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格
开
桑
《格桑花》年1—4期封面
力荐目录/Mulu/
卓尕次力/阿卓(节选)
拉木栋智/信任(节选)
禄晓凤/风从洮州来(节选)
斯琴卓玛/在吾别(组诗选三)
作
力
家
荐
《格桑花》年“力荐”栏目作家
卓尕次力/阿卓/
卓尕次力,男,藏族,甘肃卓尼人。有《殊胜赞注疏》和《格萨尔王传》等近万字译著,及少量小说和诗歌。阿卓(节选)
卓尕次力
二
阿吉的男人一直没有回来。
阿吉不相信她儿子的阿爸会战死在蛇年或龙年的异地他乡。
阿吉的男人叫穿白袍骑白马的白狼。有人说,数年前他死在无数由旬(古代印度长度单位,1由旬约等于12.5公里)之外的塔城。那个人说白狼当年骑着白马,一路向北,走过了灼烫的沙漠和肥美的草原,走进了漠西蒙古阿尔泰一带,遇见了早已飞黄腾达的棍噶扎拉参,变成了他手下的一名勇士。从此他跟着棍噶扎拉参平定叛乱、抗击赤发碧眼的俄罗斯人,屡建奇功,受封巴图鲁,死在了异乡的城头。
阿吉不相信那个人的话,她睃了一眼他那胡不拉茬的脸,挥了一下长长的皮袍袖子,说,我不知道什么塔城和棍噶扎拉参,也不相信人世间真有罗刹般赤发碧眼的人(俄罗斯人)。
阿吉接着说,世上外号叫白狼的人多了去了,我看着你带着鼻烟沫的胡子就想吐!
那个人很不识趣,头转向五岁的次仁说,他的阿爸战死在龙年的塔城城头。他又自言自语似地嘀咕道,都说这娃是红豺的遗腹子,其实他一点也不像红豺,看他那漂亮挺直的鼻子,他多像大鼻子贡巴亚!
什么红豺?什么贡巴亚?我的儿子只会像我的丈夫。阿吉愤愤地说。
阿吉又挥了一下袖子,说,他长大了也要骑白马背火绳枪,要一枪崩掉你!
这以后,阿吉家的次仁在一寸一寸地长大,阿吉丰艳依旧,生着一个又一个长相各异的孩子。幸康人说不出他们的父亲是谁和谁,幸康只看见有的在悄然夭亡,有的紧追着次仁,风霜雪雨里噌噌噌地长个子。
阿吉家的柳编房屋顶杂草丛生,甚至长出了一簇灌木,灌木周围冒出了一圈圈蘑菇。一些甲壳虫、苍蝇、牛虻、飞蚁和叫不上名字的黄色飞虫,在阿吉家的柳编房周围飞得很欢实。一个大雨滂沱的中午,阿吉家的柳编房倒塌了。
幸康人说,倒了就倒了,他们家早已不住柳编房了。
次仁三岁的那一年,已到白狼回村露脸的时候。但白狼仍然杳无音信,好像不记得有个叫做切巴沟的家乡似的,好像真的变成一只白狼,窜进了千山万水之外的某个丛林似的。
阿吉的公公说,不等了,咱们盖房子吧。阿吉公公的意思是,全家不能老住在柳编房里,该修建一院和别人家一样的房子喽。
那个年代,切巴沟人的房子,由大房子、小房子、柴房、马厩、牛棚和猪圈等组成。这些房子必须在同一天下基石立柱。
大房子全被土墙包严,然后挖个门洞。墙内立柱架大梁,大梁担着若干个小梁,每条小粱也由三根房柱顶起。小梁上排桁条,桁条上铺面板(留两个天窗),面板上摊松木柈子,柈子上压柏树皮。然后依次倒粗土和细土(所谓细土就是没有石子的黄土),提木夯夯瓷实了,挥起连枷打平,拿扫帚扫干净后,大房子大体上盖出来了。到了来年,等梁柱、桁条、面板、柈子、柏树皮和土都干透了,再请木匠在土墙内装木板墙,打地板,安碗架、各种壁橱和柜子等。装木板墙又叫隔间,因为要用木板把堂屋和两个储物房隔开。堂屋共有九柱八间,可容纳上百人(以备村人聚集念经和议事),储物房有四柱(其中两柱与堂屋共用)两间。
