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坏疽性脓皮病1例及文献

文章转载自: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年2月第34卷第1期

作者:张江安,于建斌,李昕,赵蕾,曹瑞祥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右小腿疼痛性溃疡10年,双侧股骨头坏死8年。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右小腿出现脓疱,搔抓后破溃,形成溃疡,溃疡进行性扩大。医院就诊,曾应用强的松等,但具体疗程和剂量不详,病情时好时坏,溃疡反复发生。8医院诊断“股骨头坏死”。6医院行植皮术,术后明显好转。3年前原皮损处再次红肿后破溃,创面有脓液渗出,医院予以“疮疡灵”外用,疗效不佳。门诊以“①坏疽性脓皮病;②股骨头坏死”收入院。患者34年前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否认家族中类似疾病患者。

体检:T37.3℃,P次/min,R26次/min,BP/80mmHg。皮肤科情况:右小腿内侧可见一纵行带状溃疡,约25cm×5cm大小,溃疡周围皮肤见明显的黑褐色色素沉着,其间局部有色素减退和萎缩,溃疡边缘隆起,局部边缘内侧呈潜行性,溃疡较深,基底高低不平,上覆脓性分泌物,有恶臭,局部结污秽色痂,有明显触压痛(图1a)。实验室检查:血WBC8.00×/L,N0.(6.4×/L);尿糖(2+);ES21.00mm/h,CRP15.97mg/LPCT0.ng/mL,BS8.37mmol/L,HbA1C10.5%;溃疡分泌物细菌培养: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粪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免疫球蛋白、补体、ASO和RF均正常。胸部CT示双下肺轻微炎症,腹部超声示脂肪肝。取溃疡边缘皮损行组织病理示表皮上覆脓痂,表皮增生,真皮浅层水肿和小血管增生,胶原纤维增生和纤维化,真皮内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可见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图2~3)。诊断:①坏疽性脓皮病继发感染;②股骨头坏死;③高血压;④糖尿病。

治疗经过:嘱咐患者卧床,抬高患肢;检测血压、血糖;清洁创面,以黄连素溶液湿敷创面;口服吗替麦考酚酯1.0g,2次/d,沙利度胺50mg、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格列齐特60mg、阿卡波糖50mg,均1次/d;静滴亚胺培南0.5g,2次/d,丹参川芎嗪10mL,1次/d。住院期间,血压稳定,血糖控制不佳(4.7~19.7mmol/L)。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第3天,溃疡面较入院时清洁(图1b);治疗1周后,溃疡略变小、变浅(图1c);出院后继续吗替麦考酚酯、沙利度胺等治疗,1个月后随诊时溃疡进一步缩小、变浅,隆起的边缘变平坦(图1d)。应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期间,每周1次查血常规,每两周1次肝肾功检测均无明显异常。进一步随访中。

2.讨论: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gangrenosum,PG)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非感染性嗜中性皮病,好发于40~60岁人群,典型皮损为慢性复发性疼痛性坏死性溃疡。本病约50%伴发系统性疾病,其中以炎症性肠病和关节炎最为常见。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功能异常相关。迄今,尚无治疗PG的特效疗法。首先需寻找和治疗伴发的系统疾病。轻症者治疗包括局部治疗(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和系统治疗(秋水仙碱、氨苯砜、氯法齐明、米诺环素等)。重症或顽固病例以系统治疗为主,包括糖皮质激素、环孢素、沙利度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和TNF-α阻断剂等。

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mofetil,MMF)是一种新型的免疫制剂。年美国FDA批准该药用于预防肾移植排斥反应。近年来,MMF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文献显示,MMF已用于大疱性类天疱疮、寻常性天疱疮、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扁平苔藓、皮肌炎、结节病、坏疽性脓皮病等疾病的治疗。

笔者选择吗替麦考酚酯,而未选择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治疗本例患者,基于如下考虑:①患者合并股骨头坏死,糖皮质激素可能是本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原因;②患者及家属拒绝使用糖皮质激素;③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的应用会加剧这两种情况;④国内外文献报道,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坏疽性脓皮病有效。

采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本例坏疽性脓皮病获得一定的疗效,这与MMF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特点相关。MMF进入体内后迅速水解为活性代谢产物霉酚酸(mycophenolicacid,MPA),MPA则通过抑制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并不影响补救合成途径)的关键限速酶—次黄嘌呤核苷磷酸脱氢酶,使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减少,干扰DNA的合成;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依赖从头合成途径,因此,MMF选择性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除了选择性外,MMF尚能抑制EB病毒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降低淋巴瘤的发生;而且无明显的肝肾毒性。

尽管相关研究较少,但国内外已有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的报道。Hohenleutner等最早采用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环孢素治疗1例顽固的坏疽性脓皮病。该患者先后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氯法齐明、环孢素、环磷酰胺、氨苯砜、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沙利度胺等治疗,病情仍未获得控制,最后应用吗替麦考酚酯(2g/d)、环孢素和糖皮质激素,4周后获痊愈,随访8周未见复发。迄今,观察病例最多的一项研究由Li等完成。在这项研究中,共治疗26例患者,起始剂量1g/d或2g/d,维持剂量2g/d或3g/d,平均疗程12.1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波尼松龙,吗替麦考酚酯作为一线药物治疗11例,二线药物14例,三线药物1例;结果22例(84.6%)获得临床改善,13例(50%)溃疡完全愈合;14例(53.8%)出现不良反应,但多为轻度。据此,他们认为,吗替麦考酚酯可作为一个对坏疽性脓皮病有益的免疫调节剂。除了治疗顽固的坏疽性脓皮病,还有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口周坏疽性脓皮病,以及治疗坏疽性脓皮病伴发Wegener肉芽肿的报道。在治疗坏疽性脓皮病时,吗替麦考酚酯常联合其他药物或方法,如联合糖皮质激素(Li等认为吗替麦考酚酯可作为糖皮质激素减量剂,可作为前期其他药物产生副作用病例的一线治疗药物)、环孢素、英夫利昔,以及联合自体角质形成细胞移植;甚至同时与多种药物(如强的松、环孢素、米诺环素、沙利度胺和抗生素)联合。也有单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的个别病例报道。本病例提示,即使不联合糖皮质激素或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坏疽性脓皮病仍有一定的疗效。吗替麦考酚酯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贫血和白细胞减少,机会感染轻度增加,可能诱发肿瘤和致畸。偶见严重不良反应,如乙状结肠穿孔。笔者报道的病例在应用吗替麦考酚酯期间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吗替麦考酚酯是治疗严重的、或顽固难治的、或糖皮质激素禁忌的坏疽性脓皮病的一种有效药物。但尚需进一步积累更多病例,进行随机对照的研究去证实。

注: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严禁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医疗美容领域的“黑科技,开创“电浆新时代”!颠覆之星

颠覆之星利用辉光放电时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包括热能、紫外辐射、带电粒子、中性活性反应基团如单态氧、臭氧、氮氧化物、羟自由基等以及高压电场)。通过高速粒子流,瞬间穿透病菌细胞,破坏细胞壁结构增加细胞通透性或者破裂,消炎杀菌,诱导病变细胞凋亡。同时,高活性粒子作用于人体肌肤,补充细胞的活性氮氧粒子,增加细胞活性。强化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刺激细胞胶原再生,消除皱纹,逐步溶解黑色素,修复受损细胞,对皮肤进行深层净化,活化细胞,从而达到祛斑的作用。由内而外的调节细胞功能,降低皮肤敏感度,从根本上改善及解决皮肤多种问题。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甲氧沙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gzdmyh/2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