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的同年兼知名张黑,“兰陵笑笑生”最大嫌疑人,名列后七子的文坛领袖,史学家王世贞在其《弇山堂别集》中,记载了一段堪称传奇的内容:大明晋藩庆成王竟生了一百个儿子,且所有子嗣都活到成年,一人封长子,其余封镇国将军,每次家宴紫玉满堂,可父子兄弟间却相互认不全。
“庆成王生一百子,俱成长,自封长子外,余九十九人并封镇国将军,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而人皆隆准,极异事也。”(《弇山堂别集·盛事述一》)
王世贞没有指明这位庆成王是谁,不过学者通过研读史料,分析认为应当是第三代庆成王朱钟镒、第四代庆成王朱奇浈中的一位。
据王世贞统计,万历初年晋藩在位的郡王仅有12位,可宗室人口却达人之众,位居各支亲藩之首,力压拥有46位郡王的周藩(宗室人口人),这其中朱钟镒父子两代居功至伟。他们的辛勤耕耘,还迫使朝廷不得不对宗室规则进行修改。以一人之力让朝廷改章易则,说出去也是一桩传奇。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第三代庆成王朱钟镒殿下,究竟是如何迫使朝廷给宗室规则打补丁的。
第二代庆成王朱美埥
朱钟镒,生于宣德九年(年),为晋恭王曾孙,首代庆成王朱济炫之孙,庆成恭僖王朱美埥庶长子,生母王氏。正统十二年(年)受封镇国将军。细说起来,庆成王家族的繁衍昌盛要从朱钟镒的老爹,第二代庆成王朱美埥说起。
朱美埥(音qing),生于永乐六年(年),为朱济炫庶长子,生母奚氏。洪熙元年(年)十二月,获得赐名,同时受封镇国将军。
宣德元年(年)九月,庆成王朱济炫上疏朝廷,称王妃唐氏已经去世且无子,请求授予庶长子朱美埥长子称号。这是“长子”封号第一次被提出,因此明宣宗命礼部召集朝臣共议此事,最终商议出比照《皇明祖训》册封亲王世子条目,先授予一品冠服,等袭爵时再行册命之礼。此后“郡王长子”正式成为宗室的一级封号。
“戊午,庆成王济炫奏:‘正妃唐氏已薨,无子。有庶长子今年十九,请授以长子名称。’上以《祖训》未有定例,命行在礼部集大臣议。于是少师吏部尚书蹇义等议,郡王之子稽之《祖训》无长子之文,今庆成王既无嫡子,将来庶长当嗣,宜先与一品冠服,俟袭爵之日行册命之礼。从之。”(《明宣宗实录》)
宣德四年(年)十二月,朱济炫去世,享年46岁,朝廷赐谥曰庄惠。宣德七年(年)七月,以吏部右侍郎黄宗载、工科给事中李倜为正副使,持节前往汾州册朱美埥为庆成王。同年十月,以太原右卫千户傅英之女为庆成王妃。不过这位傅王妃命薄,次年九月就凋零了。
景泰七年(年)七月初七,朱美埥上疏称自己患病之后长期不愈,请求朝廷赐药、派医进行调治。明代宗对宗室的态度,比自家留过学的大哥要宽厚得多,闻讯立马调派太医前往汾州。可庆成王府的讣告紧随而来,称庆成王朱美埥于初九,也就是求医奏疏发出两天之后就薨逝了,享年四十有九。
如此太医自然就用不上了。明代宗转而为朱美埥的丧事忙碌起来,下旨依例辍视朝一日,遣官前往汾州致祭,命有关部门负责墓园营建事宜,并赐谥曰恭僖。
庆成庄惠王朱济炫只有三个儿子,到朱美埥这位二代庆成王这里,已经有十二个儿子和至少九个女儿(去世于景泰元年的洪洞县主,无法确定是哪代庆成王之女)。这儿女多了自然也就事多。朱美埥的这群儿女,就闹出了两桩被《明实录》记录在案的笑谈。
