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中风)重要原因之一。
▲图源:dicardiology
近日,国际权威医学杂志Lancet子刊《LancetNeurology(柳叶刀·神经病学)》发表了一项关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研究。研究指出,亚洲人群具有相对较高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病率:亚洲国家(如中国、韩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病率为9%~65%;而欧美国家约为10%~16%。
▲图源:参考来源[1]
出现这四种症状
可能是颅内动脉在“变硬”
1.疲惫嗜睡
脑血管硬化会让人在白天打盹、打呵欠、流口水甚至健忘。一旦脑血管发生堵塞,血液无法正常流通,就会使得大脑各区域缺乏血氧能量的持续灌注,使得日常消耗和供给失衡,会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白天不管睡多久,都会精神萎靡,经常是哈欠不断。
2.行动障碍
脑血管堵塞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之一,肢体活动会受到严重限制,上肢表现为麻木、乏力、持物不稳,而下肢表现为疼痛、麻木、脚踩棉花,部分人还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
3.头痛头晕
脑供血不足会有比较明显的头痛,而且发作往往比较突然、剧烈;在日常生活中还可能出现突然性的头晕、黑朦等症状。
4.面瘫失语
脑血管堵塞患者由于大脑区域组织缺乏血氧灌注,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坏死,部分患者会根据坏死区域出现一系列异常症状,而面部僵硬、口眼歪斜、无法正常交流就是比较典型的早期表现。
▲图源:frontiersin
颅内血管变硬
预防是硬道理!
造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
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药物治疗未能达到理想的疗效。所以,处理重点依然是预防为主(包括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饮食控制、加强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
此前,《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篇综述总结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4种生活方式:
1.控制饮食
热量摄入过多、高脂食物摄入过多对心血管风险有显著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最好每天吃够1斤蔬菜,半斤水果;
多吃粗粮,全谷物、燕麦、豆类中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减少血液所吸收的胆固醇数量;
多吃深海鱼,沙丁鱼、三文鱼、金枪鱼等深海鱼类及其鱼油中富含EPA和DHA,是欧米伽3脂肪酸的重要来源;
少吃高脂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
少吃盐和糖,严格控制总热量,避免超重和肥胖。
2.加强运动
运动是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有效干预措施,一项事后分析显示,运动量较大的患者斑块消退更明显。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规律、适量、循序渐进地进行。一般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宜,每次约30~50分钟,每周3~5次即可。
3.戒烟
吸烟是缺血事件、亚临床动脉硬化和冠状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会随戒烟时间延长而降低。生活中要尽量做到不吸烟、远离二手烟。
4.降“三高”
如果经过生活方式干预,低密度胆固醇、血糖等仍不达标,或已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一定要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另外,60岁以上人群一定要定期筛查颈动脉,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出现。
对于出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患者,需要由专科医生进行风险评估,如有需要可以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等手段治疗。
总而言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可能会诱发缺血性脑卒中,一定要警惕!
参考来源:
[1]GutierrezJ,TuranTN,HohBL,ChimowitzMI.Intracranialatheroscleroticstenosis:riskfactors,diagnosis,andtreatment.LancetNeurol.Apr;21(4):-.doi:10./S-(21)-8.EpubFeb7.Erratumin:LancetNeurol.Feb16;:PMID:.
[2]CanYouReverseCoronaryArtery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