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姐姐介绍
本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专业: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班),GPA3.5+,TOEFL,GMAT
来源:M姐姐摄影作品
录取学校:(共申请5个国家,11个学校MBA)
香港中文大学MBA+港币,奖
香港科技大学MBA+港币,奖
新加坡国立大学MBA
南洋理工大学MBA+新加坡元13,奖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MBA+美金30,奖
卡尔加里大学MBA+加币15,奖
瑞尔森大学MBA
伦敦大学城市学院贝叶斯商学院MBA(前卡斯商学院)+英镑23,学校奖/+英镑23,可口可乐全球女性领导力奖学金(一个申请季,同一所学校,前后拿到两个半奖的奖学金)
申请初衷
留学似乎一直在我的清单上,但又一次次擦肩而过。
大三可以去加拿大,但我放弃了;研究生可以全奖去美国,也放弃了。毕业后追随自己的内心,去了心中理想主义的圣地——新X方,当老师。
后来从北京到迪拜,从新X方讲课到工程公司做业务,再到和阿拉伯奢侈品巨头做合资公司,打拼14年,和几十个国家的人一起工作过,从底层做到Director。这些年,看过贫苦,见过奢华,拥抱过改变,经历过起伏。一路狂奔,直到疫情让一切慢了下来。一个声音再次问自己:Isittherighttime?
和很多20多岁的申请人不同,37岁的人生不好再说走就走,人生信条里多了一条:不(少)犯错。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事业、生活、父母、养老…...当一个决定要背负太多目标时,人会变得寸步难行。于是抽丝剥茧,必须围绕主线做出选择和规划。而这个主线就是:自身和事业的最大化发展。
来源:M姐姐摄影作品
于是,基于自身优势的知识提升、国际人脉拓展、项目平台助力、市场加持成为几个初步判断标准。综合考虑,MBA于我可以是这一阶段人生最好的加油站和加速器。当然,顺便,把清单上的"留学"打钩,笑着对20多岁的自己说:Nowistherighttime。
留学机构选择
本来是很自信要自己申的,但是考试有些拖拉,导致留给申请的时间比较紧,自己又对顾问行业是充分尊重和信任的,于是请朋友推荐,就这样认识了小华。朋友的推荐语就四个字:绝对靠谱。即便如此,开始我对机构还是半信半疑的。但接触下来,信任在一点点加深:从8月份开始认真准备考试时和小华的第一次接触,到11月底考完GMAT,小华给我的感觉就是:专业,温润,干净,有力。于是12月中旬考完TOEFL后,决定最后沟通一次,确认了以DIY为主、小华和团队予以顾问支持的方式合作。回头想想:和小华合作是整个申请中最好的决定。
考试
只想说留出时间,好好准备。过程可能很辛苦,但是如果利用好,很受益。整个申请我的遗憾就在于过低的GMAT分数。但是,年纪大的好处在于:没有太多的试错机会,需要当机立断;也学会了在现有的条件下做最大的努力和争取最好的结果。如果你有时间,建议拼一下。
GMAT:我有上网课(完全不是建议大家上网课,每个人情况不同,这里只是谈谈个人的想法),很感谢姜梦奇、胡勇、高宇琪团队,对我整个的思维、语言、数学(对,数学)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有一种任督二脉被打通的感觉。虽然我考的很差,但确实是自己的临场状态原因,我感谢自己认真准备了这个考试。
TOEFL:选择托福唯一的原因就是可以在家考-疫情原因,线下考试经常性、无征兆的被取消。托福对我虽不算难,一共全力准备了大概10天,但是机考的计时口语和写作还是要认真练的。我一点不敢怠慢,买了几本书,把上面所有的口语题目都计时反复练习了,写作也认真整理了思路和模板,计时练习了几篇。做了大概最后5套TPO模考题,也买了一套官方的口语模考,根据评分做了针对性的调整。最后口语和写作都是满分(GMAT的作文也是满分)。
来源:M姐姐摄影作品
仅就口语谈一点感受:个人建议官方的口语模考还是可以做一做的。托福口语的评分有两部分组成:先是机器评分,然后是人工评分。其中机器分数会是人工分数的基础。也就是说:你必须在机器那里得到一个高分,才可能在人工那里得高分。而机器是听不懂内容的,只会根据一个声学的标准判断。这就要求你必须了解机器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官方的口语模考,它会用同一套机器评分系统给你打分,并且附上详细的报告。我就是看了自己的报告,做了调整,把分数提高到了满分。顺便说一句:托福考试一定好好练,因为后面的学校申请、找工作,还很可能会有Kira面试,它和托福考试特别像。
申请之旅
本以为考试是最辛苦的,后来才知道,考试其实是一份简单的快乐。真正让我连轴转的是申请材料的撰写和提交,让我彻夜难眠的是录取后的纠结和取舍。
从12月底进入申请状态,到3月29日最后一个结果出炉,3个月,5国11校8offer,全球Top11,98.8万RMB奖学金,靴子落地。
选校
