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县万医”专栏
郴州站
病例报告者:医院王才安
患者,男,59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胸痛8年,加重1月”入院。
患者自诉8年前活动后出现胸闷胸痛,为阵发性,休息数分钟可缓解,伴有出汗,放射到右上肢,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药物治疗后好转。年,患者症状加重,外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因肾功能不全未行冠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仅坚持药物治疗。
1月前,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加重,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向咽喉部、背部放射,伴有出汗和濒死感,血透后心绞痛发作更频繁,同时伴有低热。
外院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中段弥漫性狭窄,回旋支近段严重狭窄,右冠状动脉(RCA)近中段狭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稳定斑块等治疗无好转,收入院。
外院彩超显示右侧颈内静脉长期血透管内附壁血栓形成,血液透析时发现长期血透管体外段有渗血。
既往有痛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高血压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7.2℃,脉搏6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69mmHg。右侧颈内静脉留置长期血透管,双肺未闻及湿性罗音,心界不扩大,心率64次/分,律齐,心音可,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右侧股静脉留置临时血透管。
辅助检查:入院查心电图见aVL、Ⅰ导联T波倒置,V5、V6导联T波低平倒置。
肾功能:尿素氮15.83mmol/L,肌酐.4μmol/L,尿酸.0μmol/L。甘油三酯1.05mmol/L,总胆固醇3.73mmol/L,低密度脂蛋白1.96mmol/L。血常规:白细胞8.70×/L,中性粒细胞61.10%,红细胞2.35×/L,血红蛋白72g/L。
心肌酶、肌钙蛋白正常,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pg/ml。
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痛风;脓毒血症?
诊治经过给予抗栓(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脂(阿托伐他汀)、降压(硝苯地平)、降低心肌耗氧和调节心率(美托洛尔)、抗凝(低分子肝素)等基本药物治疗,定期进行血液透析。
建议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但患者拒绝。故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拟在感染控制后行PCI治疗。
5月1日,患者感胸闷胸痛、左手臂胀痛,硝酸甘油持续泵入不缓解。复查心电图示V3~V5、Ⅱ、Ⅲ、aVF导联ST段较前明显压低。复查冠脉造影示严重三支病变,考虑罪犯血管为前降支。
予以前降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3.0mm×29mm、3.0mm×36mm两枚。术后患者胸痛症状缓解,尿量明显减少。
5月3日,患者再次出现剧烈胸闷、胸痛伴气促,给予吗啡注射+持续泵入硝酸甘油仍反复发作。复查心电图示Ⅱ、Ⅲ、aVF、V5、V6导联ST段下移,考虑RCA为罪犯血管。行RCAPCI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3.0mm×24mm、3.5mm×29mm两枚。
入院后患者贫血有所加重,给以红细胞2.0U输注。5月3日晚,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行急诊血液透析后,呼吸困难症状得到缓解。
5月4日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U/L,血钾6.23mmol/L。患者感到肌痛、肌无力。
心电图提示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再次行急诊血液透析,血钾降至正常,心电图恢复正常。
5月6日患者诉肌痛、肌无力症状加重。复查肝功能:ALTU/L,AST.1U/L。肌酸激酶U/L,肌酸激酶同工酶85.7U/L,肌红蛋白.3ng/ml。
胸部CT: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右下肺压迫性肺不张,双侧胸腔积液。行胸腔穿刺引流,胸水检查提示为漏出液,考虑与患者小便量减少和心脏负荷增加有关,加强血液透析后病情好转。
综合临床症状和肌酶进行性升高的表现,考虑患者为横纹肌溶解。给予适当补液,增加血透频率,停用他汀类药物,患者肌无力症状逐渐好转,小便量逐渐增多。
专家点评中医院杨跃进、胡奉环教授指出,PCI术后发生横纹肌溶解的病例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该例患者的RCA应该是罪犯血管,但是分两次进行PCI手术,并先处理前降支也是可行的。这主要因为该患者的前降支和RCA均严重狭窄,TIMI血流也都为3级。
至于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横纹肌溶解,除典型的肌肉痛、肌酶高等临床表现外,还可能伴有肌红蛋白尿。治疗策略上主要有停用他汀、利尿、透析等。
专家临床生涯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