小房子也有梁、桁条和面板等,也要铺柈子、树皮和土。小房子倚大房子土墙而建。大房子墙体两边,要延夯出两堵短墙(右长左短),短墙间立柱盖厢房。小房子的土墙,只包围三面,前面只有木板墙,它有窗户和檐廊。小房子呈镰刀形,一般有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做草房。一楼共由两个厢房组成,右厢房朝西,像镰刀头;左厢房朝南,像镰刀把。两个厢房间有一个甬道,直通大房子门洞。
大小两个房子,同一天立柱,同一天上梁,但不一定在同时装木板墙隔间。有的家庭先隔间小房子,全家人住上一半年,再攒上些钱,才准备木板装大房子,有的却反过来了。有钱人家,才会同时隔间大小两个房子,同时住进去。
除了大小两房,还要盖一排喂牲畜的房子,做牛棚、马厩和猪圈用。牛棚喂从牧场带来驮东西或耕田的牦牛或犏牛,马厩拴马,猪圈圈养秋后归村的蕨麻猪。此外还要盖专门用来炒青稞和酿酒的房子、摞劈柴的柴房和煮猪食的房子等若干个简陋的单间。除了两个厢房外,其它这些杂七杂八的房间,切巴沟人不叫小房子,也不装木板,常以柳编墙遮风挡雨,统统称作杂房子。不是住人的地方,哪能叫成小房子呢?
幸康村不管谁家盖房,村人会运石头砌墙基和版筑土墙,再给牦牛架轭拖来一根根木材,在一名掌尺木匠的带领下,或削成柱梁和桁条,或劈成柈子,或锯成面板,同着浩荡的劳动号子或歌声,立柱上梁架桁条了。
主人家大多管饭,早中两顿下酥油拌糌粑,晚饭是青稞糁子粥,粥里有牛奶、干酪素和蕨麻,味道美极了。家境不好的人家盖房子,只管晚上的青稞糁子粥,粥里的牛奶和干酪素,也得由亲戚来提供。阿吉婆家穷,连粥都熬不起。大家来帮忙时,要在自己家里吃好早中两餐,甚至黄昏时的那顿糁子粥,也需由亲戚们替他家熬煮。
阿吉家的房子盖出来了,只是没有装木板墙,也没打地板,所以厢房不能住人,全家只能走进土墙门洞,住在土灰色的大房子里,像在一口大窑洞里盘着窝。
当初,阿吉男人手里折掉了人命,为了抬命价,卖掉了房子和所有的牲畜及田地,全靠村里村外的一些亲戚给的十几头牛,和给人代牧,度过了最困难的三年。他们给人家支付凶手露面金时,他们家的牧场接近小规模了。他们族里的人和一些姻亲,都来劝他们着手盖房子,但白狼的哥哥说,他要等到弟弟回来,才考虑盖房子的事情。白狼的阿爸说,不等了,咱们先盖房子。
于是,阿吉婆家的房子盖出来了。
房子落成后,阿吉的公公说,他家老二不回来了,说着给阿吉提供了四条路,叫阿吉选择:阿吉带着次仁回娘家;阿吉留下次仁回娘家;给阿吉在幸康村招一个男人;阿吉做他们家老大的二房。
阿吉说她的男人没有死,她哪儿也不去,更不会招夫婿或做二房。
阿吉说,你们都搬到新房子里去吧,把柳编房留给我和次仁。
就这样,算是分了家。
分家后的第三天,阿吉的阿妈怀里揣着一坨酥油汁里拌成的糌粑,从噶察村来到了阿吉的柳编房。阿吉看见阿妈来了,先是诧异,继而号啕大哭。阿妈也跟着流出了眼泪,哭出了声音,她边哭边打着阿吉,往阿吉的氆氇袍子上连拍了好几巴掌。然后伸手扯过流鼻涕吮拇指的次仁,掏出怀里的糌粑,一面抽噎,一面喂起来。
阿吉的阿妈说,她的外孙次仁是个苦命的男孩,次仁的阿妈阿吉是个苦命的女孩。
阿吉擦着脸上的泪水,说,哪有那么多苦命的人?我不爱听这种丧气话!
