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是原因,冠心病、动脉硬化是结果。
一、动脉粥样硬化
厨房的下水管道经常堵是因为厨房的下水中油脂太多,经年累月粘附在管道内,管腔越来越窄最后堵塞。
如果管道内壁光滑,油脂就不容易贴壁粘附;如果管道内壁粗糙,油脂就很容易粘附在管壁。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血管中,一旦发现动脉内膜有损伤(比如说高血压损伤血管内膜),就会停下来进行修补,并在该处聚集。这如同厨房油腻的下水,粘附在血管内壁,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黄色斑块样物质,我们称动脉粥样硬化。
当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有吸烟、糖尿病等,二者和高血压一样,也会引起血管内膜损伤。
全身任何部位的血管都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但血流量大的血管更容易发生,比如心脏的冠状动脉、大脑的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如果发生在大脑动脉,就引起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脑出血等;如果发生在其他部位,就引起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等。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措施
1、改善生活方式
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可联合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管理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调整心态等措施。
美国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提出,生活方式管理分四步走:
第一步:健康饮食、运动、减轻体重。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饱和脂肪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的7%;每周≥分钟中等到高强度体育锻炼;超重或肥胖患者,减轻5%~10%体重。
第二步:若血脂仍未达标,可加强第一步,同时进行饮食调整,也可寻求营养师及锻炼教练的帮助。
第三步:若血脂可达标,则需要监测6~12月;若血脂仍不达标,则可开始药物治疗。
第四步:每4~12个月监测生活方式管理效果。
2、降脂治疗
常见降脂药物包括他汀及非他汀两大类。他汀类药物从年开始一直是降脂治疗的基石,他汀类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下降1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可下降20%。
对糖尿病、早发的高脂血症、高风险的动脉粥样硬化等患者,还要强化他汀治疗。
3、降压治疗
高血压的控制目标具有个体差异。年龄<60岁的人群,如果没有并发症,血压应</90mmHg,如果合并有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者,血压应</80mmHg;年龄>60者,血压应</90mmHg,如果能耐受,可</90mmHg或者更低。
4、降糖治疗
对多数成人而言,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应7%;对高龄、低血糖风险高、预期寿命短、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放宽降糖目标。
5、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可显著减低脑卒中、冠心病再发,并能降低10%全因死亡率,且临床获益大于出血风险。
但是,对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人群长期口服阿司匹林,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无明显获益,而消化道大出血及颅外出血的风险每年增加0.03%,所以,年欧洲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不推荐无心血管病人群给予阿司匹林治疗。
赞赏