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像两个幽灵一样徘徊在人类死亡病因的前几位。脑血管病对人们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种类型即是脑卒中,中医亦称为“中风”。教你快速识别中风,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危险因素引发中风
1
高血压
血压高时,血流对血管的冲击力增大,使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容易产生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且不少人天然存在动脉扩张或动脉瘤,一旦血压突然升高,动脉瘤破裂,就会引起脑出血。
2
高钠饮食
钠主要的作用是调节身体的体液平衡,过多的钠可使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是造成中风、冠状动脉硬化甚至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除了盐以外,“高钠”还潜藏在面包、汉堡、腌肉、零食、咸菜、辣椒酱等食品中。因此,建议日常饮食一定要“管住嘴”,少吃以上食物。每人每日食盐量应少于6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在此基础上还应减量。
3
身体质量指数高
国际上公认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是BMI(身体质量指数),计算方法是: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2)。成人如果BMI超过24即为超重,超过28则是肥胖。普通人最好将其控制在24以下;心脑血管患者更要严格要求,BMI以20~22之间为宜。同时日常少吃油炸食品、避免暴饮暴食、每周至少保持3~5次运动。
4
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血管运动中枢,并刺激体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引起心率加快,末梢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此吸烟还可导致机体凝血机制紊乱,血小板聚集,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事件。因此,生活中要尽量做到不吸烟,同时远离二手烟甚至三手烟。
5
糖尿病
约20%的脑血管病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危险因素。在高血糖作用下,动脉内皮细胞容易受损,血管壁的通透性也会变差,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进而导致血管狭窄,引起冠心病、脑梗塞等问题。日常多吃低能量、高纤维素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燕麦、柑橘等,能延缓肠道吸收糖分;同时少吃甜食及高脂、高动物蛋白食物。
中风前有些器官会“报警”
眼底小血管有变化
通过查眼底可以提示脑动脉是否硬化,动脉硬化越重,中风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如果血栓堵塞视神经和视皮层供血血管,会突然出现短暂性双目失明或视物模糊等“一过性”视力障碍,一般视力问题通常出现在单侧。患者也有可能两只眼失去相同视野,例如,两只眼睛都无法向左看。
出现语言障碍
人体的舌神经连接着大脑,舌头是大脑的先行器官。脑供血不足时,被压迫的舌神经功能消失,导致舌肌麻痹,无力收缩,稍一伸长,舌体就两侧不均而偏歪,表现为说话、吹口哨漏风。
手中拿着的东西忽然落地
手中拿着的东西忽然落地,并不一定是老了没有力气,也可能是中风的预兆。
在大脑的神经功能解剖上,支配上肢功能的区域比下肢区域要广,因此脑部血栓形成后,手比腿受到影响的机会更大。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手臂发麻,甚至无力抬起,应及时就诊。
下肢无力、走不动路
临床上有些病人莫名其妙地出现下肢无力、走不动路的情况,很多人不当回事,总觉得歇歇就好了。事实上,下肢突然无力,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表明血栓堵在了大脑的“运动区”或“感觉区”。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下肢无力时常伴有麻木感、疼痛感而中风前兆引起的是腿发软,无明显疼痛,可能是一过性的,但情况严重的1~2天内发展成完全不能动,单双侧肢体都有可能。
中风急救3大陷阱
把中风发作当成累了
口角歪斜、半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清楚,是中风的典型症状,且往往是一过性的。可出现这些症状时,很多人识别不了,往往以为是自己累了、没休息好,觉得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就好了,因此失去了最宝贵的救治时间。
打各种电话咨询
中风是急症,一经发现必须马上就医。如果能赶在中风后3~4.5小时内完成溶栓,将大大降低中风的致残率、致死率。可惜很多人出现症状后,没有第一时间就医,而是给各种亲戚好友打电话咨询应对之策,导致最佳抢救时间流失。
坐私家车或出租车就医
出现中风症状时,错误地乘坐私家车或出租车,很可能因舍近求远、堵车等耽误了抢救时间。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时间呼叫急救系统,它们对所在城医院了如指掌,而且医院,直接进入抢救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溶栓,赢得时间,赢得生命。
预约挂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