阿吉的阿妈说,天快要黑了。这天晚上,她睡在多年没肯照面的女儿家里,和女儿说了一宿的话。
过了半个月,阿吉也在辛康村牧场,搭起了帐篷。阿吉娘家的爸妈哥嫂,给了她一顶只有十五片牛毛织品的小帐篷、八头雌牦牛和十五只羊。阿吉的婆婆也觉得脸有些烧,从他们少得可怜的牛群中,给阿吉分了一头瘸腿的雌犏牛和一头断角的公牦牛。雌犏牛特能下奶,公牦牛驮东西力气很大。于是,阿吉又在牧场里既干男人的活又干女人的活,还粗枝大叶地拉扯着大鼻子大眼睛大脑袋的次仁。
两年后,阿吉听到了男人死在他乡城头的噩耗。
这一年阿吉空置两年的房顶上长满了野草,阿吉开始给一些男人生开了娃娃。
阿吉的孩子在候鸟鸣叫声里长大,次仁能够放牧了,阿吉柳编房倒塌了。
一个晴朗的冬日里,阿吉家的羊群漫上了灰色的草坡。阿吉的大儿子次仁跟了上去,穿过羊群,继续往上爬,最后气喘吁吁地坐在山梁上,用一根干芨席草捣着牙缝。这几个月,他没有听到噶察村姑娘们的歌声,也没有见到阿卓姑娘的身影。
次仁站起来,对着一群羊说,再过三年,我就十六岁了,我要骑马背枪娶媳妇。
他继续对羊群说,这些日子里,我总是梦见噶察村的阿卓姑娘,你们给我说,你们梦到她了吗?
一只鸟从他头顶啾啾啾啾地飞过。他对鸟说,十八岁太远了,我等不了了,一到十七岁,我就要娶阿卓做我的妻子。
他不知道,他一个人在山上,一等就是三年。三年后,十六岁的他在山上,才会再一次听到阿卓姑娘的歌声。那时是的阿卓,刚当上噶察村洛桑的新娘。(刊于《格桑花》第1期,责任编辑王小忠)
拉木栋智/信任/
拉木栋智,学名彭志荣,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专汉语文高级讲师,曾在《诗刊》《西藏文学》《贡嘎山》等刊发表作品数篇。
信任(节选)
拉木栋智
踏上返程的旅途上,丹增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满脸惬意的他准备抽一支烟,才发现这里是火车硬卧,不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于是赶紧到两节车厢链接处的指定吸烟区去过把瘾。烟灰盒上方写着: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勿吸烟!丹增略显犹豫,但烟灰盒中还有未曾燃烧殆尽的青烟飘飘袅袅,证明有人刚刚抽过烟。丹增美美地吸一口烟,心想这次回家实在是太有必要、太及时了,不然后果不堪想象。如果在你好端端的肚子上拉上一刀,再把你的肠肠肚肚逐一拿出来,翻腾半天后再放到肚子里边,然后对你说,你的肠胃脏器都很正常,不好意思啊,在你的肚子上拉了一个十公分的口子,我赶紧给你缝上。你会高兴吗?当然这还算有良知的人。如果遇上一个“屠夫”,将错就错,把他认为有毛病的脏器硬生生地给切除了,你我作为外行的小老百姓也是无从得知,说不定还要对人家千恩万谢呢。想到这里,丹增有点后怕。真是狼从窗户底下过——有惊无险。女儿刚上一年级,是丹增夫妇四十多岁时才生的。一家人高高兴兴,女儿竟然突发奇想地说,我是公主,妈妈是巫婆。正在厨房做饭的妻子扎西拉姆不高兴了。冲出来质问女儿达瓦央金,你这个没良心的小东西,我给你管吃管住管穿的,怎么就成了巫婆呢?女儿才不管这些,一口咬定,你就是巫婆,天天骂我。扎西拉姆抬起手,假装打女儿。爷爷奶奶还有丹增同时劝阻,央金只是随口说说,不是真心的,不必当真。扎西拉姆悻悻收手,女儿达瓦央金又补了一句,妈妈就是巫婆,大巫婆。气得扎西拉姆语无伦次,哇哇大叫。丹增的老家在仁贝镇的仁贝村。仁贝村的得名源自该村有一座海拔多米,唤做仁贝的神山,村民恭敬地叫它阿尼仁贝,阿尼就是爷爷的意思,仁贝就是仁宝钦,上师之意。村民笃信神山护佑着仁贝村的所有子民、牛羊牲畜和一方平安。