古代婚配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明代宗室而言,这月老必须由朝廷,具体来说是礼部来担任。可朱美埥可能着急当老丈人,竟擅自给第五女平定县主、第六女大宁县主等四个女儿选定了仪宾,而后向朝廷通报一声就算完事。庆成王府如此不顾规矩,简直是在打礼部的脸。故当礼部知晓内情后,愤而上疏要求治王府教授渎职之罪。
“(景泰元年五月丁巳)礼部奏:‘故事,各王府选婚,须先请命于朝。今庆成王美埥有女四人,未尝奏请擅择婚姻,然后奏闻。其府中教授职居辅导不能谏止,请令巡按监察御史究治其罪。’从之。”(《明英宗实录·废帝郕戾王附录》)
朱美埥的第八子获赐名曰朱钟锵,《明英宗实录》明确记载:景泰六年(年)七月“给庆成王府镇国将军钟锵岁禄一千石,米钞中半兼支”。
可翻过年来的景泰八年八月,礼部竟又给朱美埥的第十子取名为朱钟锵。
当年老朱特地赐予各支系独立的二十字字派,并要求第三子按五行相生原则择取,目的是为了防止重名。这可倒好,洪武朝过去还不到一甲子,礼部就敢对老朱的旨意如此敷衍了事,可见“尊崇祖制”在这班礼官看来也就是一个笑话。
不过礼部很快发现了这一问题,并于次月进行了更正,将朱美埥第十子之名由钟锵改为钟铂,算是将此事遮掩了过去。
顺便说一句,朱美埥的第六子朱钟钥,与其二弟镇国将军朱美堟的第三子朱钟鈅并没有重名,因为“钥”的繁体字为“鑰”,而非“鈅”。
生育能力强大的第三代庆成王朱钟镒
天顺二年(年)五月,朱钟镒袭封庆成王,夫人陈氏进封庆成王妃。本文的主角、第三代庆成王正式登台亮相,开启他的传奇之旅。
其父朱美埥在位时,还干过几件破事。比如违反宗室条律与乐女相好,为此还闹出过人命,将意图告发者打死。有两名王府护卫小旗曾做过梁上君子的勾当,朱美埥帮他们做了遮掩,当然是有条件的:需要二人乖乖地献上妻子。因此遭明英宗训诫,要求他“今后戒慎,庶小人无得藉口”。
与父祖相比,朱钟镒要安分得多,没有将心思用在作死之上,而是积极响应老祖宗太祖高皇帝的号召,一心一意地躲在王府造人,努力为壮大明宗室的规模添砖加瓦。《明实录》中关于他的记载,大多为与子女有关的内容。
朱钟镒的嫡长子朱奇浈生于景泰年间,但最先被《明实录》所记载的朱钟镒子嗣,并不是朱奇浈,而是其次子朱奇涧,时间为成化元年(年)五月。
“甲子,赐晋府庆成王第二子名曰奇涧。”(《明宪宗实录》)
此后数十年间,给庆成王朱钟镒子女赐名、赐爵的记录不绝于册。比如成化十五年(年)闰十月,给其第七到第十子赐名。弘治元年(年)十二月,更是一次性赐予朱钟镒七名子嗣名录宗室玉牒。最后一条赐名记录出现在弘治七年(年)二月。
“己卯……赐……晋庆成王第四十二子曰奇浇、四十三子曰奇汛。”(《明孝宗实录》)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不,这并不是朱钟镒生育能力的极限。
弘治九年(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第三代庆成王朱钟镒薨逝,享年63岁,在位39年,朝廷赐谥曰温穆。宗王去世之后,《明实录》一般会给予一个生平简介,被记录在册的信息有父母、生年、受封、晋封、享年等。可朱钟镒的生育能力实在是太过强悍,连见多识广的明朝史官都为之惊异,故破天荒地在其简介中插入了关于其子嗣的信息。朱钟镒的最终记录为“有子四十四人”。
“乙丑……晋府庆城王钟镒薨。王,恭僖王庶子,母王氏。宣德九年生,正统十二年封镇国将军,天顺二年进封庆城王。至是薨,年六十三,有子四十四人。讣闻,辍朝一日。赐祭葬如制,谥曰温穆。”(《明孝宗实录》)
