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亚裔证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长期他汀强化治疗的瑞舒伐他汀亚裔证据和瑞舒伐他汀的亚裔安全性总结。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亚裔证据,包括:1.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减少PCI围术期心肌梗死及MACE的发生率;2.瑞舒伐他汀在减少对比剂肾病中的作用。
1.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减少PCI围术期心肌梗死及MACE的发生率
韩国研究是目前探讨ACS急性期强化他汀治疗作用的较大型亚洲研究,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组较对照组心肌损伤发生率显著降低(5.8%比11.4%,P=0.),且术前瑞舒伐他汀负荷显著降低30dMACE风险(6.7%比15.9%,P=0.),表现出显著的心脏保护作用。
另一项来自日本的PRIMITIVE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瑞舒伐他汀有减少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的趋势(8.7%比18.7%,P=0.);而PCI术前5~7d给予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未服用过他汀患者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10.5%比30.0%,P=0.)
2.瑞舒伐他汀在减少对比剂肾病中的作用
中国TRACK-D研究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组对比剂急性肾损伤(CIAKI)发生率显著降低(2.3%比3.9%,P=0.01)。该研究不仅证明了瑞舒伐他汀能降低中国糖尿病合并CKD患者CIAKI发生率,同时也为行PCI的CKD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提供了有力的安全性证据。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长期他汀强化治疗的瑞舒伐他汀亚裔证据,包括:1.他汀减少心血管终点事件的证据;2.瑞舒伐他汀降低LDL-C疗效的证据;3.瑞舒伐他汀稳定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证据。
1.他汀减少心血管终点事件的证据:近期发表的多中心CHILLAS研究再次说明了强效降低LDL-C达到1.8mmol/L治疗目标是带来心血管获益的基础。
2.瑞舒伐他汀降低LDL-C疗效的证据:一项大型亚裔血脂研究DISCOVERY-ASIA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使更多患者达到年欧洲指南的LDL-C目标水平(79.5%比69.4%,P<0.);按照年欧洲指南LDL-C目标分析,瑞舒伐他汀同样使更多患者达到LDL-C治疗目标。
3.瑞舒伐他汀稳定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证据从三方面进行描述:
①无心血管疾病症状患者:JART研究是一项在日本高脂血症患者中进行的研究,其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平均剂量7.7mg,1次/d)较普伐他汀(平均剂量14.5mg,1次/d)显著延缓CIMT增长率(1.91%比5.8%,P=0.)。
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韩国的ARTMAP研究,直接比较了亚裔人群中瑞舒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显著减小TAV变化百分比[(3.9±11.9)%比(7.4±10.6)%,P=0.]。
③斑块成分改善作用:叶平等进行的REACH研究显示,瑞舒伐他汀(平均剂量11mg,1次/d)治疗3个月时,即发挥出缩小脂核、抗炎、抑制血管新生的效应;在随访的24个月中该效应持续存在。该研究显示出瑞舒伐他汀长期良好的稳定斑块作用,且该作用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更加显著。
三、瑞舒伐他汀的亚裔安全性总结,包括:肝安全性、肌肉安全性、肾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和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五个方面。
1.肝安全性:在日本进行的一项2期临床研究中,瑞舒伐他汀1、2.5、5、10、20或40mg,每日一次,治疗6周,未出现ALT升高超过3×ULN。
2.肌肉安全性:荟萃分析显示,亲脂性他汀与亲水性他汀相比,肌毒性风险显著增高。原因是亲脂性他汀可借助被动扩散进入外周组织,继而进入肌肉组织并引起肌毒性,而亲水性他汀(如瑞舒伐他汀等)不易进入肝外的其他组织。
3.肾安全性:TRACK-D研究总结指出,瑞舒伐他汀未增加糖尿病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介入诊治术后尿蛋白水平,为中国人群应用瑞舒伐他汀肾安全性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