过去因为仁贝村较周边几个村子而言,无论户数、草山还是耕地面积要多得多,也大得多。后来建镇时就起名仁贝镇。达瓦央金就是在仁贝村度过了她金色的童年时光。从三岁送到幼儿园,无拘无束,看似放羊式的生活,丹增很是满意。他说自己小时候也是放羊式的上学,上过复式班,用小石子或废旧电池中间的碳棒在教室外的土地上写字、画画,最后还是成功考上了大学。从小在县城生活的妻子扎西拉姆毕业后就留在了州上,她却不这么认为,如此松松垮垮,孩子保准输在起跑线上,要求丹增将孩子接到州府,毕竟州上的教学要比乡村更加靠谱。丹增不同意,央金的爷爷奶奶也不同意,他们说,楼房对娃娃的成长不好,小娃娃要接地气,身体才会硬棒、结实,有了健康的身体,就是以后生活的本钱。丹增也随声附和,雄鹰的翅膀不是在窝里变硬的,温室里的花放到室外保准不适应。扎西拉姆反驳,你就是死脑筋,天天学习,可你还是没有与时俱进,难道所有人都要吃这样的苦受这样的累才能成才?丹增回答,古代斯巴达克族人,妇女生下孩子后就被族人扔到山沟,第二天再去看,如果孩子还活着就捡回来,进行后天培养,最后斯巴达克斯征战欧洲……扎西拉姆打断丹增的长篇大论,你忍心我还不忍心呢,按你的说法,所有人都住草棚,喝凉水,钻木取火,才环保才健康?央金上了一年级,就接到了州府。一开学就领了七八种书,语文数学自然道德书法配套练习音乐美术等等,作业本也是五花八门,除了要给老师交的还有家庭作业练习一号本二号本。后来又增加了冲关分等资料,奥数测试题等等,小书包鼓鼓囊囊,少说也有十几斤重。丹增有点傻眼,央金更是傻眼。丹增想起自己上一年级的时候,只有语文数学两本书,语文数学两个作业本,作业本写完了,就翻过来写。面对揉成狗皮一样皱褶的作业本,老师也不嫌弃,认真批阅,还提倡翻过来写,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同学们很懂事也很节约,虽然年龄小,都不想当一个可耻的人。那时的孩子羞耻感极强,一次老师批评某个学生,用了一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同学们感觉很严重,受批评的学生好一段时间无精打采,病怏怏的,像断了奶的小猫。不像现在的小孩,“不会”或者“不懂”两个字挂在嘴边,而且说得理直气壮,振振有词。不要说老一辈人,就是七零后的丹增他们都无法理解和接受。其实那时一个作业本也就一毛钱,但土地还没下放前,一毛钱能买五盒火柴呢,父母手里几乎没钱。开学时,丹增和哥哥贡保两个人要三块钱去报名,父亲好几天也凑不够三元钱,就一天天地往后拖,老师也是像要账一样,天天追问丹增兄弟。央金小学以前没有学习写过字,数数字也是藏汉语的从一数到十,随心所欲的画过一些画,也会唱一些自己喜欢的儿歌。一到学校就有点手忙脚乱,应接不暇。每每此时扎西拉姆就开始叨叨,看看,再好,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人家张家的孩子能背多少唐诗宋词,李家的孩子能背多少经典,马家的孩子从一数到一百,你的丫头倒好,从一数不到一百,每天作业按时完不成,拖拖拉拉,老师天天叫家长,你说丢不丢人。丹增不以为然,孩子没有坑蒙拐骗偷,有啥丢人的。脱贫攻坚是重中之重,扶贫不扶懒,精准扶贫,送技术送教育,才是根治贫困的法宝。丹增的单位曾经帮扶一个村子,单位凑了几万块钱,打算给村子里修一条路,村民说村子里有路,凑合能用。打算给村子里拉自来水。村民说,自来水也拉上了。把这几万块钱给村民,撒胡椒面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最后村子里的一位老人家提议干脆把这几万元给李家代那个后生,原因是李家代这个后生和媳妇到内蒙古打工,媳妇跟人跑了,这娃娃怪可怜的。