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合参刘绍武溢聚紊覆四脉

辨治枢要

溢脉越寸上鱼际,病在头胸阳亢性,

方选调神平亢汤,平亢潜阳抑交感。

聚脉关部如豆状,寸尺俱弱病胸膈,

方用调胃舒郁汤,理气舒郁调迷走。

紊脉不齐力不等,病在心胸血府瘀,

方选调心宽胸汤,理气活血促循环。

覆脉脉管细硬长,下超尺部紧而弦,

病在脐下痰饮病,方用调肠解凝汤。

刘绍武通过60余年的临床探索,经过大量病例的反复验证,提出了诊断整体气血功能失调的客观指标——四脉证。溢脉、聚脉、紊脉、覆脉,四脉证分见于糖尿病初、中、晚期。

1.溢脉证

寸口脉越过腕横纹,甚者脉充皮下,可见其搏动,直达手掌大鱼际。疾病应变态势呈现阳亢性病理反应,多为交感神经功能亢奋,病位在头胸。传统中医称之为“肝阳上亢”,治疗大法为平亢潜阳,方选调神平亢汤。(其组成为协调基方加石膏30g、牡蛎30g、桂枝10g、大黄10g、车前子30g。)

糖尿病初期多见溢脉,属“上消”范畴。表现为口渴引饮,消谷善饥,饮一溲一,形体渐瘦,舌红而燥,脉滑数或洪大。病程持续短,一般多在二年以内,以40岁以下居多,胰岛素均值与血糖均值呈正相关,合并症少而轻。

2.聚脉证

寸口脉关部独大,甚者如豆状,搏动明显,高出皮肤,寸尺俱弱,也有人称作郁脉。多与迷走神经兴奋有关,疾病应变态势呈现阴性病理反应,病位多在横膈上下的胸胁部位,包括肝、胆、脾、胰、胃、肠等脏器。传统中医称之为“肝气郁结”,治疗大法为理气舒郁,方选调胃舒郁汤。(其组成为协调基方加陈皮30g、白芍30g、大黄10g。)

3.紊脉证

也称涩脉。寸口脉表现出节律不齐、快慢不匀、有力无力不等的紊乱脉象。它标志着心脏功能的紊乱和有效血循环量的减少,疾病应变态势呈现为气虚血少的虚性病理反应,病位在心胸。传统中医称此为“气滞血瘀”,治疗大法为理气活血,方选调心宽胸汤。(其组成为协调基方加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郁金15g、瓜萎30g、五味子15g、牡蛎30g。)

糖尿病中期多见聚脉和紊脉,其病程多在两年以上,十年以内,发病年龄以40~60岁居多,胰岛素释放试验见胰岛素与血糖均于第二小时达高峰,两者均值呈正相关,合并症多而重。

4.覆脉证

寸口脉脉管细而硬长,超出尺部向后下移数寸,脉跳弦紧而有力,如绷紧之弓弦、绳索之感觉。疾病呈现为大肠中代谢产物积滞的病理反应,病位在脐以下之少腹部。传统中医称之为“痰饮证”,治疗大法为升阳解凝,方选调肠解凝汤。(其组成为协调基方加陈皮30g、白芍30g、川楝子15g、小茴香10g、大黄10g。)

糖尿病晚期,多见覆脉和紊脉,属“下消”范畴。病程10年以上,年龄在60岁以上居多,胰岛素释放试验血糖与胰岛素呈负相关,并发症群起且多危重。

如治张某,男,留苏医学博士。患有糖尿病,尿糖(++++),并发动脉硬化和多脏器的疾病,遍求名医,治疗乏效,每天靠注射胰岛素维持,年初经人建议请刘教授会诊。患者脉上鱼际、聚于关部如豆,并且脉见涩象,与中枢理消汤(即理消汤合调神平亢汤、调心宽胸汤、调胃舒郁汤),1周后尿糖至(++),后连续服用3月余,血、尿糖化验正常,体力恢复如初。患者脉上鱼际,为溢脉;脉聚关部如豆,为聚脉;脉涩为紊脉。三脉皆见,故知患者阳亢、气郁、血滞并存,故用调神平亢汤、调胃舒郁汤、调心宽胸汤分以平亢、解郁、化瘀而治之。并于理消汤协调整体之中而各展其能,兼顾糖尿病病因、病机、传变、预后等各方面而收全功。糖尿病无论初中晚期都伴随着整体气血功能失调的病理改变,气虚精亏、血虚燥热、津亏液耗贯穿糖尿病的始终,构成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矛盾。基于糖尿病全程整体气血的紊乱,凭脉辨证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马文辉.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3]

精彩推荐

人体四焦,不可多得的辨治心法

仝小林妙谈妇科心得,附方治验

纯干货

仝小林谈皮科辨治心法,附大量验案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摘自《维新医集》,图文编辑:灵芝。如需使用或转载,请联系糖果(TCMD_ZYT)

?投稿邮箱:suix

zhongyita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jdmyh/1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