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医院心脏外科为一例广泛心肌桥病人成功实施国际首创的心肌桥旁路移植手术。术后患者症状消失,恢复状况良好,已转入普通病房康复,将于近日出院。资料表明,国内外尚未开展这类术式。
3年前,患者赵某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医院诊断为心肌桥,靠吃药缓解症状。3年来,药物效果越来越差,症状加重,医院曾建议手术。但赵某了解到心肌桥手术效果不好,一直举棋不定。今年春节期间,赵某再次出现胸痛,同时大汗淋漓,口服药物没有好转。经了解,医院医院副院长张金洲教授近年来在心肌桥的手术治疗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于是慕名赶到我院。
赵某入院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近中段心肌桥,压缩幅度约80%,长度32mm,FFR0.79。冠状动脉CTA发现,心肌桥冠脉深度达到6.7mm,属于广泛心肌桥病人。常规手术方法风险大,效果差。针对广泛心肌桥病人的手术效果差情况,张金洲教授与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朱光宇教授联合攻关,设计出心肌桥旁路移植手术。这种手术先把心肌病近端冠脉从脂肪中分离出来,之后再用细如发丝的针线吻合在心肌桥远端冠脉,然后剪短乳内动脉。经计算机血流动力学仿真研究发现,心肌桥旁路移植手术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常规冠脉搭桥手术。为确保手术成功,4月9日,医院举行有西安交通大学、空军军医大学等著名专家参加的术前讨论会。据张金洲教授介绍,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心肌桥病人,外科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其手术主要包括心肌桥剥离手术和常规冠脉搭桥手术。对于严重的心肌桥病人(长度大于25mm,深度大于5mm),心肌桥剥离手术发生心脏破裂、室壁瘤形成和冠脉损伤的几率大,而且部分病人术后复发。而常规冠脉搭桥手术,由于存在竞争血流,桥血管2年堵塞率高达40%,往往达不到解除症状的手术目的。通过与患者赵某沟通病情,介绍手术方案,赵某欣然接受心肌桥旁路移植手术。4月10日上午,张金洲教授屏气凝神把心肌桥近端冠脉一点点从脂肪中分离出来;之后用预先游离好的乳内动脉用细如发丝的针线吻合在心肌桥远端冠脉;在精确量取相应长度后剪断乳内动脉,并将断端吻合在心肌桥近端正常冠脉。经过4小时,心肌桥旁路移植术顺利完成。心脏复跳后测试桥血管流量和阻力均满意。术后赵某康复顺利,立竿见影,缠绕多年的心绞痛终于得以完全解除。资料
心肌桥(myocardialbridges,MB)指一部分冠状动脉(通常是左前降支)走行在心肌里,发病率约25%。心脏收缩挤压冠状动脉,使冠状动脉血流减少,甚至中断。病人出现类似于“冠心病”的症状,比如胸痛、胸闷等。但是,两者的发病机制截然不同。以往的文献认为,心肌桥是一种良性病变。然而最近研究发现,部分心肌桥病人可以出现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症、左室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如果心肌桥病人出现明显的胸闷、胸痛症状,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断剂和Ca++通道阻断剂。这两种药物通过减慢心率,减小心肌收缩幅度,延长心脏舒张时间,达到增加心肌灌注,缓解症状的目的。然而,由于心肌桥是冠脉血流储备分数降低的一类解剖结构异常,因此药物治疗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停药后症状复发。另外,心肌桥病人应禁用硝酸酯类药物,因为硝酸酯类药物可以增加心肌桥被压缩幅度,导致病人症状加重。2冠脉内支架心肌桥血管内放置支架,心肌收缩可以导致支架毁损、冠脉穿孔破裂和冠状动脉夹层形成,而且此类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与冠心病人冠脉支架相比,心肌桥血管内支架的一年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高达25%-75%。因此,一般不建议心肌桥的病人进行冠脉内支架置入。
3外科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心肌桥病人,外科手术可以解除症状,包括心肌桥剥离(unroof)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架桥手术)。依据不同病情和病变程度,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可以治疗药物难治性心肌桥病。文献报道,心肌桥剥离手术针对心肌桥长度25mm,深度5mm。心肌桥剥离手术有发生心室破裂、冠脉损伤的可能,远期有疤痕导致的再狭窄、室壁瘤形成等可能。因此,目前临床开展较少。冠脉旁路移植手术是一种成熟的外科技术,目前是治疗心肌桥病人的主流手术方法。但2年桥血管阻塞路高达40.9%。桥血管阻塞主要原因与竞争血流有关。
医院心脏外科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设计一种全新的心肌桥手术方式---心肌桥旁路移植手术。流体力学仿真研究发现,心肌桥旁路手术的桥血管流场明显优于传统冠脉旁路移植手术,消除或减弱竞争血流,有助于提高桥血管远期通畅率。
文字|奕琨
视觉|刘璐编审|王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