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针灸临床常见病治疗集验之第五章

学习中医知识

鼻衄

一、刺血治疗方案取穴少商、大椎、委中、上星。注释用点刺放血法。上述穴位根据病情可以单独选用,也可以联合取用。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对准所选穴位处刺之出血。出血量不宜太多,每穴出血数滴即可。笔者在临床多以上星穴和少商穴合用,其效非常满意。

二、体针治疗方案取穴迎香、上星、合谷、肩中。配穴肺经郁热配尺泽、少商;胃热炽盛配内庭;肝火上炎配行间、侠溪;阴虚火旺配照海;脾气虚弱配足三里、三阴交。注释迎香为手足阳明之会穴,处于鼻旁,针刺迎香可直接疏鼻部之气血,又能作用于肺、大肠和胃,不仅是治疗鼻衄之主穴,也是统治鼻病之要穴。早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迎香治鼻有息肉,不闻香臭,衄血”。上星是督脉之穴,督脉为阳脉之海,阳热亢盛,迫血妄行,刺之上星穴清泄督脉,以解亢盛热邪,则使鼻出血而立止。本穴是历代治疗鼻衄常用要穴。《世医得效方》中曾云“鼻出血不止,名脑衄,灸上星五十壮”。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可清头面之热,而鼻阻止,自有“面口合谷收”。肩中是董氏奇穴四四部位最重要的穴位,治症广泛,疗效突出,对外出血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尤其对老年人血管硬化所致的鼻出血最效,是针对性的治疗。

三、操作方法均用泻法。迎香向鼻根方向透刺;上星向神庭方向沿皮刺0.3-0.5寸;肩中穴针刺不宜超过1寸深,以免伤到滑囊,扎针后手臂不可大幅度移动,避免万一针到滑囊再因移动而划裂更大。

四、按语鼻衄是指鼻腔不因外伤而出血的病证。在中医学中还被称为“鼻红”“鼻洪”。相当于西医学中的鼻出血。鼻衄这一病名出现甚早,早在《内经》中对其病因、治疗已有较详细的记载。如在《灵枢●经脉》载“胃足阳之脉...轨归”。《灵枢.百病始生》中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灵枢.杂病》载“衄血不止衃,血流,取足.....不已,刺腘中出血”。在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也有论述:“凡血与气内荣脏腑,外循经络,相随而行于身,周而复始。血性得寒凝涩,热则流散。而肺气之所生也,肺开窍于鼻,热乘于血,则气也热也。血气俱热,血随气发出于鼻,为鼻衄。”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已经完全掌握了鼻衄发病之病因,以及针刺技术。鼻衄的发生常与外感风热、过食辛辣、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鼻窍。基本病机是热伤鼻络,迫血妄行。

针灸对单纯性鼻出血疗效满意。对复杂性鼻出血、继发性鼻出血应查明原发病,如鼻中隔偏曲、肿瘤、高血压、动脉硬化、凝血障碍性血液病、肝硬化等疾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对血液病引起的鼻出血慎用针刺法,所以针刺前应明确诊断。当出血急、出血量大时应采取综合措施,以免延误治疗,发生意外。在治疗期间避免过劳,少食辛辣香燥之品,少挖鼻孔,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jdmyh/11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