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在厦门胜利召开,会议内容丰富多彩,宣传中心组织各路通讯员继续为您带来精彩火爆的专题报道!不可错过!
17病理学组专场病理学组1(第二场)
年5月27日上午10:20-12:00,在会展中心会议室进行病理学组第二个专场学术活动,由新疆医院康晓静教授、医院陈医院刘仲荣教授主持并进行精彩点评。医院王雷教授作题为“甲肿瘤特殊病例”专题演讲,甲肿瘤是比较少见的一组疾病,临床和病理诊断均存在一定困难,王教授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分类,展示了很多典型、疑难、少见病例,让在座学员大开眼界,进一步提高了对甲肿瘤的认识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避免或减少误诊。接下来是陈柳青教授给我们带来了题为“多变的中性粒细胞皮病”的专题演讲,中性粒细胞浸润在皮肤病理特征中是很常见的,在很多皮肤病中都会出现,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很多,陈教授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线索,详细剖析和总结了Sweet病、坏疽性脓皮病等相关疾病,展示了许多图片,思路清晰,是一场出色的专题演讲,并让在座学员在中性粒细胞浸润模式中提高了诊断水平。接下来,包括康晓静、王亚男、高玉雪、罗颖、温广东、李剑、王白鹤等优秀医师也做了精彩演讲。
病理学组1疑难病(第三场)
年5月27日下午14:00-16:00,在会展中心国际厅进行病理学组第三个专场学术活动,由中国医院孙建方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黄长征教授主持。首医院张春雷教授作题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靶向药物治疗”的专题演讲,张教授从T细胞淋巴瘤分类、发病率讲起,向与会代表详细阐述了ISCL早期蕈样肉芽肿的诊断标准和MF/SSTNMB临床分期最新修订版,列举并详细讲解了多种T细胞淋巴瘤治疗药物。同时,针对一些惰性淋巴瘤来说,张教授提醒大家切勿过度治疗,以防适得其反,精彩全面的专题演讲,赢得与会代表阵阵掌声。接下来包括甘璐、张德志、陈思远、刘佳、李红、毛玉洁、王小坡、刘薇、马晓蕾、王艳、陈文静、戚颖等优秀医师分别进行“以皮损为首发表现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例临床病理分析”、“皮肤Rosai-Dorfman病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2例”、“朗格汉斯细胞肉瘤并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面部30年寻常狼疮1例”、“成年种痘样水疱病样皮肤淋巴瘤”、“儿童泛发性发疹性组织细胞瘤”、“环状弹力纤维溶解性巨细胞性肉芽肿”、“表现为皮下结节的木村病”、“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皮肤潮红症”、“先天性泛发型汗孔角化病继发多发性鳞状细胞癌”等精彩演讲,展示了众多疑难、少见、典型病例。同时,加上由孙建方教授和黄长征教授对每个发言的病例分别进行了详细精彩点评,让与会代表尽情享受了这份临床病理诊断学术大餐。
病理学组2疑难病(第四场)
年5月27日下午16:00-18:00,在会展中心国际厅进行病理学组第四个专场学术活动,医院涂平教授、医院杨希川教授和中国医院曾学思教授主持。首先由杨希川教授作题为“环状红斑皮肤病的鉴别”的专题演讲,很多皮肤病皮损都可表现呈环状表现,针对环状皮损,需要考虑多种皮肤病鉴别诊断。杨教授深入浅出的展示和讲述了皮损可表现为环状或半环状的体癣、环状肉芽肿、离心性环状红斑、麻风病、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扁平苔藓、梅毒疹等多种皮肤病的图片,讲解了这些疾病临床皮损和病理特征的关系,最后向与会代表总结了针对环状皮损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查看全身皮损特征、皮肤病理学特征并结合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与会者受益匪浅。接下来包括熊竞舒、陶莉、邓利丽、刘宇、张思、叶俊、向以魁、张韡、刘永霞、石晓霞、张馨月、马云霞等优秀医师分别进行“原发皮肤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环状红斑”、“瘤型麻风伴II型麻风反应”、“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药物诱导的线状IgA疱病”、“恶性圆柱瘤”、“硬化性神经束膜瘤”、“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混合型Rosai-dorfman病”、“DisseminatedsuperficialporokeratosiswithbullaandIgGdeposition”、“白塞氏病合并上腔静脉血栓形成”等精彩演讲,展示了众多疑难、少见、典型病例。同时,涂平教授、杨希川教授和曾学思教授对各个发言病例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与会医生大呼过瘾,众多精彩病例的展示与分享,开拓了大家的眼界。
通讯员:张德志新疆医院皮肤性病科
18手部炎症性皮肤病专场年5月27日10:20-12:00分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会议室进行了关于手部炎症性皮肤病的专场学术会议,会议由来自于医院于建斌教授、医院的陈丽教授以医院的喻楠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医院的刘跃华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以“手部水疱脓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刘教授系统讲述了只发生在手部以水疱、脓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以及好发于手部及身体其他部位亦可发生水疱、脓疱的疾病,临床上除了常见的皮炎、湿疹外,给大家展示了临床上一些少见疾病,如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等,内容非常精彩和受用,迎来了现场听众的阵阵掌声。第二位讲者来自于医院的杨希川教授,为我们带来“手部肉芽肿性皮肤病”,肉芽肿性皮肤病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而好发于手部或以手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感染性肉芽肿性皮肤病常见的有结节病、环状肉芽肿、类风湿结节、光化性肉芽肿等,感染性的有结核、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杨教授的精彩演讲为我们提供了手部肉芽肿性皮肤病的诊治新思路,让在坐的听众受益匪浅。
