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早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欧洲75岁以下的死亡40%是由于心血管病引起的。动脉硬化性疾病控制的出路在于预防,与其说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生是治疗的开始,倒不如说是预防的失败。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理改变,可引起动脉增厚、变硬、失去弹性,最终可导致管腔狭窄,影响血液供应。动脉硬化多见于老年人,大、中、小动脉均可受累。根据病理变化不同,可分3种类型: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硬化和小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硬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基本损害是动脉内膜局部呈斑块状增厚,故又称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或简称斑块,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大中型肌弹力型动脉,最终导致它们的管腔狭窄以至完全堵塞,使这些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功能障碍以至机体死亡。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及绝经期(50岁以上)女性。
一、动脉硬化与危险因素
AS的确切病因不明。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有些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明显的统计学关系,我们称之为危险因素。已报道的危险因素有种之多,其中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脂血症也叫血脂紊乱,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独立危险因素还有遗传因素,包括早发冠心病史,指直系亲属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生冠心病。其他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性别(男比女性多见)、不良生活习惯:肥胖(BMI≥30),体力活动不足,动脉粥样硬化性饮食。需要根据病史评估有关危险性并根据有关情况进行预防处理。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于今年5月3日公布了心血管疾病预防新指南,并重点强调了心血管疾病的终生预防以及心脏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实施。该指南在《欧洲心脏杂志》(EurHeartJ)发表并在欧洲预防会议上(EuroPrevent)报告。新指南分为5个主要部分:什么是心血管疾病预防;为何需要预防;预防有哪些获益;如何应用预防;应向哪些地方提供预防项目。上述5个主要部分中的每一个都以概述和关键信息开始。
二、AS预防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心血管病预防是在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及寻证医学的基础上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仍是全球死亡和发病的最大原因,但原则上是可预防的。通过有效的预防,CVD死亡率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有所下降,但仍很高,在很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仍在上升。预防可发挥巨大的作用,有资料显示在死亡率正在下降的国家,超过半数的CVD死亡率下降归因于危险因素的控制,40%归因于治疗改善。因此,应进行积极的危险因素预防,经过积极预防,欧洲的低危国家数量在过去几年略有增加。
三、哪些人需要预防
即便是一般没有疾病的个体,都应进行心血管疾病预防。著名的SCORE风险评估系统得以保留,但被进一步优化,SCORE风险评估系统有助于正确采取有效预防的同时,避免预防不足和预防过度。对一些已经存在动脉硬化性疾病、糖尿病的病人,即便不进行SCORE评分就要立刻开始危险因素和疾病的干预。指南将CVD风险度分为4个危险级别:极高度、高度、中度和低度。 极高度风险是指包括以下任何一种情况:通过有创和无创检查确诊的心血管病,如曾患有心肌梗死、ACS、冠脉重建手术后,或糖尿病伴随1~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和(或)靶器官损害如微量白蛋白尿,或严重慢性肾病GFR<30ml/min/1.73mm2,或10年心血管死亡风险>10%;高度风险是指明显升高的单个危险因素,如家族性的血脂紊乱和严重高血压,无心血管因素伴随和靶器官损害的糖尿病,中等严重慢性肾病GFR在30~59ml/min/1.73mm2之间,10年心血管死亡风险≥5%和<10%;中度风险为10年心血管死亡风险≥1%和<5%;低度风险为10年心血管死亡风险<1%。 新指南还提出危险因素-年龄(risk age)的新概念,即年龄和性别应该与伴随的危险因素结合进行判断风险。从Score图表中看出40岁男性吸烟者伴随有关危险因素的心血管死亡风险是3%,与60岁不吸烟者较少危险因素风险一样,那么这位40岁男性的风险因素-年龄就相当于60岁不吸烟者,危险因素-年龄概念有助于病人或个体对危险因素的理解。 新指南提出心理社会因素是心血管病的发病因素之一。如较差的社会经济状况;缺少社会支持;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压力、抑郁、焦虑、敌意性格、D型人格等,均可促进心血管病发生,并会加重疾病病程、影响预后。这些因素会影响疾病治疗的顺从性和生活方式改善以及患者恢复疾病的感受。生物标志的危险因素中高敏CRP和半胱氨酸可能会作为CVD评估中有用的风险因素。
四、如何进行心血管病的预防
1、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戒烟是改善心血管健康的基石,加强公众健康措施以增强民众的对吸烟危害认知度。吸烟是独立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应避免吸烟,另外被动吸烟也一样有害,应该积极避免。应告诫年轻人不要吸烟,所有吸烟者应被劝戒烟并得到相应的帮助戒烟(如5个A的方法);停用尼古丁,包括逐渐减少吸烟量,逐步改用尼古丁含量少、或用尼古丁替代治疗;行为治疗,由专业人员进行,用自我控制的方法及其他的行为疗法。 营养:饱和脂肪酸摄入只占能量摄入的10%以下;固化脂肪酸尽量少吃;每天盐分摄入小于5克;每日30~45克纤维;每天克蔬菜和水果;每周保持2次吃鱼。男性控制酒量2杯,每天20克酒精;女性控制酒量1杯,每天10克酒精;能量摄入保持健康体重,BMI<25kg/m2。
运动:参加规律体力活动和有氧运动可以减少心血管病的死亡率,运动量为每周2.5到5小时的中等量的体力活动或有氧运动,运动时间越长获益越多。运动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心脏病人进行运动更需要评估后行危险性分层并给予运动处方。必要时需在心电监护下运动,心衰患者运动也有同样要求。
