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河北沧州张西凯
6.炎症性肠病(IBD):
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和未定型结肠炎(IC)。其中,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大多从远端结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端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腹泻、黏液血便、腹痛。CD为一种慢性肉芽肿炎症,病变呈穿壁性炎症,多为节段性、非对称分布,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和附近结肠为主,临床主要表现腹痛、腹泻、瘘管和肛门病变。IC指结肠病变既不能确定为CD又不能确定为UC的结肠病变,病变主要位于近段结肠,远段结肠一般不受累,即使远段结肠受累,病变也很轻。IBD患儿均可合并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生长迟缓和全身症状。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消化学组儿童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年制定的《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本病诊断标准如下:
1
IBD疑似病例诊断:
患儿腹痛、腹泻、便血和体重减轻等症状持续4周以上或6个月内类似症状反复发作2次以上,临床上应高度怀疑IBD。IBD常合并:(1)发热;(2)生长迟缓、营养不良、青春发育延迟、继发性闭经、贫血等全身表现;(3)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脾肿大、皮肤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胃肠道外表现;(4)肛周疾病如皮赘、肛裂、肛瘘、肛周脓肿。
2
UC诊断标准:
1.临床依据:
根据以下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诊断UC,确诊UC应符合(1)+[(2)或(3)]+(4);拟诊UC应符合(1)+(2)或(3)。
1
临床表现:
持续4周以上或反复发作的腹泻,为血便或黏液脓血便,伴明显体重减轻。其他临床表现包括腹痛、里急后重和发热、贫血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
结肠镜检查:
病变从直肠开始,连续性近端发展,呈弥漫性黏膜炎症,血管网纹消失、黏膜易脆(接触性出血)、伴颗粒状外观、多发性糜烂或溃疡、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铅管状),假息肉及桥形黏膜、肠腔狭窄、肠管变短等。
3
钡灌肠检查:
肠壁多发性小充盈缺损,肠腔狭窄,袋囊消失呈铅管样,肠管短缩。
4
活检组织标本或手术标本病理学检查:
①活动性:固有膜内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隐窝炎或形成隐窝脓肿;隐窝上皮增生,同时杯状细胞减少;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
②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隐窝不规则,排列紊乱;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潘氏细胞化生。
2.临床分型:
①初发型:既往无病史首次发作;
②慢性复发型:病情缓解后复发;
③慢性持续型:首次发作后可持续有轻度不等的腹泻、便血,常持续半年以上,可有急性发作;
④暴发型:症状严重,血便每日10次以上,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脓毒血症等并发症。
3.临床分度:
①轻度:患儿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贫血,血沉正常;
②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③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以上、脉搏加快、血红蛋白<g/L、血沉>30mm/h。
4.活动性分期:
①活动期:患儿有典型临床表现,结肠镜下黏膜呈炎症性改变,病理学检查显示黏膜呈活动期表现;
②缓解期:临床表现缓解,结肠黏膜病理检查呈缓解期表现。
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P》,儿童UC活动指数评估标准为:
项目
项目
评分
腹痛
无
0
腹痛
可忽略
5
腹痛
无法忽略
10
便血
无
0
便血
量小,仅50%次数的大便中带血
10
便血
量小,但大多数的大便次数中带血
20
大便性状
成形
0
大便性状
部分成形
5
大便性状
完全不成形
10
24小时内大便次数
0-2
0
24小时内大便次数
3-5
5
24小时内大便次数
6-8
10
24小时内大便次数
〉8
15
患儿是否因为需夜间排便而被迫起夜
是
0
患儿是否因为需夜间排便而被迫起夜
否
10
活动受限情况
无
0
活动受限情况
偶尔
5
活动受限情况
严重
10
PUCAI总评分:分值(0-85)。疾病活动度分类:10:未发病;10-34:轻度活动;35-64:中度活动;≥65:严重活动
3
CD诊断标准
1.临床依据
综合临床、影像、内镜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诊断本病,采取排除诊断法,主要排除肠结核、其他慢性肠道感染性疾病、肠道恶性淋巴瘤。
1
临床表现:
慢性起病、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伴明显体重下降、发育迟缓,可有腹泻、腹部肿块、肠瘘、肛门病变以及发热、贫血等;
2
影像学检查:
胃肠道钡剂造影、钡灌肠造影、CT或磁共振检查见多发性节段性的肠管僵硬、狭窄,肠梗阻、瘘管;
3
内镜检查:
病变呈节段性、非对称性、跳跃性分布,阿弗他样溃疡、裂隙状溃疡、铺路石样外观,肠腔狭窄、肠壁僵硬,狭窄处常呈病变呈跳跃式分布;
4
手术标本外观:
肠管局限性病变、跳跃式损害、铺路石样外观、肠腔狭窄、肠壁僵硬;
5
活检组织标本或手术标本病理学检查:
裂隙状溃疡、非干酪性肉芽肿、固有膜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黏膜下层增宽呈穿壁性炎症。
具有下表1诊断要点①②③者为拟诊,再加上④⑤⑥三项中任何一项可确诊。具有第④项者,只要加上①②③三项中任何两项亦可确诊。
2.临床严重程度:
根据下表2儿童CD活动指数(PCDAI)估计病情程度和活动程度及评价疗效,分为不活动、轻度、中/重度。活动指数0~10分:不活动;活动指数11~30分:轻度;活动指数≥31分:中/重度。
注:1)百分位数法评价身高的方法常分为第3、10、25、50、75、90、97百分位数,即7个百分位等级,如“10→25→50”为上升2个百分位等级;2)以cm/年表示,需要超过6~12个月的测量方可得到可靠的身高速率,与正常相比标准差;3)1周内超过3d体温>38.5℃、关节炎、葡萄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或皮肤坏疽。
4
IC的诊断
综合内镜、多部位活检病理、肠道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资料以及手术后组织病理作出诊断。病变局限于结肠,近段结肠病变重而远段结肠病变轻,病理检查肯定为肠道慢性炎症性病变但不能区分是结肠CD或UC、也不提示淋巴细胞性或过敏性结肠炎,可考虑IC。
7.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种以腹部不适和(或)疼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器质性肠病,病因尚不明确。小儿IBS的诊断标准:
1.罗马II标准:
12个月内至少应出现12周的下例症状,无需连续:
(1)腹部疼痛或不适同时符合下列3条中的2条:①便后缓解;②排便频率改变;③粪便性质改变。
(2)无可用以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
此外可进一步支持IBS诊断的症状有:①排便频率异常(3次/d或3次/周):②粪便性状异常(羊粪样便、硬便、稀软便、水样便);③排便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净感);④.黏液便;⑤.腹胀。
2.4~18岁儿童IBS的罗马Ⅲ标准
如果患儿发育正常,体格检查正常,临床症状符合下述标准,则可诊断:
来源:最新最权威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北京中科医院几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