来自于医院的于建斌教授,精心准备了手部红斑性炎性皮肤病,从临床上常见的手部雷诺现象、手部网状青斑、手部红斑鳞性疾病、手部持久性红斑及手部发绀性疾病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总结,还向我们展示了罕见的冷凝集血症、冷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以皮疹为主要线索,强调诊断流程、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思路,于教授的精彩演讲丰富了大家对手部红斑性炎性皮肤病的认识和诊疗思维。
最后来自于医院的张江安教授为我们讲述了手部丘疹斑块性炎性皮肤病的分类、种类和一些少见的及罕见的手部丘疹斑块性炎性皮肤病,不但丰富了我们的临床知识,同时也丰富了临床大夫对手部丘疹斑块性炎性皮肤病的诊治思路。虽然有多个会场同时进行,但会议室始终座无虚席,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皮肤科大夫怀着浓厚的兴趣聆听着此次手部炎症性皮肤病的专场学术会议。
通讯员:扈容医院皮肤科
19实验学组专场(一)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实验学组于年5月27日上午8:20-12:00,在会展中心会议室召开了实验学组的第一场学术会议,由中国医院的顾恒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的赵明教医院的张正华教授主持。
首医院的张正华教授带来的“甲羟戊酸通路的遗传变异可导致汗孔角化症”专题演讲,阐述了甲羟戊酸通路上存在4个汗孔角化症的致病基因,分别是甲羟戊酸激酶基因(MVK)、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基因(PMVK)、5-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基因(MVD)和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FDPS),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汗孔角化症的皮损中存在基因转换和RNA编辑等罕见遗传现象。
医院的崔勇教授作了“多人群SLE全基因组meta分析研究”演讲报告,以千人基因组数据为参考序列对安徽、香港和欧洲的共计5千多例SLE患者和1万多例正常对照的GWAS初筛数据分别进行impute,再对imputation数据进行全基因meta分析,然后从中选择提示性位点进行大样本量验证研究。研究发现了10个新的SLE易感基因位点,同时阐明中国人群和欧洲人群存在大量的共同疾病易感基因。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的陆前进教授进行了题为“红斑狼疮与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报告,通过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DNA低甲基化在T细胞基因调控及SLE发病机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SLE患者的T细胞基因低甲基化可能与RFX1表达和活性下调、Gadd45a和microRNA-表达升高有关,T细胞基因低甲基化可作为SLE的早期生物学标记和治疗目标。
浙江大学医院的程浩教授研究团队的韩睿博士作了“人乳头瘤病毒8型E7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及日光性角化的表达及其与p53、pRb的相关性研究”研究报告,通过制备的抗HPV8型E7蛋白多克隆抗体检测其在癌前病变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发现HPV8E7蛋白可能与皮肤鳞癌的发生相关,但是与肿瘤病期无关。
医院的鲁严教授研究团队的丁高中硕士的进行了题为“白癜风和晕痣皮损边缘黑素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差异的研究”报告,通过电镜观察发现进展期白癜风患者皮损边缘黑素细胞树突明显较短,与周边角质连接疏松、线粒体的表面积密度和体密度较正常组均明显增加。而晕痣患者黑素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较正常组无明显差异。表明二者的致病存在异质的环境中,二者有不同的致病过程。
新疆医院的康晓静教授研究团队的柴莉博士作了“新疆维吾尔族、汉族黑素瘤易感基因研究与临床病理分析”研究报告,发现维吾尔族黑素瘤患者以慢性日光损伤型为主,而汉族患者以肢端型及黏膜型为主。BRAF突变与非肢端型黑素瘤密切相关,c-KIT突变与黏膜型黑素瘤密切相关,NRAS突变可能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利于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为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的顾恒教授研究团队的孙洋博士带来了“含有HPV11基因组的重组细胞中早期基因的表达及IFN通路的变化”的报告,通过将HPV11基因组转染至HaCaT细胞中构建HPV11.HaCaT细胞系用于研究HPV和药物干预,通过生长曲线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论证了HPV11.HaCaT重组细胞的完整性及作为筛选模型的可行性,亦可以用于探索HPV11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影响。
最后一位讲者是医院的张倩教授,她作了“白癜风人群中缺铁性贫血发病率调查及病情相关指标检测”和“HO-1调控Treg细胞功能在白癜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的报告,收集白癜风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液样本,研究白癜风人群缺铁性贫血(IDA)发病率及其血红蛋白含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并利用流式鉴定Treg细胞数目及HO-1的表达。研究发现:相较于健康对照,白癜风患者易并发IDA,且白癜风并发IDA患者贫血程度更重;白癜风患者Treg细胞中HO-1活性降低,减弱Treg细胞功能,参与白癜风的免疫发病机制。
