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atheroma)是一组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也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推荐视频:动画演示血管硬化如何发生
该病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目前该病的临床发病年龄开始呈现年轻化趋势。而这类疾病发病初期,病症不明显,且进展缓慢,所以常常会被忽视,从而耽误治疗,最终诱发更严重的疾病,比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外周血管疾病。
虽说当前针对该类疾病的治疗,通常是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症状严重时也可以经外科手术(俗称“搭桥”)或介入(俗称“放支架”)治疗,但药物治疗对人体的肝肾、横纹肌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医学家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而干细胞的出现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1、间充质干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研究
研究一:
一项发表在《StemCellResearchTherapy》期刊上的研究,探讨了UC-MSCs治疗对高脂饮食兔模型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病变进展的影响。
该研究通过喂食兔高脂饲料,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高脂饮食1个月后,治疗组家兔经耳静脉静脉注射UC-MSCs,剂量为6×,每2周一次,持续3个月;模型组在相同条件下给予等量PBS;对照组的兔子接受一般喂食,不进行任何治疗。
血清生物标志物分析结果显示
与模型组相比,UC-MSCs治疗1个月后,血清ALT、TC和LDL-C水平显著降低。UC-MSCs治疗2个月后,血清ALT和LDL-C水平下降。UC-MSCs治疗3个月后,血清ALT、TC、LDL-C、TG、CK-MB和ApoB水平均显著降低。
腹主动脉和颈动脉的超声检测
使用超声检测动脉斑块,结果显示模型组主动脉弓、颈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要高于治疗组。
且通过主动脉斑块切片的病理分析显示,与正常组和UC-MSCs治疗组相比,模型组的主动脉有不同程度的脂质沉积、内膜壁增厚和更大的炎症细胞浸润。
主动脉斑块切片的病理分析
这项研究表明,在AS的早期治疗中,UC-MSC移植可以减弱大中型血管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病变进展。
研究二:
来自于美国Duke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应用特殊喂养方法致使小鼠患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随后,研究人员在14周的时间里,多次在小鼠体内注入从正常小鼠体内分离出来的干细胞,并以等数量且种类相同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作为对照。
最终发现,14周后采用干细胞治疗的小鼠动脉损伤量减少40%-60%,而且其中某些干细胞还分化为动脉的内皮细胞内层、以及内皮细胞下方的平滑肌细胞。
这就足以证明干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上,是具有一定效果的。
2、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四大机制
调节脂质代谢专家通过对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小鼠进行干细胞移植移植,8周后数据表明,干细胞移植后的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了33%。
内皮细胞保护通过实验证明,干细胞可增强内皮细胞分化,提高内皮细胞活力,加速受损动脉内膜的修复过程,减少或消除斑块的堆积。
清除炎症细胞干细胞移植能清除炎症细胞进而减缓AS进程,主要表现为减少浸润的炎性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其活化、改变巨噬细胞的可塑性、打破M1/M2的平衡、调节T/B细胞的免疫平衡。
支持血供造血在AS的修复过程中提供营养物质,干细胞移植支持造血功能,加速体内的营养物质交换,提高血管修复效率,促进新血管的生成。
3、总结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但随着干细胞治疗技术的逐渐成熟,或许这类疾病的治愈将不再困难重重。但由于该疾病的病因复杂且病程长,存在多种危险因素,而当前阶段治疗的临床案例仅仅为动物模拟实验,所以在间充质干细胞真正应用于该疾病治疗之前,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特定动脉粥样硬化机体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有哪些。
2、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机制、诱导分化的信号通路是什么
3、动脉粥样硬化各阶段病理改变不同,在不同时间点输注间充质干细胞作用也不同,应制定适用于细胞治疗的机体条件评分
4、间充质干细胞的输注量需要进一步确定。
参考资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刘佳佳,张亦婷,彭航,等.间充质干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9(11):10.
*本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