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甚至闭塞,怎么办

要点总结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药物治疗(抗凝抗血小板),介入治疗(球囊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药物治疗,外科治疗(颞浅动脉与颅内动脉搭桥手术),介入治疗(球囊成形支架置入)。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亚裔人群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占30%-50%。、

根据《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ICAS的治疗手段主要有:

一、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性ICAS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启动抗血小板治疗,并长期应用。可供选择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ICAS患者发病早期,推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以降低血栓栓塞导致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1周后重新评估风险,决定是否继续联合治疗,联合用药时间不宜超过发病后3个月。二级预防不推荐常规使用抗凝治疗。

ICAS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降压启动时机及血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原则为逐步平稳降压;选择降压药物应充分考虑患者全身靶器官损害及对药物耐受性等情况,可优先考虑长效降压药物。

ICAS患者推荐早期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1.8mmol/L(70mg/dl)或至少降低50%。

ICAS伴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靶目标为HbA1c7%可能是合理的。

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其他危险因素。

二、血管内治疗

治疗ICAS时,目前血管内治疗方式主要有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balloonangioplasty,PTBA)、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术、自膨式支架置入术。

1.症状性ICAS的血管内治疗手段主要有球囊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术、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治疗方式。

2.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术前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mg/d,联合应用≥5d,或一次性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mg和(或)阿司匹林~mg]。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持续使用至术后3~9个月酌情改为单一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参考血小板功能或相关基因检测的结果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

3.术中肝素应用:术中根据体重持续使用肝素预防操作导致的血栓形成。

4.麻醉方式:根据导管室条件及医师经验选择ICAS血管内治疗的麻醉方式。

5.血管内治疗术前充分评估手术路径;对于血管路径较迂曲的患者,如果反复尝试支架不能到位,可以适时终止手术。

6.建议测量靶血管直径,在选择扩张球囊或球囊扩张支架时,其直径不应超过狭窄远近端正常血管直径。

7.治疗穿支动脉较多部位的血管狭窄时,如大脑中动脉M1段及基底动脉,可以通过血管壁成像如高分辨MRI评估血管病变情况,以评估穿支闭塞风险,谨慎选择适合血管内治疗的患者。

8.应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及危险因素控制,定期复查,尽可能避免或早期发现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9.允许血管内治疗后一定程度的残余狭窄。

颅内大动脉闭塞

约1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这类疾病可统称为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疾病(LAOD),

根据《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以下简称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其概念的基本内涵包括:①症状性:经积极内科治疗仍然有症状波动或症状恶化;②血管闭塞的病因学:动脉粥样硬化性;③血流动力学:经血管影像学检查无前向血流信号(TIMI分级为0);④闭塞时间:颅内大动脉闭塞时间超过24h。

一、药物治疗

1.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措施;

2.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及主要出血不良反应上无显著差异;

3.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如不能接受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可以参照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强化内科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强化内科治疗对改善预后、预防卒中复发可能是合理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强化内科治疗至少应该持续3个月;

4.一些可以促进脑侧支循环建立的药物,对于降低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卒中复发及神经功能损伤上可能是有益的。

二、外科治疗

主要的治疗方式是颞浅动脉与颅内动脉(主要是大脑中动脉的搭桥)搭桥手术治疗。

1.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患者,经过强化内科治疗仍然有症状恶化或者症状反复发作,灌注评估及侧支循环评估发现患者有失代偿,在有经验的中心开展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可能是有益的;

2.对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病变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仍然是一种有较高围手术期风险的有创治疗,手术应该在有经验的中心开展;

3.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行血管重建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方式及患者入选的严格适应证仍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明确。

三、血管内治疗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内科治疗疗效欠佳,而外科治疗的结论尚不确定,当前神经介入技术在临床广泛开展,在此前提下,借鉴心血管内科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治疗的经验,对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尝试血管内治疗(球囊成形/支架置入)也是必然之选择。

1.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患者,经过强化内科治疗仍然有症状恶化或症状反复发作,灌注评估及侧支循环评估发现患者有失代偿,采取血管内开通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2.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开通治疗是一项微创的治疗方法,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因此应在有慢性颅外动脉闭塞开通经验、有丰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经验、围手术期并发症6%的中心开展,以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从而充分发挥血管内治疗的疗效;

3.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开通治疗的时机、开通手术方式及患者入选的严格适应证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明确。

—THEEND—

磁共振易损斑块诊断技术(MR-VPD)

MR-VPD依据多对比度磁共振数据,对动脉硬化斑块的成分和结构进行自动识别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斑块类型,评估斑块的风险程度,得出分析结论和报告,提示高危风险,为患者提供准确判断,为临床采取合适的医疗措施提供精准参考。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诊疗目标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dmzy/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