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瑞克替尼
通用名称:巴瑞克替尼片
英文名称:Baricitinib
规格:2mg4mg
备注:美国FDA未批准4mg剂量
适应症:用于成年人治疗中度至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对于一个或多个抗风湿药物不耐受可采用本品治疗,本品可单药治疗或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baricitinib治疗银屑病、糖尿病肾病、特应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疗效,目前均处于II期临床阶段。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1次,日剂量为4mg,对于年龄大于75周岁且具有慢性复发性感染史的患者,推荐日剂量2mg,每日1次,对于采用日剂量4mg治疗的患者,如病情已取得持续控制,可将日剂量改为2mg。
原研药:Olumiant
注册分类:3+3类
产品特点:JAK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JAK激酶,阻断JAK/STAT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条由细胞因子刺激的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免疫调节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临床上JAK抑制剂主要用于筛选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银屑病等治疗药物。
巴瑞克替尼等(JA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Janus皮肤科应用
(JA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Janus-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子(STAT)途径是一种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是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及其他分子进行细胞膜到细胞核信号传导的重要途径,依赖于JAK?STAT途径的可溶性炎症介质参与了很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病。
因此,应用JAK抑制剂是治疗这类炎症性及免疫性疾病的新手段。目前临床上已用于治疗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并且越来越多的病例报告及临床研究证实,JAK抑制剂治疗特应性皮炎、斑秃、银屑病、白癜风等皮肤疾病也取得良好疗效。
一、JAK抑制剂
JAK存在于细胞质,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在受到特异性生长因子、生长激素、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多种细胞表面受体刺激后被激活,使其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并成对结合,二聚体JAK能发生自发性磷酸化,与STAT蛋白结合,使STAT转录因子磷酸化并转移到细胞核内,影响DNA转录,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JAK和特定的细胞因子结合,影响了免疫细胞生长及各方面的功能,在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各个阶段JAK?STAT途径都具有重要作用。JAK家族包括JAK1、JAK2、JAK3及TYK2四个成员,JAK1和JAK3二聚体能够介导IL?2、IL?4、IL?7、IL?9、IL?15和IL?21的表达,对于淋巴细胞功能至关重要;JAK2和TYK2二聚体与IFN、IL?12和IL?23的表达有关。
JAK功能失调与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及髓外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症、骨髓纤维化)和遗传性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高IgE综合征)有关。JAK能够选择性调节免疫功能,使JAK抑制剂作为靶向治疗药物治疗免疫介导的疾病成为可能。
第一代JAK抑制剂包括托法替尼(tofacitinib,JAK1/3抑制剂)、鲁索利替尼(ruxolitinib,JAK1/2抑制剂)、巴瑞克替尼(baricitinib,JAK1/2抑制剂)和奥拉替尼(oclacitinib,JAK1抑制剂)。
托法替尼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个批准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JAK抑制剂,最初用于器官移植的抗排斥治疗,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
鲁索利替尼被FDA批准治疗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巴瑞克替尼目前正在进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及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试验,FDA批准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奥拉替尼用于治疗犬类的特应性皮炎,无人类应用的适应证。第二代JAK抑制剂目前正处于研究阶段,包括pan?JAK抑制剂(JAK1/2/3和Tyk2抑制剂)及选择性JAK抑制剂(选择性JAK1或JAK3抑制剂)[3]。
针对某种特异性疾病的JAK抑制剂目前正在研发中。