给他再娶一房媳妇,这后生就会精神振作。村民们都表示同意。丹增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商量,认为不可行,要是李家代再管不好媳妇,又跟人跑了,那这个扶贫就扶到猴年马月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有技术的劳动力,农民工打工也要有技术,工钱适当会上涨。比如电焊工、砌墙工、铺砖工、架子工、钢筋工等等,各个工地都需要,只要有相关证书,工资就比别人的高出不少。单位决定派几个人到外地集中培训,学有所成后回来对农牧村富余人员进行培训,再派到外面去打工,效果要比给上几百元上千元钱更好使,也就是授人以渔的道理。丹增就被派到了河西一所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集中培训。
(刊于《格桑花》第3期,责任编辑:王小忠)
禄晓凤/风从洮州来/
禄晓凤,笔名杜若子。藏族,80后。本科学历,文学学士,现供职于冶力关镇人民政府。有作品发表于《文艺报》《散文诗》《甘南日报》《中国魂》等报刊,入选《爱与希望同行》《中国魂?散文诗选》《中国散文诗-卷》《中国散文诗年选()》《中国魂?散文诗百名诗人诗选》《洮州温度——临潭文学70年作品选》《临潭有道》等选本。
风从洮州来(节选)
禄晓凤
风从远古来,风从喜马拉雅山来。吹醒了新石器时期先民们的清梦。他们顺着河流逐水而居,游牧森林草地间。与群山为伴,与荒草为伍。在风里,刀耕火种。茹毛饮血、打磨石器。在风里,生息繁衍。开荒拓源,狩猎生产。在这片“西控番戎,东蔽湟陇,南接生番,北抵石岭”的土地上,打磨时光,打磨梦想,打磨历史。一磨,就是千年。风从高原来,风从古洮州深处来。羌风,汉风,藏风,多民族风,铁马秋风交汇形成了洮州风。洮王们扛着大旗你来我往,这座城的名称更迭频繁——侯和,洪和,洮阳,临潭,洮州卫,洮州。两千多年里,风云变幻。烽烟不断,战争连绵。朝夕易主。吐谷浑的铁蹄远了,大唐的战鼓响了,吐蕃的旌旗近了。元朝残部又虎视眈眈……古洮州,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耋耄老人。浮浮沉沉。在历史冰冷苍茫的大地上颠沛流离。流浪,流浪……风吹进了历史深处——汉朝的枭雄董卓来了,烹牛宰羊纠集乡勇,挟天子以令诸侯;唐中兴名将李晟李愬父子,出洮水赴长安,匡扶正义再造唐室;宋王韶鏖战陇西,熙河之役救民于水火;明李联芳迎战蒙元残部,血染古尔占堡;清有包永昌出仕广东,吏治清明,声名远播……历史的天空,浩荡着洮州儿女顶天立地的一股英气。在高原风里,在苍鹰眸里,流溢千年。风吹开了一条路。一条连着陇右和巴蜀,连着中原和雪域,连着过去和未来,连着辉煌与文明的路。——这,就是唐蕃古道。风吹来了形色各异的人群,他们吹着稀奇古怪的方言,来回把丝绸瓷器,青稞药材,布匹纸张,黄金白银,珍珠玛瑙,绿松石和黑火药等源源不断的交易物资运往藏地。风不断。茶马古道上羌笛声声、剑人高歌、僧侣穿梭、商贾云集不断……风吹进了明朝的天空——洪武十二年间,洮州十八族三副使叛乱。一时间,狼烟四起。乌云笼盖下的着洮州大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满目苍凉。昔日的军事要塞,岌岌可危。战火纷飞里。朱元璋派西平王沐英率部前来平叛,曹国公李文忠亲往督战。一路风尘仆仆,一路披荆斩棘。一支精锐的王者之师风驰电掣远征西北。重兵压境,神勇无敌。笼罩洮州大地的黑色的乌云很快便被太阳的光芒驱散。风吹入梦里江淮——为巩固西北边防统治,朱元璋命沐英其部屯兵戍守洮州。