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说:孙浩先生以单味芦荟外用治疗各种出血患者例,其中治鼻衄、齿衄、外伤出血、痔疮出血、其他出血,用撒敷法和填堵法治疗例,均1次止血;滴鼻法治疗45例,1日止血者37例,2日止血者8例,笔者认为本品质粘“似黑钖”(《本草纲目》),敷之与血溶化如胶,能粘合破裂之血管,封闭出血之创面,故能止血。本品为治疗急症血证之要药,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泻下药;心系病证;血证;鼻衄;齿衄;外伤出血;痔疮出血;芦荟;孙浩;长江医话
书籍简介:为了继承现代名老中医学的学术经验,总结学有卓识的中年中医师的学术成就,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组织全国中医师编著了《黄河医话》、《长江医话》、《燕山医话》、《南方医话》、《北方医话》,这项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医话内容,包括内科、妇科、外科、儿科、方药、针灸……,凡能用医话形式表达的,皆可撰写。《五部医话》运用医话随笔体裁;所收载的文稿,大多具有短小精悍、内容充实、学术上有新的建树和较强的实用价值等特点。《长江医话》的目的是将近代长江流域广大中医同仁的各种临床经验、学术理论张研究成就的精华荟萃,进行一次简明扼要的历史性的总结交流,以展示这个地区中医学术繁荣的一个历史断面。
正文:
芦荟是一味常用的内服中药,性味苦寒,有凉肝泻火之作用,用于治疗头晕头痛、耳聋耳鸣、躁狂易怒等肝经火热证,亦可用于外治疮、癣。
但用其外敷止血,于古今方书中尚未见到。
年春,一王姓患者,因患急性粒细医院内科病房,其时患者严重贫血,两口角各有一绿豆大的破溃,血流不止,衣襟、枕巾均为血染。
入院后紧急止血、输血,但出血仍未止,贫血亦未改善。
经全科讨论,一致认为对此患者,补血固属急需,而止血尤显迫切。
患者体质衰弱、口角溃烂一时不易愈合,遍用内治、外敷止血敛疡药均不见效,请口腔科医生会诊,仍不能得到控制,即邀我用中药止血。
余选家传止血药——芦荟3克,研成细末,撒于口角溃烂处,随即沾血溶化如胶,形成一层薄膜,紧贴皮肤,从而出血停止,约4~5天,此两处溃疡自然愈合,患者病情缓解后出院。
小编批注:
孙浩先生除以上小品文外,还基于临床试验写有一篇《孙浩,秦晓菲.芦荟外用止血例[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02):18.》,正文如下:
芦荟性味苦寒,入肝、胃、大肠经,内服有清热凉肝、泻下杀虫的作用。
近几年来,我们运用本品外伤各种出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例中,男例,女57例。
年龄:2~10岁90例:30~60岁例;69~72岁2例。
出血原因:
拔牙30例;鼻衄86例(血小板减少8例,高血压病鼻底小动脉血管破裂5例,鼻粘膜糜烂23例,慢性鼻窦炎27例,上呼吸道感染高热3例,不明原因4例);
血友病因外伤、口腔溃疡出血不止5例:血小板减少性齿衄17例;
一般性软组织外伤36例;
直肠小溃疡1例:
直肠镜活检组破检轧破肠壁小动脉血管1例;
白血病患者口角溃疡1例;
肛裂6例;痔疮13例;下肢溃疡5例。
用量用法
1.芦荟粉适量,用消毒药棉或油纱布条蘸、粘本粉填堵或压迫出血处(此法适用于外仿、小动脉血管破裂出血,量多较涌者):
2.芦荟份5~10克,撒敷出血处(此法适用于局部少量出血,其势较缓者):
3.芦荟粉3~6克,加温开水10~20毫升搅化(水呈褐色,其中有不能溶解之黑色胶粘物可去之),用塑料滴瓶吸入,
令患者仰面,每次滴入出血鼻腔内1~2滴,一日3~5次(此法适用于鼻衄,间断出血,其量较少者).
疗效运用
滴鼻法45例。1天血止者37例,2天血止者8例。
连续运用本法2周、半年至二年以上未出血者43例,停用本法7一10天又出血者(血小板减少症)2例。
运用撒敷法42例,运用本粉填塞或加压法例,均1次止血。
病例介绍
例1:周x,女,64岁。
形体丰腴,有高血压病,常服降压药。
经x医院眼科检查:眼底动脉硬化。
近两年来,两鼻窍经常出血,要求中药止血。
诊见两鼻腔干燥,鼻道内附着血痂。
予芦荟扮6克,嘱取3克,溶于10毫升温开水中,吸入塑料滴瓶中,每次滴入出血鼻腔内1~2滴,一日3~5次。
用药当日血止,连续滴鼻2周,随访2年以上未再出血.
例2:周x,女,10岁。
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3年余,两下肢常见出血性紫瘫。本次因鼻衄不止来诊。
诊见面色无华,唇指皆白,下肢散见葡萄状紫癜,左鼻腔出血自用药棉填塞仍不能控制。
血小板计数:2万。本急则治标的原则,先予止血。
取芦荟粉1克,去原堵塞物,用消毒药棉饱蘸此粉塞入出血鼻腔,须臾血止。
例3:吴xx,男,38岁。
有血吸虫病史,在x医院做直肠镜检查取肠粘膜组织时,轧破肠壁小动脉血管.致出血不止一天多而入院治疗。
入院检查:重度失血貌,精神萎弱。
红细胞8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2.5克,血压70/40毫米汞柱。
当时因出血名,肠腔模糊,用直肠镜内窥无法找到出血点,立即取消毒药棉饱蘸此粉填入直肠(深达8厘米),出血立止。
同时给予输血、输液,扩充血容量,经观察一周未见出血,失血纠正后出院。
讨论
芦荟外用疗疾,最早见于唐·刘禹锡《传信方》:“芦荟、甘草研末,敷癣甚效”。
明代《证治准绳·外科》、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亦有用本品外治口疮、脑疳、鼻痒等症的记载,惟运用本品外治创伤、炎症出血,古今方书均未述及。
笔者认为本品质粘“似黑钖”(《本草纲目》),敷之与血溶化如胶,能粘合破裂之血管,封闭出血之创面,故能止血。
本品为治疗急症血证之要药,值得推广运用。)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长江医话·芦荟的新用途》,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原著/孙浩。题目为小编新拟。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方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