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50岁以上人群常见动脉硬化表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少数老年人因斑块导致狭窄,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甚至阻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和冠心病等各种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亦可作为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在国内外进行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中,通心络中药制剂在降脂、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稳定斑块等方面类似于他汀类药物,并取得了显著临床益处。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对通心络中药制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以探讨通心络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及应用前景,并指导临床用药。研究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外数据库,检索日期为从建库起至年5月1日,收集通心络和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的相关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包括名患者,平均研究周期为20±7周,其中通心络组例,他汀组例,通心络联合他汀组例。结果显示:①单用通心络和他汀类药物改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血脂水平的疗效无明显差别(MD为-0.06,95%CI为-0.17~0.05,P=0.26和MD为0.19,95%CI为-0.00~0.38,P=0.05);②单用通心络在改善患者甘油三酯(TG)水平上较他汀类药物更有优势(MD为-0.28,95%CI为-0.44~-0.11,P=0.);③通心络联合他汀类药物在改善患者IMT及斑块面积、斑块积分以及血脂水平和C反应蛋白(CRP)上比单用他汀类药物更有优势(P<0.01);④单用通心络比单用他汀类药物所表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OR为0.44,95%CI为0.27~0.73,P=0.)。讨论
通心络是近些年来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具有调脂、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中成药,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和冰片等药物组成,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中医辨证理论中,其主要病机是火热炽盛、痰瘀并存,日久则耗气伤阴,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常伴有痰、瘀、虚的产生,治疗上应益阴清热、化痰消瘀,而通心络的组方配伍恰好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机。在组成通心络的多味药物中,药理研究证实蜈蚣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降脂调脂作用;地龙的提取物(包括蚓激酶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并且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与变形能力,降低血流阻力,从而改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性;水蛭具有利尿,消除尿蛋白的作用,并能改善微循环;土鳖虫、全蝎具有抗凝,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赤芍具有降低全血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黏附性,降低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全方具有扩张血管、抗凝、降低血液浓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而此Meta分析中,通心络联合他汀类药物在降低患者的CRP水平上明显有优势,恰恰印证了通心络的抗炎等疗效。
在此Meta分析中,单用通心络在降低患者IMT、斑块面积及斑块积分上与单用他汀类药物比较无明显差别,但是菱形重心明显偏向通心络组,而且在不良反应分析中,同样是改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通心络较他汀类药物具有更少的不良反应。通心络联合他汀类药物改善IMT、斑块面积及斑块积分上明显比单用他汀类药物有优势,这说明通心络在降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比他汀类药物有明显的优势,且通心络每日服用粒数超过6~9粒时疗效更加明显。而通心络联合他汀类药物与单用他汀类药物比不良反应并没有增加,故临床上应用他汀类药物来改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其疗效是非常明显的。本研究还发现,虽然他汀类药物在改善患者TC、LDLC、H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优于通心络,但是通心络在改善患者的TG水平上明显优于他汀类药物,而通心络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的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单用他汀类药物,进一步证实了通心络对他汀类药物降血脂的作用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