通讯员:李诚让中国医院
20性病学组专场(一)5月27日下午14:00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会议室举行了性病学组第1个专场,主题是细菌感染相关性皮肤病。此次专场是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性病学组自今年改组成立为“性病与感染性疾病学组”以来,首次在此次年会为“细菌感染相关性皮肤病”单独成立一个专场,会议由来自安徽医院杨森教授、医院韩建德教医院刘伟教授担任主持。
会议首先由韩建德教授对与结核杆菌感染相关性皮肤病的诊治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结核杆菌感染正逐渐呈上升趋势,而与结核相关的皮肤病临床表现变异大,韩教授结合皮疹和病理向听众展示了近十例病例,图片清晰,病史详尽,引发听众对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深入思考。来自医院的尹光文教授将其多年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就一组常见感染性皮肤病如传染性软疣、带状疱疹的少见表现进行展示,令人大开眼界。而浙江大学医院的程浩教授、医院的曲卉医生分别向在场听众清晰阐述了皮肤肉芽肿类疾病的诊断思路,以及例皮肤感染性肉芽肿的病例回顾分析,这些宝贵的临床经验和资料可以极大帮助在场医生增进对该疾病的认识。来自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的刘红教授分享了qPCR这一较新的分子技术在不典型感染性皮肤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最后,福建医院的林雅燕医生和中国医院的王小坡医生分别对4例皮肤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和1例皮肤苏尔加分支杆菌感染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展示。
会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诸位讲者精心的准备和精彩的演讲令在场听众耳目一新、受益匪浅,相信必将为在场各位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起到启示和引领作用。
通讯员:陆小年医院皮肤科
21性病学组专场(二)5月27日下午16:00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会议室继续召开了性病学组第2次会议,本专场主题为病毒感染相关性皮肤病。本场会议也是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性病学组自今年改组成立为“性病与感染性疾病学组”以来,首次在此次年会为“病毒感染相关性皮肤病”单独开辟一个专场,会议由来自医院徐金华教授、浙江大学医院程浩教授、医院的张子平教授领衔主持。
该专场就大家感兴趣的病毒感染相关话题展开讨论,首先由来自医院的马翠玲教授讲述与EB病毒相关的皮肤病,该类皮肤病可表现为急性发病或慢性活动性感染,与淋巴瘤、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密切相关,临床上易漏诊、误诊,马教授的演讲增进了在场医生对该疾病的了解和重视。随后,徐金华教授对“生殖器疱疹与妊娠”这个困扰了性病患者和医生很久的话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徐教授就生殖器疱疹患者的分娩方式、新生儿传播的危险性、在孕期间使用抗病毒药物的问题进行了清晰、详尽的阐述,为在场听众对该病的认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医院的张谊芝教授带来的“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症与HPV感染”,从基本病理到新兴分子技术多个角度演绎了精准医疗的概念,具有巨大的创新性。来自医院张子平教授展示了其对尖锐湿疣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包括皮损部位、HPV分型、T细胞亚群、性伴数量和安全套使用情况,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患者教育。医院的杨慧兰教授诠释了糖皮质激素在重症带状疱疹中应用的利弊。最后,来自昆明医院的李玉叶教授就艾滋病合并尖锐湿疣的诊治,为性病科医生拓宽新的诊治思路。
会议现场座无虚席,走道、门口都挤满了全神贯注的听众,每一部分内容都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每一位讲者都激情生动、娓娓道来,最后圆满结束了今天的两场性病学组专场。
通讯员:陈荪奕医院皮肤科
22遗传病例展示与讨论专场5月27日下午16:00-18:00于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会议室进行了遗传学组病例讨论专场,会医院张福仁、中国医学科学院王洪医院徐哲教授共同主持。
会议根据显示内容分为学术汇报和病例显示两部分,首先由医院的糜自豪博士就麻风的编码区域变异的发现做了详细的汇报,展示了外显子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来自昆明医院的李晓岚教授汇报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中TLR基因的甲基化和转录的研究,使在场观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研究与基因研究的结合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来自中国医科院皮肤病研究所的王洪生教授课题组报告了一例新发现的分枝杆菌,并详细的解释了其转录组的变化。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一附院的李捷教授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遗传易感性进行了报告。另外张佳,王艳红,苏惠春,汪盛,徐浩翔,朱正伟,肖学敏,罗勇琪也对各自的研究和病例进行了精彩的汇报。
整个专场内容丰富多彩,为大家的临床科研工作提供了新颖的思路,也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的空间。
通讯员:孙医院
CSDCMA资讯平台原创资讯,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分会宣传中心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