在迪拜很多年的好处是:见惯了多个国家的人工作生活在一起,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也是各国出差、全世界做生意,思考问题的角度天然会更加“国际”一点,不太钻牛角尖。
关于选校,开始只是想试试北美的学校,但是鉴于亚欧中东的发展前景、小华和业界前辈的建议、以及个别国家签证的风险评估,决定混申。当初筛名单列出之后,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干脆把这个申请当做一个实验吧!世界这么大,我想去试试:高龄、低GMAT、超长工作年限,我要看看到底结果会怎样。于是,11所学校的名单不再只是一个申请列表,也是我用自己做的一个有趣的实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来源:M姐姐摄影作品
和学校沟通
这是所有环节里面我认为最容易被忽略却是最需要重视的。以前一直认为学校网站上的"欢迎联系我们"和"resumereview"这样的话就是客气客气,但是现在才知道:大多数学校是真诚的!和学校的沟通一定是申请前、中、后非常重要的环节。
开始我完全不想沟通,但是小华坚持我必须问一遍,她说我的工作年限比较长,有可能一些学校会拒收——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于是一个一个学校问过去,才知道,很多学校看到我的“14年工作经验”会直接给“拒信”。
当然,还是有很多学校会告诉我欢迎申请,需要注意什么,甚至告诉我具体打动他们的点、可以申请什么样的奖学金、面试人会问什么问题、我可以在面试中问学校什么问题等,包括像我曾经的梦校HECParis也给了我很积极的反馈,鼓励我申请(后来综合考虑并没有申请):最终,前期沟通顺利的,全部给了offer+奖学金!
自我梳理
14年的工作,涉足过不同领域、不同国家,让我有很多故事可以讲。但,问题也就在此:我需要用几百个单词把自己、项目和未来讲明白,并且要impressive和convincing。这就需要我不断自我剖析,反复挖掘,再不断舍弃,把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想深入、想细致,把主线想明白、想透彻。我十分庆幸有学校的这些题目,逼迫我对过去和未来深入思考并用最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来源:M姐姐摄影作品
申请Essay
当梳理工作完成了,申请材料的撰写就不再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而是一件艰苦但很有成就感的事。最耗时的是第一所学校,我几乎用了一周的时间撰写和修改,加上还有VideoEssay,搞完第一所学校,感觉半条命都要没了。我当时看着自己定的1月份密集的提交日期,感觉压力很大,但内心是莫名的坚定:肯定能赶得上。接下来就和小华一起进入了没日没夜的狂奔:写-改-再改-定稿-提交,如此往复。30天,11所学校,终于在除夕前提交完了所有申请。
面试
我一共收到9个正式面试。但其实,港中文、南洋理工、Bayes(以前叫Cass)提前沟通时也有pre-interview,Bayes的GlobalWomensLeadershipScholarship有单独面试。所以,我一共经历了13场世界各地的面试。
来源:M姐姐摄影作品
面试邀请来地相对集中,又是密集的准备和战斗。经历过新X方多场一千多人的演讲和工作中不计其数的meeting,presentation,seminar,和人交谈本身对于我并不是障碍。但正是因为经历过最严格的"说话"考验,才知道准备的重要性,加上GMAT成绩不高,我丝毫不敢怠慢。面试是从“面经”开始的,我把所有能找到的每一个学校的中英文面经都找到,包括面试人的背景。
之后的准备也是特别细致:从总体规划,到具体面经的逐条筛查,到小华和我模拟。小华也把过往的一些经验和团队找到的资料告诉我,让我做到知己知彼——这太重要了。每一条面经的题目我都认真的把回答写下来的,和小华讨论,确定最佳框架。然后认真用口语的方式讲、修改、再讲,我要求自己最终做到讲的精炼、层次分明、内容有细节、故事有起伏。
来源:M姐姐摄影作品
同时,因为面试有30分钟和60分钟+两种,我的每一个回答还都考虑到不同情境,做适当丰简调整。最后,几乎所有面试了的学校都对我的面试做出了极高的评价。Iknewit,Ideservedit。我之前一直以为分数是最重要的,但一些学校给我的反馈是:我们拒了很多GMAT以上的学生,而你的面试表现太好了,让我们觉得必须录取你。所以,至少很多学校真的是"综合考虑"的。关于面试,请一定重视面经,自己一定要逐条的过,反复讲几遍,请朋友帮忙听一听。
决定
在自己有硬伤的情况下,一共收到了新加坡国立,南洋理工,港科大等8个offer,然后,就是整个过程最劳心、最纠结、唯一彻夜难眠的阶段——做决定。
