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虽然可怕,但可防可治

防治指南

认识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

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多危险因素,其中主要危险因素有:

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性别、年龄等。次要危险因素主要有:肥胖、活动量减少、饮食方式、遗传因素、性格等。其中,A型性格者(即性情急躁、好胜心和竞争性强、不善于劳逸结合)易患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主要取决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具体危害表现为:

1

主动脉硬化——常无症状

主动脉硬化大多数无特异性症,叩诊时可发现胸骨柄后主动脉浊音区增宽;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而带金属音调,并有收缩期杂音。

但如果形成主动脉瘤,一旦破裂或出现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均可迅速致命。

2

冠状动脉硬化——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冠状动脉,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则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冠心病。

典型的症状为劳力型心绞痛,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部分患者向左肩部或/和左上臂部放散。部分伴有胸闷或以胸闷为主,严重者疼痛较重,持续时间延长。

3

脑动脉硬化——脑卒中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急性脑血循环尤其是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发病基础,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脑动脉管壁变性和硬化的总称。

脑动脉硬化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或血管破裂造成出血性卒中,表现有头晕、头痛、烦躁、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减退、肢体麻木等;也可引起脑萎缩,表现为精神、行动失常,智力和记忆力减退,以至痴呆等。

4

肾动脉硬化

肾动脉硬化是指由于肾动脉及分支和/或小动脉的硬化而影响肾血管功能的一类疾病。根据病情进展的快慢分为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和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

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年老;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的基础病约有40%为高血压,15%为慢性肾炎,其余为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放射性肾炎、先天性肾脏病、肾盂积液、柯兴氏综合征。

5

下肢动脉硬化

常见症状为腿部动脉由于血供障碍而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发生腓肠肌麻木疼痛以至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

严重者可有持续性疼痛下肢动脉尤其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动脉管腔如完全闭塞时可产生坏疽。

动脉粥样硬化虽然可怕,但可防可治

防治方法遵循四个原则: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1.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初级、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全过程。严格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提倡低脂饮食,限制酒及糖类食物的摄入。

避免经常性摄入动物性脂肪和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谷类、豆类等食物摄入,此类食物能够提供对预防冠心病有益的各种营养素。

2.适量运动

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和降低血压。同时还能提高心脏最大输出量和增加从血液摄取氧的量。

运动要坚持三个原则:有恒、有序、有度,即长期规律地、循序渐进地、因人而异适度地运动,过度运动反可造成心血管意外或猝死。对老年人来说提倡散步、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活动。

3.戒烟限酒

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虽然红葡萄酒(干红)少量饮用有抗氧化的作用,但长期多量饮用会引起其他问题,因此不提倡。

4.心理平衡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此外,发生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的基础是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其引发的新鲜血栓形成,因此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来说是保证其斑块的稳定性。

目前已有的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伐他汀,除调脂作用外,还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等作用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

因此,适当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等可明显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白驳风在哪看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gzdmyh/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