二、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1.银屑病:是由多种细胞因子异常调节Th1和Th17通路而导致的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有研究发现,IL?12、IL?23、IL?17为重要的调节因子,前两者依赖JAK?STAT途径信号传导,后者则不依赖JAK?STAT途径信号传导。IL?23刺激Th17细胞产生IL?17,导致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功能异常,通过使用JAK抑制剂阻断IL?23的表达,从而减少IL?17,阻断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和分化。
目前在皮肤科,使用JAK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研究最为广泛,其中以对托法替尼的研究最为深入,有多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但尚未被FDA批准加到适应证中。在两项3期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托法替尼对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有效。其中一项研究显示,以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比治疗前降低75%(PASI75)为疗效指标,连续12周口服托法替尼5mg每天2次或10mg每天2次的患者,PASI75分别为39.5%及63.6%[5]。目前应用较广的为口服托法替尼10mg每天2次[2]。在一项巴瑞克替尼2b期临床试验中,证明了其对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有效,连续12周口服巴瑞克替尼8mg/d或10mg/d的患者,PASI75分别为43%及54%。
同时,外用JAK抑制剂治疗斑块状银屑病也正在研究中,在两项2期临床试验研究中,患者对外用2%托法替尼反应良好。外用1.5%鲁索利替尼每天2次或外用1%鲁索利替尼每天1次与外用钙泊三醇和倍他米松相比,皮损消退更显著(50%)。
2.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有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主要治疗包括使用润肤乳膏等非药物性干预、外用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光疗、免疫调节剂等,但对难治性特应性皮炎疗效较差。
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Th2细胞免疫过度应答是一种重要的发生机制,其中IL?4、IL?5、IL?13和IL?31等均是此反应中重要的细胞因子,IL?4能够刺激B细胞产生IgE,导致特应性皮炎。JAK/STAT途径与引发特应性皮炎的多种细胞因子的信号传递有关,因此,可作为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靶点。JAK1/3抑制剂能显著削弱IL?4的信号传导,降低Th2细胞免疫,减轻特应性皮炎的症状。Levy等首次报道1例难治性特应性皮炎患者口服托法替尼后皮疹及瘙痒症状明显改善。Bissonnette等外用2%托法替尼治疗特应性皮炎的2期临床试验也证实其有效性。
3.斑秃: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非瘢痕性脱发,包括全秃、普秃。研究发现,自然杀伤基因2D表达CD8+T细胞在斑秃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能够引起毛囊中IL?15上调,使攻击毛囊的IFN?γ表达增多。JAK抑制剂能阻断IFN?γ的信号传导并逆转疾病。
目前,有多例口服或外用鲁索利替尼、托法替尼或巴瑞克替尼治疗斑秃起到短期良好疗效的报道[13?15]。Xing等报道3例口服鲁索利替尼20mg每天2次,治疗3~5个月后毛发近于全部再生。Craiglow等报道13例斑秃患者,其中9例口服托法替尼5mg每天2次,平均治疗6.5个月后93%毛发再生,且仅有轻微不良反应。Liu等[13]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90例18岁以上且头皮脱发面积40%的患者,研究表明,应用托法替尼治疗斑秃及其变异型的远期疗效好。
4.白癜风:是一种以皮肤色素脱失为临床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发现,白癜风可能是由于细胞免疫或氧化应激导致黑素细胞破坏而发病,其中CD8+T细胞和IFN?γ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8+T细胞表达IFN?γ,IFN?γ通过JAK?STAT途径介导能在疾病形成和进展中募集CD8+T细胞至皮肤的角质形成细胞表达趋化因子(CXCL)10,最终导致黑素细胞被破坏。在小鼠实验模型中,中和CXCL10或IFN?γ抗体可使白癜风皮损复色。JAK抑制剂通过阻止IFN?γ和下游CXCL10的表达,使白癜风患者皮肤复色,因此可用于治疗白癜风。
年,Craiglow和King[17]首次报道1例白癜风口服托法替尼5个月后95%皮损出现复色。Harris等[18]报道1例白癜风合并斑秃患者,在口服鲁索利替尼后,血清中CXCL10水平降低,且皮肤出现明显复色及毛发量增多。Rothstein等报道白癜风患者外用1.5%鲁索利替尼每天2次,面部皮损显著缓解。还有学者报道托法替尼联合光疗治疗白癜风取得更好的疗效。
5.其他皮肤病:除上述疾病外,JAK抑制剂还可治疗其他皮肤病,如皮肌炎、慢性光化性皮炎、多形红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皮肤型红斑狼疮、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掌跖脓疱病、皮肤T细胞淋巴瘤、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也有一些临床前试验提示,JAK抑制剂在皮肤科的应用可能远比目前更为广泛,可用于接触性皮炎、扁平苔藓、B细胞介导的皮肤功能异常、坏疽性脓皮病等的治疗。目前也有同情用药治疗(北京看白癜风哪里最好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