解甲归田,休养生息。昔日的战士,过渡成了今时的农夫;昔日的过客,演绎成了土地的主人。故土上。雨巷青石板远了,油纸伞远了,亲人熟悉的身影远了,吴音软语远了。雕梁画舫远了,丝竹声声的乌篷船远了。小桥流水的烟雨江南远了。一切都渐行渐远……从此,江淮故乡便凝结成了心口的一枚红月亮。风吹出洮州卫。像高原一样隐忍。像高原一样倔强。戍边将士从江南万里举家北迁洮州。把自己当做一颗颗种子,播进洮州大地黝黑温润的泥土里,并在这里开枝蔓叶,繁衍生息……十八位将军——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胡大海、康茂才、郭英、花云、刘贵……带领屯兵家眷全民皆兵。用信念和智慧拼出一个熟悉的江淮故乡——洮州卫。从此,江淮的淮便与洮州的洮血脉相亲,共享一轮月,共品一片雪。他们本是朝廷御封的将军,担任洮州一带各河流的龙神。可在洮州,百姓们供奉他们为庙堂里的佛爷,以神的身份存在于洮州大地。他们是洮州的开拓者,守卫者,是所有洮州人共同的先祖。也是洮岷地区汉藏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居的见证人。他们原本是人。他们原本不是神。可他们是神一样的人,像神一样护佑着洮州大地。他们生生世世与这片土地同在。与历史同在,与江淮大地同在……
(刊于《格桑花》第3期,责任编辑:扎西才让)
斯琴卓玛/在吾别/
斯琴卓玛,女,藏族,八零后。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草原,甘肃甘南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学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藏人文化促进会会员。诗歌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民族文学》《扬子江诗刊》《西藏文学》《飞天》《青海湖》《贡嘎山》《无界诗歌》《草地》等刊物。现供职于甘南州广播电视台。
在吾别(组诗选三)
斯琴卓玛
在吾别
在吾别,一万株鲜花开到极致
一百零八眼清泉在山涧淙淙
在吾别,所有鸟儿都找到了归巢
所有石头都停止了奔跑
在吾别,我依然清晰记得那些远离的人儿
所有歌谣都找到了年轻的歌喉
我一直在想
没有了母亲的孩子,只要有吾别
就有了一生的牵挂
那时候
那时候,我十六
阿妈啦三十六
吾别的风吹过阿妈清秀的脸
一万株梨花开到极致
那时候,山涧溪流潺潺
并是一百零八眼
朵迪的旋律开在阿妈紫色喉咙
开遍吾别山水
那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风雪
所有风雪,都被阿妈宽大的臂弯挡在世界之外
我是游弋在水中的鱼
那时候,阳光暖暖地
阿妈牵着我的手,走在人群里
所有的幸福扑面而来
来自吾别的达珍
来自吾别的达珍
带着绿松石耳环的达珍
比这盛夏的果实要美
比昨日的爱情还美
她胸前带着银盘
睫毛带着初醒的露珠
她走在人群
你就会听到银铃般的声响
来自吾别的达珍
我儿时的伙伴达珍
比这耀眼的格桑要美
它紫色的容颜抵不过你宛然一笑
她带着达玛花一样的笑颜
带着青稞的清香
她牵着女儿的小手
她是人家最美的母亲。
来自吾别的达珍
她双眸落满了清凉的月光
已然是某人翘首以盼的惊喜
(刊于《格桑花》第4期,责任编辑:扎西才让)
格桑花文艺
GESANGHUAWENYI
主编|完玛央金
副主编|夏吾吉杨晓贤
编辑|王小忠云毛草曹要达郭彩玲
本期责编|杨晓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