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有益于社会心理压力减轻和促进健康行为,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包括针对社会心理危险因素的各种形式的行为干预、健康教育、运动治疗、心理治疗。必要时采用合适的药物治疗有关抑郁、焦虑和敌对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即使药物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益处尚未确定。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与心血管的死亡风险有关,BMI20~25kg/m2全因死亡率最低,运动,控制饮食,行为调整是控制体重的主要的方法。但是对于BMI≥40kg/m2或者BMI≥35kg/m2合并高危的状况患者,必须选择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控制体重。
2、高血压控制 高血压控制的目标为BP</90mmHg。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心衰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及心房纤颤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治疗措施有:(1)开始或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增加体力活动、适量饮酒、减少钠盐摄人、增加新鲜果蔬和低脂乳制品的摄人;(2)血压≥/90mmHg的患者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新指南在高血压治疗无显著改动,选择如下药物:利尿剂、β-阻滞剂、ACEI、ARB、CCB。有糖尿病或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中收缩压是否mmHg以下尚有争议,但舒张压降低到低于80mmHg没有太大的争议,因此新指南将目标血压调整为/80mmHg。 对3级高血压病人应立刻使用药物降压治疗,对并存有SCORE评分高危或极高危的1~2级高血压病人也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降压治疗。对SCORE评分中、低危的1级高血压病人也可以开始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如无效再采取药物干预。高血压如合并冠心病或糖尿病,未来10年的心血管死亡≥5%。为了减少新发糖尿病的发生,对合并有代谢性疾病患者不建议把β阻滞剂和噻嗪类利尿剂作为首选。糖尿病人应将ACEI或ARB作为首选。SCORE评分对高血压的综合危险性评估有效,但靶器官损害也对预后产生影响,因此建议检查靶器官损害。
3、高脂血症或血脂紊乱治疗 目标Tc<5mmol/L,LDL-C<3mmol/L,如有CVD高风险,LDL-C要求更低。建议对极高危病人,LDL-C降低到1.8mmol/L以下或比基础LDL-C降低50%;高危病人降到2.5mmol/L以下;低危和中危个体应降至3.0mmol/L以下。高TC和LDL-C是CVD主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仍然为主要治疗靶向。高TG和低HDL-C也是CVD独立危险因素,他汀治疗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预后的作用。新指南对高脂血症管理推荐方面无显著改动,沿用去年的血脂指南。HDL-C作为评估风险指标之一,不作为治疗目标。所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者都应被视为高危病人,积极采取治疗。
4、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糖尿病患者在积极降血糖的同时应进行全面的危险因素控制。首先是强化降脂减少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其次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强化降压减少微血管风险和改善微血管预后,为达目标,有时需要多个降压药联合使用。 新指南的一项不同之处是糖尿病患者的简化管理。由于糖尿病可升高心血管和微血管疾病风险,因此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应积极接受治疗,治疗糖尿病靶点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新的靶目标是低于7%,较旧的靶目标(低于6.5%)提高。二甲双胍仍应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使用。
5、抗血小板治疗 新指南推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P2Y12抑制剂替卡格雷或普拉格雷以及阿司匹林。如不能使用上述两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仍可使用氯吡格雷,但这三种P2Y12抑制剂都作为一类的适应症推荐使用。
6、控制效果与病人依从性问题 AS危险因素控制应强调综合控制,如病人有多种危险因素存在,其中一种危险因素如没有达标,其他危险因素控制的达标也可以获益。高危病人如没有有效控制危险因素或控制没有达标,医师应分析不达标原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新指南还强调了护士主导的临床以及多学科预防项目的重要性,原因在于上述项目在降低心血管风险方面更为有效。心脏康复中心有助于改善生活方式推荐的依从性并且是急性冠脉事件后具有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
五、我国AS预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超过2.7亿,成人高血压发病率已达18.8%。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死因,占40%以上。国际上成功的心血管疾病预防经验告诉我们,控制心血管病重点在于预防,因此我们应转变以往重治轻防的观念。 欧洲新的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对我国心血管病预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一般没有疾病的个体,都应该进行心血管疾病预防。建议女性和男性分别为40和50岁以上个体进行一次完整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对高危和极高危病人应采取积极措施实现全面危险因素控制和生活方式调节,强调控制达标的重要性,对中、低危个体,应通过生活方式改善及危险因素控制,降低未来不良事件风险。危险因素控制应始于儿童时期而贯穿终生。“健康是个习惯”,不良生活方式其实常常开始于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习惯,成人后要改变不容易,因此提倡健康的生活习惯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头部白癜风擦什么药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