此外,朱钟镒还拥有一个远超此数量的女儿军团。
弘治五年(年)八月,山西巡抚杨澄奏称庆成王名下子女达九十四人之众,这个数量实在有些匪夷所思,他怀疑其中存在收养异姓冒充宗室的问题。明孝宗对此也有疑虑,故让礼部对此进行勘查,最终发现,他名下的所有子女都是亲生的,并不存在紊乱宗室的问题。也就是说,截止弘治五年,朱钟镒至少已经生了50个女儿。
如此说来,朱钟镒的子女数量至少有94人之多。这已经是一个突破人们想象的数字,堪称明朝版中山靖王。因此很多人认为,王世贞笔下生育了百子的庆成王就是指朱钟镒。
因王世贞在文坛上的巨大声望,《弇山堂别集》一经推出,“庆成王百子”之事在士林中广为流传。可也有不少人认为,王世贞的这一说法的错误的,比如稍晚于王世贞的明代学者、目录学家孙能传。
孙能传曾担任内阁敕房的办事人员,还与张萱共同编撰《内阁藏书目录》,能接触到宗室玉牒。他为此特地去查看了玉牒的记载,发现名列这部皇家族谱的朱钟镒子女只有91人。有鉴于此,专门在其《剡溪漫笔》中对王世贞的说法进行了纠正。
“玉牒庆成最多男者惟温穆王钟镒,实止四十四子,早夭者一,庶人二,长子袭封外,封镇国将军者四十人耳,有女四十七,子女共九十一人。谓之百子者,盖总男女举成数而言,而元美(注:王世贞之字)信为实然,乃云自长子袭封外余九十九人并封镇国将军,失实多矣。元美之书必传,百子事奇,尤易传,玉牒藏在秘府,人所希见,恐滋后世之惑,聊为之辨。”(《剡溪漫笔·王元美皇明盛事述载庆成王百子事考之》)
明末史学家谈迁也持这一观点,他在其《枣林杂俎》中载称,朱钟镒见于玉牒子嗣有四十四人,另有四十九个女儿,同时记载了他的孙辈情况“孙百六十三人,曾孙五百十人”。指出王世贞误记之外,还驳斥了焦竑在其《国朝献征录》中认为是第四代庆成王朱奇浈的观点。
总之,朱钟镒一生至少拥有94个子女,这个数量远超历代明宗室先辈,连明太祖朱元璋这位老祖宗都望尘莫及。
迫使朝廷修改宗室规则
庆成王朱钟镒本人除生育能力强大了点,其他表现都相当符合大明贤王标准,可子女多了,架不住有人仗着老祖宗的庇佑为非作歹,给自家老头子招祸。
成化十六年(年),因庆成王府镇国将军朱奇涧、朱奇潡、朱钟錎三人“奸占乐妇,夺人财产”,镇、辅国将军钟鈌、钟铛、钟鈅、钟钘、钟鍎、钟钥、奇洤、奇漠等“侵害夫役,邀夺粮马”,遭山西巡抚秦纮弹劾。朱钟镒为帮他们脱罪,竟上疏诬告秦纮违法乱纪。
事情查实之后,朱奇涧三人被革去官职、俸禄,朱钟鈌等八人罚俸一年。朱钟镒因教子无方,并帮他们文过饰非,被革去三分之二的岁禄,被儿子坑的不可谓不惨。
直到成化二十一年(年)六月,朱钟镒上疏哭穷,称就这么点岁禄,府里已经揭不开锅了,明宪宗才同意增给其一倍岁禄,即便如此也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二,这代价不可谓不大。至于他那坑爹的次子朱奇涧,在成化十八年,因抗拒父命、打死平民等罪,再次被贬为庶人,发配庆成王家族兆域,看守祖坟。
这只是事涉朱钟镒本人的,一起较为严重的宗室违法行为,除此而外的违法乱纪之举也为数不少。比如成化十七年(年),庆成王府仪宾饶辉犯奸淫罪,被革去冠带,戴平巾闲住;弘治六年(年),朱钟镒的两个侄子因太原右卫军人刘玉之妻大打出手,被革去部分岁禄,并追究王府教授的责任。
单单违法也就算了,毕竟这是有《皇明祖训》庇佑的宗室常态,更为严重的是对朝廷财政的拖累。
弘治八年(年)五月,山西巡抚顾佐奏称,山西宗室的规模独步天下,岁禄高达七十七万石,实在是不堪重负,请求进行改革。
