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第九周教学内容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大学体育第九周教学内容

学习内容:

一、体质与健康

二、居家锻炼内容与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掌握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和评价标准,加深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理解,为科学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居家练习,熟悉所学项目基本技术练习方法,打好身体素质基础,为疫后复学选项课程学习做好准备。

学习与思考:

(1)体质的概念,评价体质的指标有哪些?

(2)什么是健康?一个人的健康包括哪些内容?

(3)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标准是什么?

(4)何为亚健康?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有哪些?

(5)结合大学生生理特征,谈一谈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体质与健康

第一节 体质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也就是说,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秉承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从体育学的角度来认识体质,通常认为体质是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它是指机体有效与高效执行自身机能的能力,也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它是众多参数的综合,包括与健康相关的、与技能相关的以及与代谢相关的多个体质参数,它直接与整体生活质量相关。可以说,体质更多地是从人体机能和技能角度考察机体的健康,是个体健康的综合评价。需要指出的是,体质的发展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结果,只有规律性的身体锻炼才能获得最佳的体质。

二、体质的特点

(一)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体质反映着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中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内在脏腑之偏倾和机能活动之差异,是对个体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概括。

(二)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

体质普遍存在于每个个体中,每个人作为一个形神的统一体,必然会显现出自己的身心特性。这些特性全面地体现在人体形态和机能的各个方面的差异性上。这种差异,由于它的全面性而在不同个体之间表现为复杂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并非没有规律可循,体质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其规律,并就体质做出合理的分类。

(三)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质秉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等,又使得机体体质具有可变性。但体质是一个随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演变的生命过程,在生命过程中的某阶段,体质状态具有相对稳定性。

(四)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体质的连续性体现在不同个体体质的存在和演变时间的不间断性上,体质的特征伴随着生命自始至终的全过程,或表现为特定生理状态下的生理反应性,或表现为特定病理状态下的发病倾向性。偏于某种体质类型者,在初显端倪之后,多具有循着这类体质固有的发展演变规律发展的趋势,体质的这种可预测性,为通过体育运动进行疾病预防提供了可能。

三、个体体质特征的构成

体质是通过人体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的。因此,个体体质特征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3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一)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人体形态结构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脏腑、血液等),其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体质研究者重视。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等。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一般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来判断,是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

(二)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形态结构是产生生理功能的基础,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着机体生理功能及对刺激反应的差异,而机体生理功能的个性特征,又会影响其形态结构,引起一系列相应的改变。因此,生理功能上的差异也是个体体质特征的组成部分。

人体的生理功能是其内部形态结构完整性、协调性的反映。因此,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反映了脏腑功能的盛衰偏颇,涉及人体消化、呼吸、循环、生殖、运动、生长发育、精神意识、思维等各方面功能的强弱差异。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新陈代谢情况,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或偏于兴奋、或偏于抑制的基本状态等,都是机体生理功能的表现。诸如心率、面色、呼吸状况、体温、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睡眠状况、皮肤肌肉的弹性、须发的多少和光泽等,均是机体生理功能的反映,是了解体质状况的重要内容。

(三)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在体质构成因素中,形态、机能、心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因素是体质概念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等的差异。

体质是机体所具有的各种特性的总和,而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所以,体质即是特定身体素质和相关心理素质的综合。身体素质是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本质特征,它概括了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生命活动或形体运动中的反映,与人的体格、体型、机能、神经、心理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心理素质概括了人体心理上的本质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体的素质,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情感行为、感觉、知觉、态度、个性、性格、意志等均称为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心理素质产生的基础,心理素质在长期的显现中又影响着身体素质,二者的关系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产生互动作用。

四、体质的评价指标

体质的评价是通过个体体质特征的构成内容来体现的。因此,当评价一个人的体质状况时,应从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心理特征方面进行综合考查。通常评价体质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包括体表形态、体格、体型、内部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协调性。

2)身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功能。

3)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及走、跳、跑、投、攀越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4)心理的发育水平:包括智力、情感、行为、感觉、知觉、个性、性格、意志等方面。

5)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各种精神心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因、疾病损害的抵抗、调控、修复能力。

第二节 健康的观念

一、健康观念的历史演变

1.健康的生命观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健康就一直备受人们的   1.用爆发力交替腿的位置像原地登山跑一样

  2.先向前迈出右腿,弯曲并置于胸部下侧,快速吸一口气后前后腿同时用力在空中互相变换位置,落地以后就成为右腿在后而左腿取而代之处在前侧位置。依次循环。

练习方法:20-30秒/组,重复3组,组间休息30-40秒。

4、波比跳:主要肌肉群:股四头肌,其他肌肉:三角肌、腹直肌

动作要领:双脚后跳,躯干与腿部在同一直线,保持动作稳定与连贯,收紧腹部,有短暂腾空。

练习方法:15-20次/组,重复3组,组间休息一分钟。

5,平板支撑:腹横肌、骨盆底肌群以及下背肌。

动作要领:肘关节和肩关节与身体保持直角。在地板上进入俯卧姿势,用脚趾和前臂支撑你的体重。手臂成弯曲状,保持身体挺直。

练习方法:每组保持60秒,每次训练4组,组与组之间间歇不超过20秒

6.一分钟跳绳:主要肌肉群:腓肠肌其他肌肉:比目鱼肌

(跳绳)

(徒手跳绳)

握绳方法:虎口对着绳头,五指握拳,也就是指拇指与食指绕着绳柄一圈(也可用食指和拇指顶住绳柄,其余三指放松握住绳柄,掌心中空)。

动作要领:两手握绳,两臂自然屈肘近腰际,身体微前倾,稍低头,两脚前脚掌落地交替跳,手腕发力摇动绳。

练习方法:每天3-4组,每组连续跳1分钟,组间休息2分钟左右。

结束部分

牵拉放松要求动作放松,以减慢心率为目的。(可根据运动中主要锻炼的部位,有针对性地牵拉练习5分钟)

各部位牵拉示意图

温馨提示:

1.运动时,着装要舒适,以运动装为佳。注意不宜穿得太过厚重,否则运动不便;也不宜穿得太薄,容易受风感冒。

2.早起不宜剧烈运动。早上起来,身体筋骨还没有完全舒展开,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3.运动过后,不易马上喝水,切记剧烈运动后立即喝水,会使循环系统紊乱,喝凉水,容易导致胃肠道痉挛现象的发生。

4.疫后复学在即,居家锻炼要持之以恒,建议同学们由室内转向室外锻炼,选择人员少,空气好的场地进行锻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gzdm/7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