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动脉硬化早期阶段的病变发展有了更多认识。
近期,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mCollCardiol)发表的一项基于先进的PET-MRI技术的研究成果表明,即使在无症状的40岁以上人群中,动脉硬化的发展速度都比之前认为的要快上许多。医院里的医疗CT、MRI或PET扫描设备。PET-MRI是PET和MRI有机结合形成的一体化大型功能代谢与分子影像诊断设备,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是国际公认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冠心病和脑部疾病的最佳方法之一
图片来源:tuchong
该研究纳入了名中年健康参与者,平均年龄在45.7±4.2岁。在3年的随访中,研究者发现41.5%的参与者,动脉硬化进展加速,之前无明显动脉硬化迹象者也出现了程度不一的病变。这与我们之前所认为的,60岁以后动脉硬化才会加速发展整整提前了近20年。那么,动脉硬化为什么会提前至40岁左右加速发展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先容我简单说说动脉硬化究竟是怎么回事。动脉硬化全称动脉粥样硬化,是由胆固醇沉积、腐蚀血管内部而形成的一种粥糜样血管病变,该病变可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严重影响心、脑等器官的血液供应与功能的正常发挥。在动脉硬化的过程中,高血脂与高血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常情况下,由内皮细胞为主体构筑的血管内膜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可有效抵挡胆固醇的“侵犯”,但如果胆固醇壮大自身队伍(即高血脂症)的同时还找来高血压助阵,战场情形就完全两样了。动脉血管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首先,内皮细胞“手拉手”构筑的内膜防线,在高血压冲击之下漏洞频出;其次,高血压就像一双有力的大手,在背后推着胆固醇一路向前,直至内膜之下。在两者共同努力下,大小动脉鲜能幸免!更何况,除了高血压外,胆固醇还有高血糖、尼古丁等一众帮手。——哎,写到此处,突然感觉被“强敌环伺”的内皮细胞太可怜了!说完动脉硬化的形成机理,我们再来看一组关于高血压的国内流行病学数据。五年前,我国组织、医院门诊人群高血压抽样调查便已显示,在新出现的高血压病例中,35至45岁者占6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低年化趋势整整提前了10年。此外,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吸烟人群年轻化更是不争的事实!三高与尼古丁“四大恶人”提前登场,动脉硬化想不提前加速也不可能了。动脉硬化提前加速发展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还没迎来巅峰状态的各类器官便因供血、供氧不足而早早踏走上了“下坡路”,而这正是很多刚过不惑之年的人,深感自己大不如从前的主要原因。所以,防止动脉过早硬化得不堪大用再也不是老年人的事情了!年过四十尤其血脂、血压控制不佳且有各种不良生活习惯者者,更要格外重视。人生阅历、心智、经验以及社会资源趋向成熟的40岁上下,往往是第二人生的开启之年,千万不要被动脉硬化按下了停止键!最后,再说说如何对抗动脉硬化不期而至的加速发展吧!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在发表成果指出40岁以上人群动脉硬化加快发展的同时,还给出了具体建议,那就是将LDL-C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尽量控制在50mg/d以下。
此外,个人觉得还需在戒烟戒酒,控制好血压、血糖的同时,服用一段时期的日本纳豆激酶。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动脉硬化的早期也伴有一定程度的炎症,并因此形成恶性循环。而动脉硬化最危险的继发病变——血栓形成,不但进一步加剧血管堵塞,在动脉硬化的加速发展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动脉硬化示意图。现有研究指出,血栓不光容易形成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表面,还会形成于斑块底部,即血管内部,而这往往造成动脉硬化“爆发式”发展图片来源:tuchong
而来自日本的,真正的纳豆纳豆激酶(NSK-SD),不光能发挥溶栓、抗凝、降压的辅助干预作用,就连其抗炎作用也得到了临床试验的证实(具体可见超2亿国人有颈动脉斑块,4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yu四成一文)。
集这么多功能于一身,放眼全球也找不出第二个。
更重要的是,效果出众的同时,它还没有副作用。正因如此,这几年,跨境平台上的纳豆激酶产品一直很香,但很多都非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生产的真正的纳豆激酶。
这一点真的很遗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