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开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de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70岁的林老伯是我县某镇居民,数年前开始出现右下肢疼痛。最初仅仅只是走长路后出现,后来逐渐加重至稍微活动后就会出现疼痛,直至来我院住院前,已严重到休息时也痛。右腿疼痛令林老伯夜不能寐、寝食难安。
在充分的检查(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等)后,我院普外科明确林老伯患了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肢动脉多处狭窄,最严重处已阻塞90%。经积极的术前准备,在上级医师的协助下,普外科徐贤绸主任医师为林老伯做了DSA下右下肢动脉狭窄腔内介入治疗(狭窄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林老伯患肢动脉已基本恢复通畅,查体见足背动脉搏动强度和健侧相等。
当晚林老伯即可安稳入睡,次日下床先走数十米亦未觉患肢不适。3天后康复出院。
此次手术非常成功,有效地缓解了林老伯右下肢动脉不畅引发的疼痛等症状,且从根本上消除了病情进一步进展的基础。
关于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徐贤绸主任医师介绍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肢体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该类患者越来越多。
该病的高危因素有: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吸烟等。
该病的早期症状: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后期逐渐出现患肢静息痛、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发绀、趾端溃疡、坏疽等。
医生可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即刻做出初步诊断,并借助辅助检查手段(主要是影像学诊断技术,包括动脉彩超、CT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进一步确诊。而利用DSA行血管造影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金标准”,能准确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侧副循环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DSA下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最主要及首选的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具有风险低、损伤轻、恢复快、效果好,可以重复操作等优点,已经逐步替代传统的外科手术。
当然,介入治疗前后还必须配合内科治疗,包括降血压、降脂、控制血糖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个别严重的还是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血管内膜剥脱、人工血管置换、旁路重建等)。有些已经出现下肢坏疽、感染等症状的,还需外科仔细的清创和较长时间的换药。
我院现已成功开展DSA下各类介入手术,对于包括下肢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等疾病,介入治疗简单有效,必将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来源:医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