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与死亡率都甚高,其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应从改善心血管功能着手。防止心肌梗死或血栓栓塞。我们先了解一下,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发生的一些特殊并发症,然后再从多方面来介绍如何对心肌梗死进行有效防治。
心肌梗死并发症心包炎
早期心包炎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天,此时心包炎引起胸痛易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相混淆,有些病人没有胸痛则不必做特殊治疗,若有胸痛可给予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1周内出先的心包炎,同时伴有发热、心肌炎和肺炎时,称之为梗死后综合征。
病人常常有剧烈压榨性胸痛,呼吸时加重,疼痛部位在胸骨后、心前区、肩部等处,胸痛可达几天或几周,病人体温一般在38~39°C,少数病人可达40°C,体温多持续1~2周。梗死后综合征极度痛苦时,易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再发。早期心包炎、梗死后综合征在治疗上应注意不能用抗凝剂,以防引起心包出血。
心脑综合征
多发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少老年病人还会发生脑血管意外,又称心脑卒中,在治疗时仍以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为重点。
肩手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的肩关节、腕关节和手肿胀、疼痛、手部肌肉萎缩、运动障碍等一组临床表现。一般认为,与心绞痛向肩部放射引起的肩关节反射性痉挛、急性心肌梗死后活动受限等因素有关。所以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时期,应适当进行上肢活动和局部理疗等,以防或减少心梗再次发生。
前胸壁综合征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2个月至数年,疼痛多发在胸骨后和心前去。局部有压痛,可因抬上肢的局部动作引起,不能被硝酸甘油等药物缓解,但与过去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时疼痛不一样,也不放射,若确认为前胸壁综合征,应多做心理治疗,必要时给予镇痛药和局部理疗等。
栓塞
急性心肌梗死后,动脉栓塞发生率在10%以内,包括肺动脉栓塞(发病时有剧烈的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室息感等)、脑栓塞(栓子来源于损伤的心肌病变处,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周围动脉栓塞(出现栓塞的肢体冷、疼痛、麻木、运动障碍等)和肠动脉栓塞(肠坏死、便血、腹痛等)。
肺部感染
多见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因患者长期卧床休息,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所致。
对上述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并发症有一定了解,有助于更好地与医务人员配合,争取早日康复。
预防心肌梗死再度发生冠心病病人发生心肌梗死,一年之内的死亡率约为30%,其死因常与再度发生心肌梗死有关。因此,预防心肌梗死再度发生,是保证患者存活的关键.一般来说,如果能够坚持以下几个方面,就有预防心肌梗死再度发生的可能。
1、坚持药物治疗切忌随意停药
一些心肌梗死病人常因自我感觉良好而忽视坚持用药,其实这些病人仍存在着隐性缺血和并发高血压、心律不齐等高危因素,故不可随意停止服药。
2、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饱,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盐和咖啡尽量少食,戒烟和戒烈性酒。
3、不宜长期卧床,宜适度运动
心肌梗死病人若长期卧床,不但会减弱心肌的收缩力,还会引起继发性血栓,所以能动的病人应该下床作适当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练气功等,但都要有人陪伴。
4、节制房事
患过心肌梗死的病人,治疗虽然自我感觉较好,但在夫妻生活上应注意房事不可次数过多,亦不宜太长。行房前还需服用一些药物,并把急救药品放置床前,以备急用。
5、注意预防感冒、痢疾、肠炎、牙周炎等疾病
因为这些疾病较容易成为心肌梗死反复的诱因。当这类疾病的细菌、病毒产生的内毒素侵入人体血液,并达到一定水平时,便会引起小的血栓和小动脉痉挛。如果心脏的冠状动脉受到累及,便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所以平时要讲究卫生,尤其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口腔卫生,注意防寒保暖等,以杜绝心肌梗死再发的诱因,确保身体健康。
6、保持情绪稳定
患过心肌梗死的病人要放下思想包袱,保持乐观情绪,悲观,情绪波动,发怒与过度兴奋不利病情稳定。平时也不宜收看情节紧张、恐怖或激烈比寒的节目,以防心肌梗死再发。
7、及时就医
