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联合颈动脉超声与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分享好文精选、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在本公号留言删除!本文刊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4(01):34-36-71

作者:李杰

单位:河南省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arterialstifnessindex,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年8月至年7月期间医院收治的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单支病变82例,双支病变74例,三支病变92例。另选同期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及亚组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超声参数。

结果

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患者比例、高脂血症患者比例及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吸烟患者比例、并发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比例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中观察组的斑块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AS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的斑块患者比例及AASI、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ASI、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P<0.05)。

结论

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密切,并能初步评估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可为冠心病的初步筛查及临床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逐渐成为心血管预防的重要环节,而评价动脉功能可早期检测出动脉硬化,因此越来越被重视。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arterialstifnessindex,AASI)作为一个新的无创评估动脉功能的指标,因其检测简单,且方便有效[1],逐渐被人们认识。本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分析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以期为冠心病患者的初步筛查和临床防治提供更多的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8月至年7月期间医院收治的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单支病变82例,双支病变74例,三支病变92例;男例,女例;年龄(58.3±5.5)岁。另选同期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例为对照组,男84例,女76例,年龄(57.1±5.7)岁。排除标准:排除冠状动脉造影禁忌证;排除脑血管疾病、肝胆疾病、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病史及生化检测记录研究对象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史及家族病史,测量其身高、体质量,计算出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测定舒张压、收缩压。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浓度等生化指标。

1.2.2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计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建科仪CB系列动态心电血压监测系统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利用动态血压监测数据,以收缩压为横坐标,舒张压为纵坐标,绘制全天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全天散点图,AASI根据公式算出[2]。AASI无单位,数值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动脉顺应性越小。

1.2.3颈动脉超声检查方法(1)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探头频率5~10MHz,CIMT≥0.9mm定义为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管腔内径于颈总动脉距分叉处1cm处测定。(2)斑块定义为血管内中膜局限性增厚≥1.2mm或与相邻内中膜比增厚50%,记录斑块总数、板块厚度,斑块的严重程度以Crouse斑块积分表示[3]。

1.2.4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手术采用右桡动脉途径应用TREUMO共用造影导管(首选)或右股动脉途径应用Judkins导管进行。术后用目测法由我院两位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对各个血管内径狭窄程度进行评价。所有冠心病患者按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左主干以同时累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计算),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危险因子分析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的男女比例、年龄、BMI、糖尿病患者比例、高脂血症患者比例及冠心病家族史患者比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吸烟患者比例、合并高血压患者比例及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和表2所示。

2.2两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超声参数比较

超声检查中观察组的斑块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0.2%(/)vs.10.0%(16/),P0.05],而AASI、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2.3观察组组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超声参数比较

超声检查的斑块患者比例[单支病变亚组vs.双支病变亚组vs.三支病变亚组:43.9%(36/82)vs.64.9%(48/74)vs.97.8%(90/92),P0.05]及AASI、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所示。

2.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以冠心病为因变量,以吸烟、高血压、hs-CRP、AASI、颈动脉斑块为自变量,其中hs-CRP≥3mg/L、AASI≥0.55[4]为界作二分类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向前步进法每次排除最不显著的一个变量,结果显示在排除高血压、吸烟后,AASI、颈动脉斑块、hs-CRP与冠心病明显相关(P0.01),hs-CRP、AASI、颈动脉斑块可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详见表5。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其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但医院开展,且不能用于预防及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主要表现为动脉壁增厚、失去弹性,然后才逐渐出现管腔丢失,而动脉失去弹性会影响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因此动脉硬化的程度除影像学方法评价外,可以通过检测动脉功能的方法间接获得[5]。AASI是一个新的无创评估动脉功能的指标,是利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来获得,其定义为1减去每对舒张压对收缩压的回归斜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且理论上比影像学方法能更早地发现动脉硬化。多项研究表明,AASI不仅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具有相关性[6],而且可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7]。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诊断颈动脉斑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大大提高,而C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可作为评价动脉硬化早期的指征。多项临床研究证实颈动脉硬化与冠心病相关[8-9],CIMT每增加0.1mm,急性心肌梗死风险增高11%[10]。因此,联合AASI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从动脉功能及影像学上更全面有效地评价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病变范围,而且更有利于早期诊断,从而及早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积极预防急性冠状动脉事件,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联合AASI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观察组颈动脉超声斑块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ASI、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俊红等[11]研究结果一致。表明AASI、颈动脉超声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密切,更进一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排除了高血压、吸烟等经典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后,这种相关性依然存在,提示相关性与高血压无关,因此,联合AASI和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作为诊断冠心病重要的初筛指标。研究还发现,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其AASI也相应增加,颈动脉斑块积分也会随着增高,提示联合AASI、颈动脉超声检查还可以明确患者的粥样硬化程度,初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12]。

本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吸烟、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比例、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这些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其对AASI的影响尚不完全明确,需进一步研究。由于本组病例较少,加之观察时间和地域跨度不大,尽管联合AASI、颈动脉超声检测优势明显,但其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略)

敬请







































约惠白癜风医院献礼
专科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jdmyh/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