“己亥,巡抚山西都御史顾佐言:‘山西分封宗室独繁于他省,亲王、郡王、将军至郡县等主毋虑千余,岁禄七十七万有奇。递年修治第宅,工价亦至数万。况地临各边州县供亿刍粮,动以百万计,频年被灾,军民疲敝已极。乞照周、唐二府事例,第宅令其自造,庶几民困少苏。’下所司知之。”(《明孝宗实录》)
当年十一月,礼部尚书倪岳联合五府六部都察院等上《条陈三十二事二仰法疏》,有一条专门针对宗室人口日益膨胀问题,提出“天下地土有定,所租赋有定额,而宗室之费日盛,诚不知所以”,要求对宗室做出限制。
其实弘治五年,时任山西巡抚杨澄的奏疏除提出担心朱钟镒的子女之中有收养异姓这一点外,还点出了朱钟镒本人谎报子女年龄,以便提早拿到禄米的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在担心钱粮问题。按《皇明祖训》中宗室岁禄的标准,镇国将军岁禄一千石,县主岁禄六百石,如此可以估算出光养朱钟镒的子女,朝廷每年就要付出七万多石禄米,占山西宗室岁禄的十分之一,再加上他的两个叔叔、十一个兄弟及其后代,整个庆成王府的岁禄估计要占到八分之一左右。
要知道庆成王只是一个郡王,山西共有晋、代、沈三家藩王,其下拥有好几十家郡王。若是每家都如庆成王府这么能生,那山西一省的财政收入连奉养宗室都不够。若是天下宗室都如此,想想就可怕。
为此,在查明所有子女确实皆为朱钟镒血脉之后,明孝宗也被下了一跳,缓过神来立马着手给《皇明祖训》打补丁,对各级宗室纳妾的数目进行限制,以控制宗室人口的暴增。
“仍行各王府,知会自郡王以下妾媵多少之数。再会官定议以闻。礼部复会,议覆奏谓:郡王自正妃外妾媵不得过四人,各将军不得过三人,中尉不得过二人。从之,著为令。”(《明孝宗实录》)
这一下子,让宗室们的内宅快乐指数,下降了好几十个百分点。估计条律出台之时,朱钟镒的两只耳朵定然在火辣辣地痛。
阿越说
明太祖朱元璋这位宠子狂魔,赋予了宗室除治权之外的各种特权,使得藩王各个手握重权。当威望卓著的他故去,继任皇帝之中,没有一位有能完全驾驭这股力量的自信。为防止藩王尾大不掉,危及帝位,其后的几代皇帝竭力削藩。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将宗室转化成一个看似手握诸多特权,却对皇帝毫无危险可言的怪胎囚徒。藩国所在的城池有多大,他们的天地就有多广。
人身自由受到极大限制的宗室们,或凭着手里的特权在藩地各种作死,以宣泄情绪;或以先天的文化优势,选择在文学、绘画、医药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不行,只能躲进小屋成一统,在府邸中大玩造人游戏,为早日实现老祖宗的期望添砖加瓦,而朱钟镒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朝宗室凭借着整体力量,迫使朝廷对《皇明祖训》动手术,甚至掀桌子在《祖训》的基础上制定新规章制度,成为明王朝惯有的操作。可如朱钟镒这般,以一己之力迫使朝廷作弊,可算是独一份。可以说他在无意中创造了一个传奇。
相关文章
庆成王朱济炫:明代唯一不以地名为封号的郡王,一生频繁迁国
明朝宗室成员的名字为什么那么古怪?与明太祖定下的取名规则有关
晋王朱棡诸子的内斗:兄弟阋墙,四叔渔利
南陵王朱睦楧:身为既得利益者,却积极推动朝廷出台限制宗室政策
永和王朱美坞:凭本事不要这王位,因罔顾人伦与庶母私通生子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