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
近日,岚山32岁的张先生(化名)
因为胸痛四天以为没事忍着
严重耽搁了病情
险些危及生命
所幸
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全力救治
成功将患者从生死线上
拉了回来
而这一切,他本可以避免……
岚山32岁的张先生(化名),近4天以来,反复出现胸痛不适,以晨间最为明显,并伴有大汗、腹胀不适等症状,本以为年轻就没在意,然而剧烈的胸痛却丝毫没有减轻的趋势,反而越发严重。于是,在家人的陪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患者入院时,疼得满头大汗,脸色惨白。”心血管内科主任刘青回忆道。
入院后,经相关辅助检查,结合患者病情,初步考虑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胸痛救治流程迅速启动。心血管内科紧急进行会诊,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考虑到患者仍有胸闷不适的症状,病情十分紧急,心血管内科团队立即通知导管室行冠脉造影检查。
▲前降支近端(p-LAD)狭窄90%
▲植入支架后,血管再通
术中,经冠脉造影检查,诊断为不稳定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检查可见患者前降支近端(p-LAD)狭窄90%,前降支中端(M-LAD)动脉硬化,病情危重,随时有心梗及猝死的危险,需要立即治疗。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心血管内科结合临床症状及造影表现,成功植入一枚支架,患者胸痛不适症状即刻得到缓解。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该患者的成功救治,得益于心内科对于病情的准确判断、高超的介入手术技巧及配合默契的抢救。
胸痛中心
胸痛中心针对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性胸痛危重患者,以打造“30分钟胸痛救治圈”为目标,进一步整合心血管内科、院前急救、急诊科、胸外科、呼吸内科、医学影像科等技术力量,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进一步优化诊疗流程及诊疗规范,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快、更准确的评估和诊疗,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再就诊次数等,有效畅通急救绿色通道。
专家简介
刘青
心血管内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余年。长期从事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在顽固性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复杂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血栓性疾病等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以及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抢救及电复律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临床一线抢救工作。
高奎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5年,曾多次医院进修学习,在心血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衰等心内科常见病的诊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心跳呼吸骤停的救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心血管内科介入如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亦有丰富的操作经验。
为什么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年轻化?
1.压力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竞争机制不断加强,年轻人在社会、家庭及工作岗位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2.运动锻炼减少。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体力劳动得以大大减少,但随之而来的“富贵病”如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
3.饮食及环境污染。膳食结构的变化及环境污染的侵害,也容易引起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生理机能紊乱。
以上种种因素长期叠加,极易导致心脏的血管壁内皮损伤、血管内膜逐渐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明显加快。
除此之外,许多年轻人不以为然的持续熬夜、过度疲劳、嗜烟酗酒、不规律饮食等不良习惯,其实会引发血管持续痉挛收缩、血液粘度增加、局部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突然出现血管闭塞、心肌梗死。这样的突发疾病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如何防范心血管疾病?
1.戒烟限酒。吸烟与冠状动脉硬化明显相关,烟中的焦油等有害成分易引发血管痉挛、而一氧化碳也会降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造成心肌缺氧;另一方面,大量饮酒则可能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2.提倡健康饮食。遵循“四少三多”的原则,少糖、少盐、少脂肪、少淀粉;多蔬菜、多水果、多蛋白质。避免暴饮暴食。
3.积极运动锻炼。避免久坐,可考虑散步、游泳、快走、打太极拳等运动。比如游泳、快走等,都是能锻炼心血管的方式。
4.定期体检。尤其是都市白领群体,要注意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尿酸,控制体重,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5.自我减压。虽然从健康角度出发,适当的压力能调动人体的机能和神经系统积极运转。但是压力不能太大,不能持续时间过长。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规律的生活作息,对缓解压力都有帮助。
心血管内科主任刘青提醒广大市民:
心血管疾病
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
尤其是年轻人一旦发生心梗
起病急、症状险、且多无先兆不适、
早期猝死率较高
因此,一定要及时就医,莫要掉以轻心!
心血管内科
-(病房)
-(门诊)
来源:医院
责任编辑:小东
新闻爆料/新闻-
商务合作:187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