当天气突然变冷,患过心肌梗死的病人无端出现持续性剧烈胸痛、胸闷、憋气、出汗、疲乏、头胀、恶心、呕吐或心绞痛突然频繁发作、疼痛加重、时间过长以及近期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时,则很可能是心肌梗死再度发生的先兆,医院诊治。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严重的几分钟之内就会夺去人的生命,不由的让人捏把冷汗。
邻居老张五十多岁,为人和蔼热心,平时身体也算硬朗,深夜突发疾病(脑卒中),经过数月治疗,好好一个人摊在了床上。
中年聚会,老朋友老同学多年不见,难得相聚举杯共饮,提酒时老班长忽然昏倒再没有醒过来。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
人到中年,如夏末入秋。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疾病开始暴发率高,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将危及生命。
脑卒中和心梗发病率相对较高,并且极为危险。当身体向我们发出警报时,千万不可忽视。
脑卒中数据显示,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一生之中会遭遇脑卒中,中年人群,尤其是男性,更容易被卒中击倒。
而且冬天是脑卒中的高发期,注意保暖,保持平和心态,易怒、着急、激动更易导致脑血管病。
平时经常出现哈欠不断,突发视物模糊,肢体麻木,头部突然剧烈疼痛等一定注意。
心梗相对来说,心梗更容易找上中年人。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应酬较多,更容易出现饮食习惯不良、作息不规律等问题,若对疾病的预防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易造成三高及冠心病等问题,而这些都是导致心梗的重要因素。
出现胸闷大汗、心慌气短,持续性前胸剧痛、短时心绞痛多次发作等等并发症时绝对不可忽视,应尽快就医检查确保身体无恙。
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身体健康,人们常说身体是1,金钱财富、权势地位等等都是0,若没有了1再多的0也没有用。
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享受生活的前提,平时注重养生保持身体健康尤为重要,特别是中老年人。
■定期体检了解身体状况,做到有针对的保养治疗,早发现早治疗。
■睡眠充足缓解紧张、焦虑,保持身心健康,避免诱发心原性猝死。
■经常运动使神经系统更加协调,提高心肺功能,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
■减轻压力调整心态,保持身心平静,“大事化小”,事事想开知足常乐。
饮食养生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十分重要。平时远离烟酒、少食油腻、少盐多喝水外,更应养护心脑血管滋补强身避免疾病。
万病皆因血管堵,疏通血管磁为主。
微循环的概念除了血液微循环以外,还包括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微循环。但通常所说的微循环是指研究比较深入的血液微循环。它是在动脉系统的末稍和静脉系统的起始端之间网状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循环。微循环这个名词是在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才正式确定和使用。它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O2、养料·CO2废物)交换。它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同时又有能量、信息传递功能。
磁场对人体微循环生物效应
微循环的毛细血管组织形态结构特点:口径小,一般为5~25微米,最小处仅2微米。因此微循环内的血流速度很慢,流动速度仅0.4~1mm/T。而且其管壁很薄,没有平滑肌,只有一层血管内皮和外层基膜,物质容易通过管壁进出血管,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因此,一旦微循环发生功能性障碍,则可引起各种疾病,如急性炎症、创伤、烧伤、休克,慢性溃疡病、肝炎、肝硬化,尤其老年性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等。因此,寻求改善微循环方法在医疗保健方面非常重要。
改善微循环方法
药物疗法和物理疗法两大类:物理疗法,如局部热敷、按摩、扣打、足疗、磁疗、体育疗法等等。笔者仅就磁场疗法,在医疗保健临床实践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磁场疗法简称磁疗,应用磁疗针具集针灸、点穴、磁疗、负压几种自然疗法于一体,具有多种复合自然疗法的综合治疗作用。磁针具有磁场并辐射磁力线束深入人体6~9cm。磁力线束辐射范围较大,在穴点上30mm左右,均能达到针灸的医疗效果。
磁场疗法又与经络学原理相结合,根据李定忠教授研究报告,磁场经络敏感人的感传效应,感传路线与书籍记载是一致的。“经络磁场疗法”(或称“磁穴疗法”)就是根据这一作用而命名的。经络的主要作用是,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起到人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又因人体有磁场,磁疗可维持和调节人体磁场平衡。如果人体磁场失衡则影响身体健康或发生疾病。对动物零磁空间试验表明,不但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对寿命有极大的不良影响。
