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今日头条》读者要求,回答了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些问题。整理后先行发给大家,衷心祝大家心脏健康!
动脉粥样硬化(AS)是许多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发生的基础,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如下肢动脉),这一类疾病我们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首先与年龄相关,同时又是其他各种危险因素(如三高和吸烟)共同作用的结果。
part
01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通俗讲就是动脉血管内膜形成了斑块,是脂类物质在内膜下堆积的结果,造成血管狭窄甚至闭塞。我们做颈动脉超声的时候,也是查看有没有斑块。
part
02
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在早期没有造成血管明显狭窄和器官组织缺血的时候,可以完全没有症状。
到了后期,如果血管明显狭窄影响了血流,造成器官/组织缺血,就会有明显的症状,如心绞痛、短暂脑缺血发作、下肢间歇跛行等。如果斑块破裂血管急性闭塞,会造成组织器官的坏死,如脑梗死、心肌梗死、下肢坏死/截肢等,严重还会导致个体的死亡。
part
03
如何确诊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一方面和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和年龄相关,某种程度上,动脉粥样硬化也是一种老化病变。
一般来讲,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和评价包括生化检查、动脉造影、多普勒超声波检查等。
其中较为重要的是颈动脉超声检查,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看这一片森林有没有病虫害,我们只要看几棵树或者一棵树上面有这种病虫害,那么就意味着这片森林都可能被病虫害所侵害了。
颈动脉超声检查一旦看到有斑块的形成,意味着心脑血管也可能有类似的病变,也就意味着将来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的风险会增加。
part
04
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
刚才讲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跟年龄有关,另外就是遗传因素,甚至和性别有关,这些都是不可改变、不可治疗、不可逆转的危险因素。
学龄前儿童就可以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我们称为脂质条纹。朝鲜战场死亡的美国士兵,尸检血管内已经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了。
老年人如果年龄在六、七十岁以上,基本上都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尽管如此,不管是早期病变,还是严重的血管狭窄,都有可能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说到性别,男性责任、压力较大,生活方式相对不太健康,男性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几率更大。
女性受雌激素等因素影响,绝经期之前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情况相对要比男性要少得多,绝经之后发生率会逐渐升高。
遗传因素大家都知道,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很多疾病发生都有遗传背景。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也就是糖尿病),再一个就是吸烟,这四个因素(我干脆称它们为三高一吸)是最传统和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
以上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再加上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共同的促成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part
05
动脉粥样硬化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关键在于如何来预防。预防应从婴幼儿开始,从生活方式来着手,要及早发现和有效处理各种相关的危险因素。
一旦有了危险因素和存在早期病变,我们就要进行有效的一级预防,目的是防止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止发生心血管事件。
一旦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演变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或者存在心肌缺血导致的心绞痛,甚至已经发生了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我们不但要积极治疗,更要通过有效的二级预防来防止第一次发生和再发生血管事件,防止发生血管性死亡。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小于50%)其实是一种病变,还不能称为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或者导致症状、导致事件的时候,这时候才能称为疾病,如冠心病。
那血管事件是什么呢?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在破裂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器官组织发生坏死,例如脑梗死、心肌梗死,甚至导致下肢的坏死、截肢的结果,这些统称为血管事件。
严重的血管事件会导致个体的死亡,我们称为血管性死亡。
脑梗死常常表现为偏瘫、失语,短暂脑血管发作,一般在24小时以内恢复,没有脑组织坏死,也是血管事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心脏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的结果,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还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这些都是血管事件。
斑块破裂还可导致急性下肢动脉闭塞和严重下肢缺血,导致下肢坏死,甚至需要截肢。
无论血管事件发生在脑、心脏还是下肢动脉,广义上笼统都称为心血管事件,顾名思义,心脏和血管事件。
小知识初解: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又根据肌钙蛋白是否升高,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肌钙蛋白升高)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肌钙蛋白不升高)
遗传不可改变,性别无法选择,年龄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决定命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