这是一个必须面对自己真实内心的过程:有什么、要什么、弃什么?一直有名校情结的我,由于GMAT分数过低+超长工作年限及当前个人的情况,无法去M7级别的学校有些遗憾,所以当新加坡国立这个全球排名11的offer来了之后基本是不再想考虑其它学校了。但是,认真地思考让我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最初选新加坡和香港的学校主要是因为亚洲的发展前景和区域人脉的打造,但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国际化程度欠缺了一些,同学们和我的同质化程度高了一些。同时亚洲的整体内卷程度对一个37岁的中年妇女并不友好,我的跨文化整合和管理优势并不能充分发挥。相反,英美可以给我更大的空间,更好的平台,更需要的资源和连接。所以,选择的天平逐渐偏向英美。
来源:M姐姐摄影作品
在UCSD和Bayes之间也是纠结到最后,两个学校都对我展示了极大的热情,也都给了丰厚的奖学金。从学校在中国人中的知名度看,Bayes似乎不是最佳选项,但是混迹天涯的中年妇女和小姑娘的不同在于:虚头巴脑的东西不重要,甚至学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项目本身的实力、地理位置和人脉可以起到的杠杆作用、以及项目和我多年的积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
来源:M姐姐摄影作品
Bayes有几个点打动了我:
1.Bayes商学院:三冠王,在英国、欧洲和中东享有盛誉,在金融圈地位很高,可以敲开任何金融机构的大门,且坐落在伦敦金融城,临近科技城,近水楼台,networking资源丰富;学校有很强的MA研究所和自己的金融咨询服务,这是我非常希望提升和深入发展的领域;学校的MBA课程以实战为主,教授大多有多年实际操盘经验,多国银行行长、证监会高管都毕业于Bayes,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刘明康也是BayesMBA校友,教学质量和资源不俗;学校活动请到的嘉宾也是英国女王、皇室成员、英国财政大臣这样的级别,实力可见一斑。
2.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最大外汇交易中心、最大国际跨境银行业务中心、第三大股票市场,在外汇、大宗商品、债券、保险领域都是世界翘楚;世界文化中心-我心心念念的博物馆、剧院、教堂、咖啡厅、艺术中心、名人故里、乡野村居...一段段英国和欧洲的历史扑面而来,感觉终于可以深入体会。
来源:M姐姐摄影作品
3.协同效应:亚洲-中东-欧洲,这是一条独特的属于我的资源和事业线,欧洲资源的加持会对我的人脉和事业发展有最大的协同效应。
4.奖学金和学校支持:Bayes给了我两个半奖-BayesWomen‘sScholarship和Coca-colaGlobalWomensLeadershipScholarship。后一个是由可口可乐公司赞助的,旨在培养、连接、支持全球女性领导人,每年Fulltime项目只有一个获奖人,遴选标准十分苛刻。我作为GlobalWomensLeadershipProgram(GWLP)的Scholar会进入项目的Executiveboard,并持续几年,有很多机会直接接触全世界的优秀领导人,并且在项目中担任重要角色,帮助连接、发掘、培养、支持全球女性领导人,同时享受项目给予的全面的职业和个人发展支持。这是一个申请之初就很吸引我的项目和奖项。由于只有被MBA录取的学生才有资格参选GWLP奖学金,所以她来的较晚,是在我申请接近尾声之时才落实的。那一刻,我也知道自己想去哪里了。
写在后面
世界这么大,我去试了试:廉颇老矣,健饭胜昔。
01
关于年龄和选择
其实,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已经“人到中年”。这么多年只是努力地做好应该做的,奔向希望去的方向罢了。当然,现实的压力并不会因为内心的“不服老”而自动消减。我只想说:
1.希望永远会有,改变永远不迟,虽然大龄真的会关闭很多机会窗口,但也会让我们更专注。在这个喧嚣的世界,少一些选择和干扰,有时未必是坏事。人生的丰富与精彩又怎能只用一个数字概括。
2.观众是不会为演员埋单的:生活的苦辣酸甜最终都是自己承受,我们最终也只需要对自己的内心交代。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想清楚有什么、要什么、弃什么,同时敞开心扉,审时度势。珍惜当下,感激生活的点滴馈赠;全力奔跑,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来源:M姐姐摄影作品
02
关于顾问
这些话我其实想在开头就说,但害怕被认为是软文,毁了我对小华的敬意和谢意,所以放在最后写。
professional
专业
小华非常专业。她让我重新认识了留学顾问这个行业。时间规划、考试、成绩单准备、选校、简历、学校沟通、邮件撰写、文书整理、网申、面试、面后维护、奖学金申请和补要等等,一系列事项,事无巨细,小华和团队给予了我最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只写几个细节:
来源:M姐姐摄影作品
1.文字撰写:这是特别耗费功夫的。我的每一篇文字材料,包括邮件、AO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