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琪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合并脑梗患者

患者类型

√老年患者

√卒中患者

出血与缺血风险评估

GRACE风险评分项目得分年龄:60-69岁68心率:50-69(次/min)3动脉收缩压:-mmHg34肌酐水平:0.40-0.79mg/dL40Killip评级:Class10心肌酶水平升高:是39ST段变化:是28入院时心脏骤停:否0得分:高危(分)CRUSADE风险评分项目得分红细胞比容:31-33.9%7血肌酐清除率:15-30Ml/min35收缩压:≤90mmHg10心率:≤70次/min0性别:女8是否心力衰竭:否0既往血管疾病:是6糖尿病:否0得分:极高危(66分)

本病例抗血小板策略的重点

●老年ACS患者同时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与缺血风险,在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时应注重出血与缺血的平衡;

●既往卒中史的ACS患者缺血风险高,应积极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易增加既往有卒中史的ACS患者的出血风险,既往卒中史是颅内出血的危险因子,因此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是抗血小板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比阿司匹林和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是ACS合并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合理选择。

援引指南或证据

●AHA/ACCNSTE-ACS指南针对老年患者的P2Y12受体抑制剂的使用,说明氯吡格雷有充分的研究证据,支持其在老年患者中的使用,所以在该指南中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使用推荐等;不建议≥75岁患者中使用普拉格雷;替格瑞洛数据缺乏。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合并出血防治多学科专家共识》ACS合并缺血性卒中/TIA的患者建议抗血小板治疗,建议卒中发生1年内的患者优选氯吡格雷。

病史资料(女,69岁)

就诊时间:年9月21日。

主诉:间断胸闷、心慌1月余,再发加重1周。

现病史:1月前患者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短症状,位于心前区及胸骨中下段,无明显胸痛和放射痛,不伴头晕黑矇、呕吐和咳嗽,无恶心、呕吐,每次持续时间3到5分钟,休息可缓解,1周前以上症状加重。

危险因素:高龄、脑梗史。

体格检查:T36.5℃,P66次/分,R20次/分,BP/76mmHg。

实验室检查:cTnⅠ0.58高,CK7.27较高。

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下壁ST异常,疑为心肌缺血或心肌损伤。

彩色超声诊断报告: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斑块、左室壁运动异常、二尖瓣及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术前用药情况:阿司匹林mg;氯吡格雷mg。

造影及手术过程

造影结果示无钙化,冠脉类型为均衡型,LM未见明显狭窄病变,前向血流TIMI3级;LAD开口见60%~70%狭窄病变,近中段见50%~80%的狭窄病变,前向血流TIMI3级;LCX近段见40%~50%的狭窄病变,近中段见90%~99%狭窄病变,前向血流TIMI3级,RCA近中段见30%~50%狭窄病变,中段闭塞,前向血流TIMI0级,造影结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三支病变,术中预于回旋支及右冠置入支架,术后给予替罗非班针泵入,加强抗凝治疗。

PCI术后及随访

术后心电图:广泛ST异常、可能心肌缺血。

术后给药情况:阿司匹林mgqd;氯吡格雷75mgqd;肝素;替罗非班;

随访结果:无。

病例总结

对于不同的患者应该个体化治疗,抗血小板、降脂作为经典的用药一直在广大患者中备受推崇,长期的抗血小板有效的降低死亡风险,做到预和防的统一。。

用药体会

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前的出血风险评估,做好出血预防,选择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氯吡格雷mgLD/75mgMD显著降低UA/NSTEMI患者长期缺血风险,遵循共识指南——







































白癜风盲目用药的危害
江苏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gzdm/1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