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体磁场保持动态平衡。一旦动态平衡被打破就要发生疾病。如果给以外加磁场,起到磁场失衡的调节作用,则可使病体恢复健康。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体丹田区(气海·关元穴区)是人体磁场中心。经常应用磁疗方法磁吸气海、关元穴区可起到保健抗衰强身作用。
根据大量科学实验证实,在磁场作用下,各类微血管的管径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血流速度明显加快,改善血液循环作用。郭立文、王成传等研究实验对飞行员甲皱微循环改善观察,微血管扩张,口径增大,数目增加,血流加快,红细胞聚集减少,微循环得到明显改善。
根据临床实验观察,将磁场直接作用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上,即动脉系统、静脉系统、微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对血液流变学指标,也均有疗效,对高粘血症红细胞聚集状态解聚明显,是治疗高粘血症有效方法。
有的学者报告,应用低频交变磁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数由磁疗前的万/m3上升到万/m3,说明在磁场作用下,红细胞增加了,红细胞体积增大了。从而携带氧的能力增加,因而可以改善各组织内供血供氧,对防病治病有肯定作用。
微循环障碍与疾病
微循环障碍与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是心脏病与血管病的总称。心脏病中的冠心病是中老人的常见病。心肌收缩的能量来源,主要依靠氧化代谢。同时心脏不停的跳动,故而消耗能量很大。一旦冠状动脉的微循环发生障碍,主要是缺血缺氧或二氧化碳以其他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交换。心肌缺血缺氧的患者血液流变行为也是异常的。研究观察发现,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红细胞聚集增强,栓血粘度增加。血液流变行为的恶化更易引起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形成血栓。如不及时治疗易患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病,常见病为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易患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脏病等。高血压病,其微循环改变是细动脉、毛细血管的管径微小,微血管内兴奋性亢进。同时可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液流变行为观察,血栓长度和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都高于正常人,故而血液容易出现凝固和血栓的形成。
微循环障碍与脑血管病
脑血管供应主要来自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前3/5的血液,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后2/5的血液。于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的血液又由大脑底部的动脉环来调节。
脑血管病最常见的是脑血栓或脑溢血。多于见中老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等最易引起脑血管病。由于脑内微血管口径很小,穿通动脉进入脑实质后,口径由微米突然变成20微米或更细小,分支又呈锐角形,末端呈T形分义,微栓子易在此处形成脑栓塞。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脑组织几乎没有氧和葡萄糖的储备,全靠血液及时供应,所以一旦脑组织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就会导致氧和葡萄糖的缺乏。研究表明,脑血流停止供应6~8秒,脑电活动就消失,2分钟后代谢停止,5分钟后神经细胞开始死亡,大脑皮层出现永久性损害。因此,脑对缺血缺氧极度敏感,故而在短时间内,可导致昏迷、惊厥甚至卒中。
微循环障碍与糖尿病
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在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上:如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足,是由肢端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是一种慢性的微血管病变。此处尚有多种疾病皆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综上所述,通过理论、机制的研究与探讨以及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磁疗对微循环障碍或紊乱的调节,对改善血液流变性,调整血流分析,改善血液循环障碍(特别是微循环障碍)等的病理过程,具有肯定的疗效。
康佰旋磁太空舱快速消除疲劳、缓解疼痛、活化细胞、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身心。
康佰全能健康床为全球首款旋磁、立体磁场结合的健康床垫,面料采用天丝构成,床垫结构按人体工程学设计,软硬适中。芯材中植入了高斯立体磁场与高斯恒定旋转磁场,达到“动调静养”的保健养生目的。
静态立体磁场,调养身心睡眠好,动态旋转磁场;促进循环疲劳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