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一线风采微创治疗

近日,我院普外血管外科为1例“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实施了介入手术,开通病变血管,恢复“生命管道”,成功阻止了下肢进一步坏死,目前患者已经痊愈出院。

患者刘奶奶(化名),今年85岁,近日因“双下肢发凉发麻6月,右足红肿感染2月”入住我院,经详细询问病史后得知,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发凉,发麻,且有痛感,影响休息睡眠,症状始终未能缓解,而且近两月出现右足感染——右足第一足趾可见0.7*0.3cm、1*0.4cm两处破溃,可见淡黄色液体渗出。经查体及血管CTA检查发现:双下肢多发管腔狭窄,部分血管闭塞,诊断为“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后经进一步诊察,判断该患者右足为“重度缺血”,非手术的保守治疗已经不可行,需要手术开通闭塞血管。考虑到患者85岁的高龄,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与家属的沟通,李洋主任决定为刘奶奶进行微创介入手术,通过微创穿刺方式完成治疗。

由于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较多,在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在相关科室协力配合下,普外血管外科李洋主任对患者实施了双下肢动脉造影+右下肢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右侧腓动脉球囊扩张术。

术中造影证实与术前判断相符,一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原闭塞的血管已恢复,患者下肢发凉麻木、疼痛即缓解,术后第1天患者即下床活动,对效果十分满意。患者目前恢复良好,现已康复出院。

血管微创介入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风险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只要一个小小的穿刺点,就能开通病变血管,已经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我院普外血管外科已常规开展下肢血管的微创介入治疗,有效治疗下肢血管病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健康咨询86

科普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什么?

是因动脉内壁上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向血管腔内增生、突起,造成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导致供给血液不能满足下肢需要,出现下肢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据统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0%,40-70岁发病率为1%~2%,每年有10万人次接受外科治疗。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致病因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进展是一个慢性过程,按照病变程度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四期。

1

第一期,轻微主诉期。患者仅感觉到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足癣易发感染而不易控制。

2

第二期,间歇性跛行期。当患者在行走时,由于缺血和缺氧,较常见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必须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有所缓解,才能继续活动。如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小腿的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变的最常见的症状。

3

第三期,静息痛期。当病变进一步发展,而侧支循环建立严重不足,使患肢处于相当严重的缺血状态,即使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疼痛一般以肢端为主。

4

第四期,组织坏死期。主要指病变继续发展至闭塞期,侧支循环十分有限,出现营养障碍症状。在发生溃疡或坏疽以前,皮肤温度降低,色泽为暗紫色。早期坏疽和溃疡往往发生在足趾部,随着病变的进展、感染、坏疽可逐渐向上发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只能截肢保命。

高发人群

1、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疾病患者。这些人应该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更应该注意。

2、饮食习惯不好者,如高脂、高钠饮食者。高脂、高钠饮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诱因,这些人除了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还应该定期体检,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dmyh/99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