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动了脉,硬了化”
关爱健康
定期检查
动脉硬化,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其特点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核糖类积聚,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和变硬、血管腔狭窄。病变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器官就会缺血或坏死。随着,现代医学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方法的不断发展,动脉粥样硬化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死亡总数仍在不断增加中,并且发病年龄出现年轻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发展过程
现代医学认为“损伤反应学说”是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的主要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主要过程受累是内皮损伤,由于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或者吸引、高胆固醇血症、血压增高、糖尿病等导致血管内皮的慢性损伤;
其次是脂质积聚,这一过程有赖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参与,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则能对抗这一病理过程;最后纤维粥样斑块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不仅要积极预防,更重要的是早期干预、延缓和阻止病变进展,甚至可使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消退。
中医学
关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中医学并未“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但是根据患者临床就诊主诉和表现,主要归类于“眩晕”、“头痛”、“痴呆”、“中风”、“胸痹”、“真心痛”、“脉痹”等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常用医学手段。中西互补,一方面西医针对病因机制有较好的控制病情及处理危及症候,中医针对延缓病情进展速度和防治西药副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致病率、致残率、死亡率的有效手段,比单一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获益更大。
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因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衰、肾精亏损,或饮食肥甘厚腻、脾胃受损、或情志过极、五志所伤,或毒邪侵入机体,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代谢,痰滞体内,毒邪煎熬、熏蒸血液,血凝成瘀,出现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包括,气虚、阴虚、阳血;标实包括,血瘀、痰浊、寒凝、气滞、热毒。临床常见证型可有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等。
治疗
评估
规范治疗
定期
体检
一般治疗
合理饮食:低盐(有高血压者)、低脂(高脂血症者)、低胆固醇(高胆固醇血症者)、低糖(糖尿病者)饮食。总热量不能过高,防治超重,减少饱和脂肪酸和糖类摄入,脂肪摄入限制在20g/d,其中饱和脂肪酸限制在2g/d。增加可溶性纤维的摄入。
坚持运动:坚持适量体力运动,根据自身情况,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设定活动强度,并且循序渐进。
控制饮酒: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不提倡吸烟,及早戒烟,也不建议喝酒(热量太高),建议少量为好。
控制易患因素: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使得血压降至适当水平;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控制胆固醇摄入,尤其是动物内脏等,适当降血脂药物治疗。
西医治疗
调节血脂: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为目标,稳定和消退粥样硬化斑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主要选择他丁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横纹肌溶解、血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升高、胃肠道症状,横纹肌溶解是最危险的不良反应,应警惕)
抗血小板:可抗血液中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防治血栓形成,有助于防治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是预防冠心病和脑动脉血管栓塞的重要治疗手段。主要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和出血)
抗凝和溶栓:对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的,可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继而选择抗凝药物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常用有肝素、低分子肝素、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扩血管:可除血管痉挛和促进侧肢循环。冠心病心绞痛时应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主要选择硝酸酯制剂和长效钙离子通道阻断药,可以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心脏负荷。(主要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心率增快)。也可选择β-受体阻滞药降低心悸耗氧量、预防和减少心绞痛发作。
抗氧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LDL的氧化物产物,ox-LDL能够以多种途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发展。抗氧化治疗可延缓LDL氧化,改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功能,抑制病变的发展。药物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丙丁酚等。
抗炎:炎症反应是引起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抑制炎症反应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抗炎治疗可阻止血管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改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和患者的预后以及相关临证症状。主要包括他丁类、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等。
介入或手术:如患者病情严重,特别是冠状动脉、主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可采取介入或手术,如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旁路移植术等。
中医药治疗
临床中,根据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选择合适方剂上进行加减运用,达到减轻症状、消退斑块、改善预后和康复治疗等作用。
分型论治:
1.痰瘀互结证:活血化痰、理气止痛。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3.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散瘀止痛。
保元堂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4.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血府逐瘀汤加减。(头痛者用通窍活血汤;肢体疼痛者用身痛逐瘀汤;配合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
常用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麝香保心丸、麝香心脑通片、速效救心丸、血脂康胶囊、芎芍胶囊、芪参胶囊等。
知识拓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分期及分类
临床分期
1.无症状期(亚临床期):包括从早期的病理变化到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2.缺血期:由于血管狭窄而产生器官缺血的症状。(心肌缺血或脑缺血为主)
3.坏死期:由于血管内急性血栓形成,使得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表现。(常见于心梗和脑梗)
4.纤维化期: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纤维化萎缩而引起症状。
临床分类:根据受累动脉的部位分类,有主动脉及其分支、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四肢动脉硬化。
临床表现:主要是有关器官受累后出现的症状。一般表现可有脑力、体力的衰退,触诊桡动脉等体表动脉可发现变粗、变长、迂曲和变硬。(从中医诊断学脉象特征结合现代生物力学,根据本人临床经验动脉硬化患者常出现弦脉、弦涩、弦紧、紧脉、滑脉等。其中弦脉和虚脉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动脉硬化表现,在脉诊图显示出重搏波峰值和斜率高。)
1.主动脉硬化症:大多数无特异性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主动脉结向左上方凸出,有时可见到片状或弧状钙质沉着阴影。
2.冠状动脉硬化症:可引起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等。
3.脑动脉硬化症:脑缺血引起眩晕、晕厥等,脑动脉血栓形成或破裂引起脑血管意外(中风)
4.肾动脉粥样硬化症:引起双肾萎缩或顽固性高血压,可出现肾动脉血栓。
5.四肢动脉硬化症:下肢较为多见,可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触诊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动脉完全闭塞引起脱疽。
临床辅助检查
本病早期不容易诊断,针对高龄患者体检检查血脂异常、X线、超声及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或或扩张性病变应该首先考虑本病。若发展到相当程度,尤其是器官明显病变,可结合X线、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动脉造影等借助诊断及评估病变情况。
动脉脉搏波速率检测仪(PASESA):
仪器功能及背景:动脉硬化检测,日本理化研究所及日本产业综合研究所共同研制,获多国专利,日本临床应用十年。
功能特点:
1、未发生,前期筛查针对亚健康人群动脉硬化程度的初筛,评估及预防未来罹患重症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正发生,风险规避针对三高人群,长期监测规避重症心脑血管疾病病发风险。
3、已发生,日常监护针对脑溢血、心肌梗死、中风等重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的日常监护,了解恢复状况,避免二次疾病的复发。
检测简便、灵敏度高、电子建档、支持彩色打印
厦门思明德丰堂福津门诊部引进此设备,免费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